首页  |  心理  |  心理育人  |  心理育人案例
高校心理委员“12345”式培育路径探析
原创 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 柳佳慧2024-03-27
字号:AAA
采用“12345”式培育路径对高校心理委员培养工作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为高校心理委员的培养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摘要:心理委员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其能力的提升对于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高校心理委员的职责与角色定位、培育路径等方面进行剖析,提出“12345”式创新培育路径和“五化”培育实施策略,以期为高校心理委员的培养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心理委员;心理健康;培育路径

2004年,天津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高校率先提出并建立“心理委员”等朋辈心理互助组织,随后心理委员制度在我国很多高校和中小学得到迅速推广和发展[1]。随着《高校思政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和《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相继出台,高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到新的高度,各高校设立心理委员职务,建立完善心理健康四级网络机制。尽管心理委员制度在全国高校推行许久,但当前心理委员的培育工作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如培育体系不健全、实践环节薄弱等。因此,探索一条符合高校实际的心理委员培育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心理委员职责与角色定位

当前国内各高校班级心理委员的职责范围包括收集和反馈班级同学的心理信息和需求,协助建立班级心理档案,参与心理健康培训、宣传心理知识,组织班级心理健康活动,积极参加学校心理健康活动,给予有需求的同学提供心理支持和情感支持,协助有需要的同学寻求专业心理援助,这些职责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范畴比较一致,相对比西方朋辈心理咨询队伍职责范围也更为宽泛。心理委员的角色定位主要包括:一是自身心理健康维持的示范者。二是心理健康基本知识的宣传者。三是同学心理健康维护的支持者。四是心理危机问题学生的发现者,心理委员的决策实践是心理委员在角色期待、角色认知或领悟的基础上,在自己所处班级表现即社会角色的过程,也就是正式行使心理委员的日常抉择的过程[2]

、“12345”式高校心理委员培育路径

“1”条主线:高校心理委员的培训工作以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培育的核心主线,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打造出一支具体专业素养和责任心的学生队伍。

“2”个层面:注重将全员参与与分类培养相结合。心理委员的培育工作应注重覆盖到全体心理委员,同时又要根据心理委员的特点,如专业背景、所处年级进行分类培养,让培养工作循序渐进开展。

“3”个维度:心理委员的培训注重从工作职责、专业素养和实践操作三个维度有效开展。工作职责是培育工作的基础,旨在让心理委员对本身工作有基础和明确的认识和角色定位,理解工作的重要性,能够积极履行职责。专业素养是培育工作的核心,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提升,能够应用心理学的技巧给与同学心理支持,更好的服务同学。实践操作是重要支持,在实践中提升心理委员工作水平,强化理论技能,做到理实结合。

“4”重保障:心理委员的培育离不开制度、资源、师资以及评价机制的四重保障。制度保障是保障的基础,明确心理委员工作的流程和规范,资源保障为心理委员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支持条件,师资保障心理委员的工作指导和培训的顺利开展,科学的评价机制保障培育过程和结果,激发队伍的工作动力和创新活力。

“5”条途径:采取系统培训、实践锻炼、朋辈支持、案例督导、自我提升五种途径。

系统培训:心理委员培育的基础,通过系统化分层培养,奠定专业基础。

实践锻炼:在班级中组织心理班会、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策划心理健康活动、定期收集和反馈班级心理健康数据、协助建立班级心理健康档案等,提升实践锻炼的能力。

朋辈支持:为有需要的同学提供情感支持,协助有需要的同学寻求专业心理援助。

案例督导:参与心理咨询老师的专业督导和案例研讨,提升朋辈支持技巧。

自我提升:通过阅读学习不断反思总结,参加专业的学术研讨拓展知识领域。

五化培育实施策略

1、制度建设规范化

推进心理委员制度的规范化建设,制定《高校心理委员工作条例》,明确心理委员工作的职责范围、角色定位、工作流程、伦理要求、选拔条件等。保障师资和资源,设立心理委员工作专项经费以及培训资源,保障培训工作顺利开展。

2、技能培训系统化

系统化的技能培训是提升高校心理委员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的关键。学校可设立专业化系统化的培训课程,根据学生特点和成长阶段分专题分阶段讲授心理知识,邀请校内外心理专家开展心理健康讲座,拓展心理委员的知识领域,促进心理委员学习成长。

3、评价体系科学化

科学化的评价体系是评价心理委员工作成效的关键,健全的心理委员评价体系能够更大程度激发心理委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落实激励措施,激发心理委员的工作热情,对表现优秀的心理委员给予表彰和奖励。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技能评价、沟通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等,确保心理委员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4、沟通协作常态化

畅通心理委员沟通渠道,形成多维度工作合力。建立心理委员与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咨询师的沟通协作机制,如建立定期督导机制解决沟通中的困难问题,参与到学术研究拓展知识领域,协助院系和心理中心开展心理健康活动,进一步提升心理委员工作能力。

5、实践培育多元化

注重实践锻炼,采用多元化的实践培育方式,优化学习体验,如“线上+线下”培训、案例研讨、学术交流、参观实习等。学校可以组织心理委员参与到“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团体心理辅导、心理沙龙等,提高心理委员工作实践能力。鼓励心理委员参与心理健康类比赛,如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心理演讲大赛、心理征文比赛等,提升其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

 微信图片_20240318191822.jpg

心理委员培训活动  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 提供

参考文献

[1]李笑然.关于高校心理委员制度建设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32-35

[2]詹启生,刘正奎,吴捷.心理委员标准化教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5-12


[责任编辑:心理实习生1(实习),杨虹]
采用“12345”式培育路径对高校心理委员培养工作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为高校心理委员的培养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