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到7月20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彝”路同行实践队前往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对当地易地扶贫搬迁的现状展开调研。在调研过程中,实践队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认真对待调研,通过走访、问卷、访谈等形式,深入了解喜德县彝欣社区易地搬迁的居民以及社区管理人员,掌握了较多资料,为后续调研报告的书写奠定了基础。
图为彝欣社区远景。
图为彝欣社区(甘哈觉莫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彝欣社区是座新崛起的彝家新寨,是喜德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总共安置了1452户7084人。
新彝寨 乐业居所
远远望去,崭新的楼房整齐排列,远处的群山层峦叠嶂,“凉山喜德脱贫攻坚在行动”几个大字映入眼帘。近观,社区里随处可见彝族传统的黄色、红色和黑色装饰,体现了彝族的民族风格,学校、医院、文化室等基础设施齐全,火炬广场上居民含饴弄孙、闲话家常,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以前在老家每天干活、种地,别无出路;住在山坡上,走四五个小时才到家,交通也不方便。现在搬下来条件好多了,女人也可以做生意或者去车间工作,出路多了。生活各方面都比以前好,感到非常满意。”一年前,社区小卖部老板娘家摆脱了摇摇欲坠的危房,搬进彝欣社区。宽敞的客厅、崭新的沙发、电冰箱、洗衣机……现代化的家具,日子越过越红火。
实践队队员采访了几位居民,询问了他们对政策的满意程度和政策的具体落实情况。一位居民表示“社区新建的学校解决了安置点子女入学问题,改善了深度贫困地区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在社区幼儿园里,400多名彝族孩子,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学讲普通话,接受新知识,阻断着贫困代际传递。
新产业 致富之路
“修枝、剪枝、施肥,这才是花椒丰收的法宝,修剪枝丫过后,花椒才能结上大果,才能得到充足的阳光,才能更加润红,也好采摘,卖到高价。”一位椒农说。沙马拉达,平均海拔2500米,是个适合红花椒生长的地方。这里的村民抓住花椒产业发展机会,种植花椒,走上了致富道路。现在,喜德椒树成林,优质的果实让椒农们笑逐颜开。
妇女之家里,彝族阿妈们重新拾起了针和线,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美丽的彝族刺绣里,一针一线缝补着幸福生活。
居民从大山里偏僻简陋的平房搬到山外宽敞的楼房,生活质量得到很大提高,政府提供了就业培训和工作机会,邻里关系和谐,大多数居民对生活现状比较满意。但,虽然陆续有工厂在社区附近招工,由于工资较低,青壮年仍然偏向前往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打工,留在家中的大多是妇女、老人和孩子,主要收入为小卖部、杂货店经营所得。当地新建的电子设备生产车间和服装厂,以及彝绣、彝族漆器等产业还未形成生产线和规模化量产。此外,受居民学习能力的影响,就业培训的效果因人而异、得不到保证。
图为安置点医疗服务站。
新希望 未来之托
“彝”路同行实践队还前往社区服务中心,与扶贫干部探讨易地扶贫后社区居民的生活现状及满意度。
队长与社区书记针对社区公共设施建设、社区帮扶政策、社区活动丰富度等问题进行了具体交流。对于社区居民对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政策的满意度,社区书记表示“现在居民满意度整体上还是很高的。”此外书记也表示,虽然大多数居民都十分满意目前的帮扶政策,但就业方面政策的落实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目前政府提供的就业岗位是供不应求的,大多数社区人员仍然需要外出务工。针对这种情况,社区的工作人员也在积极采取措施,除去政府提供的就业岗位之外,社区管理人员也在牵头组织社区居民积极接受就业培训,通过接受规范化的培训掌握相应的技能,以便他们找到更符合他们个人需求的工作,提高居民生活幸福度。
通过此次调研的所见所闻,我们可以肯定,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给贫困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大幅度提高了居民们的生活满意度,改善了居民们的生活条件。但是,仍旧有大部分居民选择外出务工。由此看来,适度增加就业岗位数量,开设技能培训课程对于进一步提升居民满意度是十分必要的。
图为队长与书记合影。
“十四五”期间,喜德县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号召。加快建设喜德西站至县城、喜德—泸沽等的快速通道,完成县城至各乡镇、各乡镇间连接公路改扩建工程,实现畅通、畅行的城乡快通格局。同时建设花椒、马铃薯、畜禽等基地;打造孙水河、热水河文旅走廊和万亩农旅综合园,让绿色产业在喜德崛起。此外,立足“凉山喜德•彝族老家”,结合“彝族漆器”的优势,借力小相岭、茶马古道、喜德温泉等自然景区,打造彝族老家、自然风光、旅游康养“三张”名片,让旅游带来新的发展动力。
征途漫漫,唯有奋斗。站在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上,喜德干部与群众满怀信心和决心,开启幸福生活的新征程,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