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荐书
《文化苦旅》形散而神不散
湖南工大中文系鹿鸣期刊 马越2023-05-18
字号:AAA
《文化苦旅》是外出的浪子,他打马而行,与一个个古老物象合掌而鸣,描述大漠的荒荒,山河的盛衰,历史的深邃苍凉。

作者简介: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桥头镇(今属浙江省慈溪市),中国当代作家、学者。1984年,凭借《戏剧理论史稿》获北京全国首届戏剧理论著作奖。1994年,凭借《戏剧理论史稿》获文化部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2002年,因《行者无疆》获得台湾白金作家奖。2016年1月,文集《余秋雨散文》出版;11月,被选为世界余氏宗亲会名誉会长。


作品简介:

《文化苦旅》是外出的浪子,他打马而行,与一个个古老物象合掌而鸣,描述大漠的荒荒,山河的盛衰,历史的深邃苍凉。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人的人格和中国文化的走向。继而低头沉思,凝望过去,走向未来。



图片      


文化苦旅


图片      



闲谈:

余秋雨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散文艺术家,他的散文大气磅礴、极具震撼力,且与传统散文有着明显的区别,独创了“文化大散文”一代文体,模仿者众多。《文化苦旅》这本书富有鲜明的主题色彩,主要描写了中国历史以及对其文化的热爱和思考。

 

纵观当今散文大家的文章,都离不开散文的最大特点——“形散而神不散”,余秋雨先生的散文也是如此。

 

《文化苦旅》里的每一篇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可以戏说是“乱”。他的文章跟随他的脚步,走遍中国大地,有写历史建筑的,也有写历史景色的,亦有写历史人物的。从北方写到南方,从沙漠走到苏杭。在文章中从一个事件跳到另一个事件,措手不及又极其自然。

 

这种散而散,却又聚,内在情感、表达主题从未脱轨的读感就好像一个黄毛小儿被一位历史老者牵着,让我们从零乱的信息中准确地读出文章所表达的主题。

 

再从“神聚”方面来讲,余秋雨先生的散文有着其独特的色彩,语言像饱经风霜的老者低声吟唱,却又不时发出血气方刚的一声呐喊。于平淡无奇的描写、叙述中夹杂深切的情感。文章从今回古,落字沉稳,紧扣主题,饱含了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知识与传统民俗,再加以作者的思考,于是篇篇深切,句句入味。

 

余秋雨先生散文的“形散”与“神聚”的相互统一,共同构成了其极具特色的文字表述风格,为其更好地抒发其主题与结论留下了契机。





可静静地坐下,捧起这本墨绿色的书,看这些文字连成枝丫,攀着时间轴游走。作者每到一处,便会用长袖抚落掩盖的尘土,在呛到咳嗽不止,眼冒泪花时,也便能略略看清过往的纹路,歪歪扭扭却刚劲有力。


入目便是清冷而立的一座座牌坊。每一座都是一个美艳动人的女子,守着贞洁,埋在这黑土中。封建文化堆成的骨却不知去处,只是尼姑庵里来了一个又一个好看的尼姑,村里多了一个又一个美丽的女教师。石匠不解,潘木工也不解,作者也不解。直到作者在长大后读到一篇外国小说时才如雷击一般,蓦然追悟,明白这群黑发飘飘的小姑娘,她们自己解了冻,解冻在四处潜行的安静中。也为一个个乡村解了冻,为一道道山梁解了冻,为一大批男孩子、女孩子解了冻。那些牌坊立在丑恶与希望中间,过往的腐朽埋着他们的根,却不知它们的魂早已盘绕在尼姑庵前,悠悠荡在读书声里。夜终究是掩不住黎明的光,再多的束缚,也挡不住她们对自由的向往,对知识的渴望。


脚步艰难却断不会虚浮。走进一段岁月,此刻的风景皆为遗墟,落叶铺了满地,周身静寂,万物皆在腐朽。但又抬头望望,果真皆是如此吗?


跟着余秋雨先生的步伐,去看那一个两千多年前的水利工程。它没有成为西风残照下的废墟,没有成为考古学家们的难题,而是直到今天仍一直执掌着亿万人的生计,令人无法想象,它真的出现了。世人皆知万里长城,却不知它细细渗透,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那万里长城短。静静望着,那水在老人脚边的温顺,把强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随着余秋雨先生留下的那副最朴素的对子:“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山间。” 恍然而去,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


再往后看,谢家门孔又该如何剥去那锈斑呢?曾经门孔窥探的思念,如今斑斑驳驳也难求梦里回绕。阿三不似阿四那样成天在门孔里观看,他几十年如一日的任务是为爸爸拿包拿鞋。门口摆上了白花,人们哭哭啼啼,白花的世界,是他一人,还有一双鞋。谢家沉沉浮浮,谢晋导演终是落叶归根。世间烟火熏眼,溅落的繁华迷醉世间。东山谢氏,却轻手轻脚捏着白衣姗姗离去。他会一个人回去,在一大批远祖前面画上人生的句号。那几十年的光明磊落携清风明月,落叶归根。这何不是对我们的一种拷问?阳春白雪还是人间烟火?我们都在路上,在世间,何谈两清,毕竟在淤泥里才能种出白莲。





余秋雨先生娓娓道来了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哲理深刻的故事。文章主题紧紧围绕中国历史,对历史长河的感慨也奔涌在每一个读者的胸腔。正如一位研究者所写的“文学的历史情怀,是作家自身生命与历史的对晤。他要寻找自己与浩翰历史长河的关系,因此不得不在历史中寻找合乎自身结构的底蕴,寻找那些与自己有缘的灵魂。这种寻找可以是精细的,也可以是鲁莽的,却都带有情感。一旦寻找到,还需要长久地逼视、追索,并与之默默对话,最后就产生一种责任和关爱,情感愈来愈深,襟怀愈来愈阔,一旦有机会诉诸文字,则必然将历史和生命混同一体,他因历史而博大,历史因他而鲜活……”


余秋雨先生以文化拨动笔尖,将我们带到古代历史文化中去,去感悟,去思考。一字一字读过,却还会觉得恍然而去,那牵绕的线一根都未捋直。每读一遍就会被历史压得喘不过气,它们被掩埋,我们挖不出全貌,没有身临其境,更不知往日。但也许就是叶落总想归根,我们不断在想还原一段历史。书一遍一遍地翻,路一遍一遍的地走,每每经历,便也是在历史的影子下晃荡,哪天我们也能看清千年前一朵花的轮廓,于是乎,风雨交加,也算成长。


《文化苦旅》是游子,穿梭于历史的长廊,将古老中华遗留下来的的文化名胜与文化思考相结合,让我们缅怀旧时的梦。《文化苦旅》也可以说是作者的呼唤,呼唤各方对中华文化的思考和重建,让我们寻得自己的根,在反思中走向强大。正如他给自己散文确定的任务:“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

图片      



[责任编辑:秦嘉旭(实习) 杨虹 刘鹏]
《文化苦旅》是外出的浪子,他打马而行,与一个个古老物象合掌而鸣,描述大漠的荒荒,山河的盛衰,历史的深邃苍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