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荐书
《血脉之河的上游》:对故土乡亲的深挚感情
中国作家网 李登建2022-05-25
字号:AAA
从破译生命密码,追问村庄遗传基因,到发掘乡村精神,呼唤民族根脉传承,作者以故乡梁邹平原为背景,展示乡土中国的古老、沧桑;

本书是作家李登建近年创作的部分乡土散文的结集,精选散文53篇,分《踩不断的乡路》《平原苍茫》《疼痛的旧风景》《高楼背后的他们》《处处是吾乡》五卷,共26万字。从破译家族生命密码,追问村庄遗传基因,到发掘乡村精神,呼唤民族根脉传承,作者以故乡梁邹平原为背景,展示乡土中国大地的古老、沧桑;深厚、庄严;安详、躁动,聚焦父老乡亲祖祖辈辈的生存状态和生命形态,浓重书写他们的勤劳、善良、质朴、敦厚、愚昧、狭隘、保守,他们的忍辱负重、挣扎奋斗、坚韧倔强、生生不息以及新时代他们觉醒、开放、创造、精神迸发的崭新风貌,深入表现他们在改变人生境况、改变命运过程中,身上放射出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光辉。作者对故土文化与乡村文明进行含泪呈现,对某些传统民风的式微深深忧虑,对民众追求自由幸福,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热切期待,反映了一个肩负责任和使命的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思考历程。

微信图片_20220523182934.png




乡村散文的书写向度

  文/李登建

乡村题材的散文创作怎么突破,这是一个问题。多少代作家,写了多少乡村散文?出新谈何容易。我的散文集《血脉之河的上游》,从破译家族生命密码,追问村庄遗传基因,到发掘乡村精神,呼唤民族根脉传承,力图写出自己独到的思考。在写作中我体会到,要写好乡村散文,选取切入点固然不可忽视,但最根本的,还是要聚焦父老乡亲的生存状态和生命形态,表现他们为改变人生境况、改变命运,吃苦耐劳、忍辱负重、挣扎奋斗以及生生不息。这样写出的作品才有思想深度和力度。近年不少乡村散文作家另辟蹊径,写农具、牲口、庄稼、草木等物事,受到报刊的青睐,我也曾想过跟风,但最终还是放弃讨巧的念头,坚持了自己的艺术追求。

还有一点说来好像是老生常谈,其实至关重要,是永远不变的乡村书写中“关键的关键”,这就是作者对故乡、对父老乡亲须有深挚的感情。有了这份感情,眼里才会有“人”,才能看到他们生存的艰辛、苦涩、无助、无奈、失望、希望,才能痛他们的痛,忧他们的忧。《血脉之河的上游》一书写了很多底层百姓,五十三篇散文中有名有姓的人达二百多个(后来翻看书稿,我自己都很吃惊)。当然这份感情也是复杂的,有对他们勤劳、善良、质朴的敬重,也有对他们愚昧、狭隘、保守的揶揄;有“哀其不幸”,也有“怒其不争”,但其底色却是爱。因了这爱,散文才有了良知,有了体温。我自信:我的乡村散文有存在的价值。

写乡村散文不能不涉及乡村的历史变迁。本书写了故乡那个小村立村的艰难,壮大过程的曲折,千百年经历的种种灾难,特别是“文革”时期的劫难,以及眼下的拆迁造成村庄消失、街坊邻里上楼后关系疏离,淳朴民风乃至乡村文明式微等等大事件,增添了作品的深层意蕴和厚重感,这也成为支撑我乡村书写的坚实骨架。如果只陶醉于生活琐事、小景小物的记录,就难免流于表面、零乱、轻飘、浅薄、庸常,那样就写不出乡村的历史,也不是反映了乡村本质的现实。

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乡村散文写作有了长足的发展,很大的变化,一些优秀作品呈现内容深厚,结构繁富,视野广阔同时视角向内转的特点,承载了当下现实社会和人性、生命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我受其影响,大胆尝试,创作了一部分万字散文,根据所选题材,竭尽全力拓宽艺术时空,一点点地向纵深开掘,巧妙设计复调,综合运用多种手法,从而改变了过去作品内容相对单薄、结构相对单一的面貌。向散文写作的难度挑战,使我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作者简介

李登建

李登建,1958年5月生,山东邹平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山东省作家协会散文创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山东省散文学会副会长,一级作家,山东省作家协会首批签约作家。散文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中国作家》《北京文学》《天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等报刊;其中300余篇次被《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青年文摘》《读者》《中华活页文选》《新中国60年文学大系•散文精选》《新中国70年文学丛书•散文卷》《百年中国散文经典》《世界美文观止》等选刊、选本转载和收录,《千年乡路》一文入选2006年“中国散文排行榜”,《站立的平原》等18篇散文入选部分省市中学语文必修教材、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和现代文阅读习题;出版散文集《黑蝴蝶》《黑火焰》《黑阳光》《平原的时间》《礼花为谁开放》《血脉之河的上游》,长篇人物传记《乍启典传》《大地为鉴》《最后的乡贤:郭连贻传》等;获首届齐鲁文学奖,第二届泰山文艺奖,山东省第六、九、十一届“文艺精品工程”奖,首届“奎虚图书奖”,中国当代散文奖等奖项;2016年参加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




[责任编辑:刘鹏]
从破译生命密码,追问村庄遗传基因,到发掘乡村精神,呼唤民族根脉传承,作者以故乡梁邹平原为背景,展示乡土中国的古老、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