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中伴学  |  人物
4年,50万字,王炎明拥有了“专属学医手帐”
兰州大学 兰州大学萃英在线2024-12-02
手写笔记的整理过程就是在杂乱无章中捕捉内在逻辑。一个个生动准确的手绘图,一句句简单明了的标记,将课上的内容呈现在这些细节


个人简介

640.jpg

王炎明个人照 图片来源:兰州大学萃英在线

王炎明,男,中共党员,兰州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2020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曾担任兰州大学2022级本科生副班主任、2020级临床八班团支部书记、第二临床医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综合管理中心负责人。荣获国家奖学金(3次)、感恩中国近现代科学家奖学金、兰州大学萃英之星和兰州大学优秀学生团干部等多项个人奖励和荣誉,累计获得3项国家级、5项省部级科创比赛奖项,负责国创、校创各1项、参与各级创新创业项目6项,发表论文2篇。

“在我的家乡,有两类人可以被尊称为先生,一个是传道授业的老师,另一个是救死扶伤的医生。”家乡尊重敬重医生的氛围和疫情防治榜样的力量牵起了王炎明和医学的这条缘分线。身披敢拼敢闯的勇气铠甲,心怀“性命所托”的真挚誓言,王炎明怀着永不言弃的韧劲,在求学路上不断播下努力的种子,用辛勤的汗水灌溉,最终守得开花结果。


规划、整理,记录专属学医手账


641.jpg

王炎明笔记整理图片 图片来源:兰州大学萃英在线

医学课程繁重,但王炎明总能有条不紊地高质量完成每门课程的学习任务。一份专属于自己的“专属学医手账”是王炎明认为自己能够“多线程”学习的秘诀。

面对繁多的医学专业知识,王炎明会在课下整理笔记,并根据自己的记忆遗忘曲线及时巩固复习。当提起笔记整理的成果,王炎明用手在空气中比划出了四年累积下来的笔记纸张的高度,厚厚一摞A4纸,42门核心课程,50余万字的笔记内容,见证着他的不断学习巩固,也是他求学路上最坚实的基石。

“想要学好课程知识的决心和老师的推荐是我开始手写笔记的契机。”大一下学期的时候,王炎明开始学习系统解剖学,这是第一次比较正式地接触医学相关的一个专业课程。“老师在课堂提到过系统解剖学内容比较多,他建议我们课下可以自己整理一下笔记。于是我就照着老师这个想法,开始写手写笔记”。

手写笔记的整理过程就是在杂乱无章中捕捉内在逻辑。“我的做法基本是在每一节课或者是每几节课结束之后,将老师讲的重点结合书本上的内容按照自己的逻辑和便于自我记忆的方法来梳理整合。”一个个生动准确的手绘图,一句句简单明了的标记,将课上的内容呈现在这些细节之中。“这是把书读厚再读薄的过程”。


642.jpg

王炎明笔记整理图片 图片来源:兰州大学萃英在线

“对于手写笔记,我似乎没什么印象深刻的故事,它已经成为我学习生活中如柴米油盐般司空见惯的事情了。”而手写笔记的关键性作用在学习临床专业课程的过程中格外突出。“当你面对内容繁杂,种类多样的课程,如果只是听老师上课讲,而没有自己整理归纳内化这一步骤,没有形成一个自己的逻辑体系的话,很难去记忆。”“在最后期末复习的时候,手写笔记可以清晰地展现出学习逻辑,不会让人迷失方向,也不会失去重点。”这个优秀的学习习惯使得他跳出了“考试周通宵复习”的“死循环”,一直保持着自己的学习节奏,提升复习效率的同时还保证了复习质量,使他在期末考试这一战斗中几乎“无所畏惧”。最终四年学习成绩排名专业第六(前3%)。


参与、调节,开辟大学生活多条支线


643.jpg

王炎明参加竞赛照片 图片来源:兰州大学萃英在线

如果大学生活是一个大型多人副本,那么王炎明无疑属于明星玩家。在不断推进专业学习这条主线进度的同时,他从不将自己围困在学习的高楼,而是开辟了多条支线任务。于是最终奖励板块结算时,王炎明达成了true end结局——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

大学生活像一块巨大的画布,学习是底色,而各项校园活动是这块画布上一块块生动鲜明的颜色。谈及“大学生活不是一个人闭门造车”这一理念时,他回忆自己与科研结缘的机会。他提到,第一次接触科创比赛是因为一位学生会学姐的引荐。虽然当时他和这位学姐不怎么熟悉,但是一次学生工作方面的汇报,让学姐发现了他在制作PPT方面的优势,于是,他收获了第一次参与科研的机会。“参加学生工作并不是浪费时间,当你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往往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收获”。

王炎明还找到自己独有的方法去通关另一个高难度支线——自我调节。在大二的一段时间,王炎明也曾陷入低谷期。当他寻求学长帮助时,得到了一个灵丹妙药:“顺其自然”。顺其自然并不是止步不前,而是在尽最大努力后的一个沉淀过程,是对做好眼前事的最佳诠释。他还建议大家都应该寻找适合自我的调节方式,“当我被任务压得喘不过气时,我就会睡上一觉,醒了以后发现许多事情也没那么紧急,然后又开始投入到任务中去”,一味的焦虑和压力自我并不会有什么作用,人就像一根弹簧,不要让短时间高强度的压力把自身弹性消耗殆尽,张弛有度,才能长久续航。


尝试、进取,开出属于自己的隐藏科研盲盒


644.jpg

王炎明国创项目结项答辩 图片来源:兰州大学萃英在线

王炎明从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开始接触科研到不断学习收获、精益求精,一点点搭建出属于自己的科研大厦。当被问道是否从一开始就下定决心要参与科研项目时,他笑着说:“并不是,我想要做的只有不断尝试和学习,并在这个过程中发掘出属于我自己的隐藏闪光点。”在拆开科研这个系列盲盒的过程中,王炎明不仅获得了常规款——科研经历,还开出了隐藏款——独家回忆。

他讲述了一个令他记忆犹新的比赛准备过程。“从晚上六点多和学长学姐在实验楼里讨论到凌晨两点多,睡了三四个小时之后,早上六点起来做PPT,一直到下午三四点才完成第一版。”当整个人连轴转的时候,他却没有退缩,反而越战越勇。“一个人提出观点后,另一个人会针对问题反驳,那是第一次体验到思维尽情碰撞的过程。改了十几版之后,最后PPT上每一个字都是我们仔细雕琢的成果。”每一次比赛中准备的过程是不断成长和不断收获的过程,而自信心也是在这个过程中聚沙成塔。

当被问到,有没有想过如果投入大量时间和经历但没有收获结果该怎么办,他只是坦然一笑,说出自己本就是抱着学习的目的去的,没想着一定要有什么结果。“强者以自信绘就温和与坚定。”他以学习收获知识为动力,坚守着自我求学的本心,将获得的奖项荣誉当作额外的果实,从未被失望打倒,永远自信张扬地在这条科研路上越走越远。

科研的经历是水滴,滴滴汇聚成知识的海洋,还开辟了创新的航道。他回忆起参加的一个骨科方向的国创,在这个项目中,他切身参与影像数据的测量和对患者的电话随访,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到了临床数据收集的技能。同时这个项目也是他第一次尝试撰写综述的“敲门砖”。“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发现第一次综述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在进行文章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中,他逐步提炼出写作综述的大概方法,同时对课内知识有了更深刻的掌握,最后以第一作者发表中文核心文章一篇。

提及对未来的规划和目标时,王炎明将“临床和科研两条腿走路”定为自己奋斗的目标。带着对临床实践的敬畏和求精追求,他推免至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攻读专业型硕士学位,带着对科研知识的探索和创新追求,他将向着朝阳,走过冬夜寒风,以孜孜不倦、勇往直前的昂扬斗志,在医学这条路上不断前行。


*图文来源于“信”与心愿网络文化工作室

编辑 | 魏子怡

校对 | 陈郑伊

审核 | 丁家雪 薛莲

主编 | 常桐


[通讯员:陈溪杭]
[指导教师:常桐]
[责任编辑:石悦]
手写笔记的整理过程就是在杂乱无章中捕捉内在逻辑。一个个生动准确的手绘图,一句句简单明了的标记,将课上的内容呈现在这些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