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园行  |  精彩瞬间  |  特色活动
北京化工大学:打造一核三阵地多维度劳育模式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2025-02-26
北京化工大学多维度纵深推进育人阵地建设,实现了从传统服务模式到主动参与劳动教育的转变,深入完善“一核心三阵地多维度”德智体美劳融合培养的特色劳动育人模式。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高校后勤作为学校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最集中的领域,汇聚了丰富的资源和实践机遇,可以根据新时代劳动发展新变化,以学生身心发展需要为目标,厚植劳动教育资源,科学构建具备高校时代特征、学科特点、学校特色的劳动育人体系。

北京化工大学,紧跟时代步伐,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指示精神,致力于立德树人,秉持“以生为本”的工作理念,统筹校内和社会资源,协同推进“后勤学校”劳育实践平台的建设和实施,多维度纵深推进育人阵地建设,实现了从传统服务模式到主动参与劳动教育的转变,深入完善“一核心三阵地多维度”德智体美劳融合培养的特色劳动育人模式。

   一、 聚焦“三服务三育人”理论核心,搭建劳育平台支撑体系

 强化顶层设计,夯实“以劳塑人”教育理念。北京化工大学后勤依托“后勤学校”这一劳动教育平台,坚持贯彻《北京化工大学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意见(试行)》及《北京化工大学劳育工作实施细则》的指导精神,持续优化知识结构、能力体系与素质框架。通过将劳动教育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融合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的实践锻炼,丰富劳动育人图谱内容,逐步形成分类型、分层次、有内涵的劳动育人模式,着力构建“大育人”工作格局,营造浓厚的浸润式育人氛围。 

 

 保障双轮驱动构建育人”长效机制。北京化工大学通过提升后勤服务规范化和标准化水平,明确后勤部门在劳动教育中的职责和任务,完善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等管理办法和工作标准,形成劳动教育常态化长效机制。优化劳动教育实施流程,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实现跨学科、跨专业合作,不断提高劳动教育实效性。在此基础上,学校建立劳动教育激励机制,定期开展表彰“北化服务标兵”“十佳校园美食制作者”等正向激励宣传的评价体系和奖励措施。此外,学校积极完善后勤学校实践指导老师、助教等人员的选拔培训及考核评价机制,每个学期适时推出“学生最满意的劳育实践指导教师”评选活动,形成“后勤管理、技术骨干、服务标兵”皆可“当讲师、当教辅”的新风貌,将劳动教育融入员工的日常工作中,激励后勤人员更好地服务于育人事业。

 赋能人才培养,打造“专兼结合”师资团队。学校后勤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坚持第一、第二课堂联动,让后勤职工走上讲台,让劳模工匠走进专业课教室,在师生交流中更新教学理念,持续为人才培养赋能,打造“适应学生需求、理论与实践兼备”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校内后勤职工将日常运维中的实用技巧、细节巧思融入课堂,大到校园设施修缮的关键步骤,小至绿植养护的窍门,以亲身经历为学生打开生活技能与劳动认知的新窗口,让课堂知识落地生根。另外,学校积极从校外引入优秀师资力量,不断提升劳动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近三年每年“后勤学校”大师讲堂都会邀请全国劳模、北京市大工匠、首都劳模等走进校园,如邀请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吴华侠与我校师生同上一堂“劳模思政课”,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教授西餐课程,邀请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营养科主任做“合理膳食、食养是良医”为主题的营养知识讲座等,多元赋能助力师生成长。目前,我校后勤学校校内及合作单位共有校内教师59人,校外聘请教师15人,其中后勤一线教职员工兼任实践课程讲师的比例高达近90%。

 二、打造“三阵地”特色品牌,筑牢劳育赋能育人体系

 课程阵地,筑基劳育新篇章。北京化工大学后勤紧密围绕劳动教育目标及学生实际需求,深入挖掘资源优势,精心雕琢劳育新亮点,持续优化劳育课程内容,将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深度融合到人才培养全过程,持续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强筋壮骨”,精心打造“理论支撑、实践导向、五育并举”的劳动教育课程。目前,后勤独立打造《厨艺课堂》《园林植物》三门金课,合作开设二门,累计授课1671 课时,赋予学生 5.5 学分,为学子成长“充电续航”。不仅如此,更推出“寓”建、走进物业、校园花匠、环保卫士、医疗侠客五大系列劳动课堂。从大师亲授的匠心技艺,到生活必备的实用技能;从传统礼仪文化的薪火相传到环保理念的躬身践行,全方位覆盖学生成长需求。同时,后勤还贴心推出毕业礼课堂、口袋课堂等形式多元的课程,将劳动教育的种子播撒至校园每个角落,助力莘莘学子在劳动中淬炼成长。这些精心打造的劳育系列课程,深受学生喜爱,赢得了学生的广泛赞誉。在课堂上,学生们不再是被动的知识吸纳者,而是变身一个个勤劳的“小工匠”。他们不仅掌握了实用的技能,更深刻理解了劳动的价值,不断提高责任感与使命感,培养其健全的人格。

实践阵地,搭建劳育新平台。学校后勤根据不同校区、不同年级,深入整合现有资源,自主打造了花房、“寓”建生活工坊、校园农场等3个特色劳育基地与协力支持了天工润泽园、化育百草园等其他6个劳育基地,开发出后勤三大劳动教育实践项目,“洁”出青年实践项目、境善尽美实践项目、节约粮食光盘行动实践项目,分别用作劳育课程教学、日常劳育实践和精品项目展示,分层分类有序组织学生开展校园果树采摘、教具维修、垃圾分类引导等实践活动,形成“认知-实操-固化”的劳动教育闭环,不断拓宽特色后勤劳动育人空间,逐步打造功能性、实践性、多元化的劳动实践平台。在不同的劳动场景中,学生们亲身体验、深入学习。例如,在“天工润泽园”种植葡萄、柿子等植物,将荒地变成果园;在化育百草园强化学生土壤检测、中草药成分分析能力等必备的劳动能力。通过“实践阵地”的锻炼,学生们学会了自我管理,培养了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深刻体会到劳动的乐趣与价值,在科学研究、实践探索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劳动观念和行为,在劳动中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培育有崇高理想、专业本领、责任担当的时代新人。

文化阵地,厚植劳育新内涵。后勤学校以“文化传承—实践体验—成果展示”为桥梁,借助雷锋月、植树节等节日节点进行劳动教育,邀请全国劳模、首都劳模开展专题讲座,营造“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校园文化气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岁末之际,“后勤学校”组织东校区留校学生开展“写春联送祝福—软笔书法课堂”活动,让无法回家的同学们将新春的祝福传递给家人和朋友。一笔一墨间,同学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笔墨丹青的独特魅力,艳红的对联渲染着浓浓的节日氛围。首次留校过年的同学开心地说:“这个活动太好了,使得年味儿‘嗷’一下子就上来了,留校也温馨!”此外,还开展了“创意、体验、文化、创新+”共建劳育大讲堂与小课堂活动,如与山西非遗保护促进会合作,将山西非遗文化活动引入校园,举办剪纸、面塑等活动,文旅中国、山西日报报道了相关活动。另一方面,后勤学校深度挖掘师生身边涌现出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开展劳动模范面对面、大国工匠进校园等以弘扬劳动精神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选树后勤劳育典型,制作劳动节宣传视频《追光者》《燎原四方》,在北化官方视频号和抖音号、公共区域视频设备、企业微信公众号发布宣传后勤服务标兵评选结果和事迹。用优秀后勤文化品质感染学生,弘扬劳动精神,营造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文化氛围。

三、融合“多维度”劳育要素,构建协同育人生态体系

深度融合搭建多元劳动教育新模式北京化工大学后勤部门深度融合教学、科研与后勤工作,打造多方联动的劳动教育平台,形成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专业契合、多元集合、链式结合的创新劳动教育模式。后勤部门积极与国内合作交流处、教务处、学工、研工等紧密协同,不仅夯实资金保障,还精心构建了劳动实践课程评价体系,精准认证学生劳动时长,为“三全育人”体系夯实根基。例如,与属地共建垃圾分类科普基地,开创了“党建引领+校地共建+志愿服务”育人新路径,该模式广受赞誉,北京电视台、昌平融媒体等多家媒体纷纷报道。联合学工办精心策划“劳动月”“劳动实践月”系列活动,涵盖征文、收纳、文明搬家、公寓文化墙设计等多元形式,充分点燃学生劳动热情。同时,后勤部门持续深耕“学院 +项目”劳育模式,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推动化育百草园、天工润泽园等基地蓬勃发展,化学工程学院的柳湖环保公益实践基地,让专业知识在劳动中落地生根,助力学生知行合一。

强化管理开辟校企协同育人新航道后勤还强化外包单位管理,指导外包单位开展了师德师风、服务育人等培训活动,寓建+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探索实践入选全国后勤协会公寓管理服务优秀案例;以亲情服务为纽带,拉近学生与后勤员工的距离,促进双向沟通和了解,全方位、多维度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和生活技能,为学生成长成才全面赋能。

北京化工大学后勤劳动教育的创新模式是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改革,学校以培养学生的健康体魄、美好品德和审美能力为目标,实现了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深度赋能校园育人生态,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劳动教育的持续深耕,不仅促进后勤服务保障能力的提升,还推进后勤服务育人功能的实现,助力更多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栋梁,为学校“五横五纵”服务育人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为学校的高质量发展贡献独有智慧和力量。

 

      


北京化工大学多维度纵深推进育人阵地建设,实现了从传统服务模式到主动参与劳动教育的转变,深入完善“一核心三阵地多维度”德智体美劳融合培养的特色劳动育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