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  |  心理育人  |  心理育人案例
长期主义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中的作用
原创 燕山大学 陈硕2025-04-03
任何一个领域里,有所成就的人都是长期主义者。那么我们如何用好长期主义来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状态,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近期,随着《哪吒2》的爆火,中国文化产业、国产文化IP等热词活跃在各大媒体的头条,一夜成名的背后,大家在纷纷探讨、挖掘能够“出圈”的根本原因,而给出的答案几乎都指向同一个关键词:长期坚持。你会发现任何一个领域里,有所成就的人都是长期主义者。那么我们如何用好长期主义来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状态,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长期主义是一种经济学、金融学以及更广泛的社会科学领域中强调长期利益、可持续性和未来导向的理念和实践。它鼓励人们在决策时优先考虑长期目标和结果,而非仅仅关注眼前的短期利益。长期主义作为一种强调持续积累、延迟满足和关注长远价值的思维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独特的调适作用。尤其在当下社会普遍存在的即时满足文化和短期效果压力下,长期主义的培养能够帮助大学生构建更稳定的心理韧性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

一、缓解短期压力,重构认知框架

短期压力是在相对较短的时间段内(如数天、数周或者数个月内)个人由于面临特定的挑战、任务、事件或变化而产生的心理和生理上的紧张状态。大学生常见的短期压力如考试周的焦虑、室友矛盾、实习竞争、求职季压力等,这些压力具有高强度、高频次、多源头的特征,往往在特定时间段集中爆发,形成叠加效应。如果短期压力过大或者持续时间过长,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都会产生负面影响,这时我们可以通过长期主义重建时间感知的坐标系,将个体从当下困境转化为未来成功的必要铺垫。一是要学会对抗即时焦虑,大学生可将考试失利、实习受挫等短期问题置于人生长河中审视,减少“一考定终身”的灾难化思维,扩展时间维度,将注意力集中在知识或个人能力的积累上,降低因短期努力未见成效而产生的自我否定,学会运用复利思维进行自我激励。二是要学会打破内卷陷阱,用差异化发展路径替代同质化竞争,例如同学们可以通过“1000小时专项技能计划”建立个人竞争优势,缓解绩点焦虑,同时也要区别“虚假忙碌”与“有效积累”,减少无意义消耗带来的心理疲惫。

二、增强情绪稳定性,培养心理韧性

长期主义提倡以长远视角看待问题,通过持续积累和系统化思维应对挑战,这种思维应用于情绪管理和心理韧性的培养上,能够帮助学生在波动中保持稳定,逐步构建强大的内心。那我们具体应该怎么做呢?一是通过延迟满足训练获得。延迟满足是为了长期目标而抵制即时诱惑的能力,是个体有意识地做出正确的有利于长远的选择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可以通过训练获得,例如,学生可以通过“21天行为实验”等微习惯的养成,调节多巴胺分泌模式,降低对即时反馈的依赖;也可以在职业规划中采用“三年能力储备期”概念,缓解“毕业即高薪”的就业焦虑。二是通过提升不确定耐受获得。学生可以通过建立“人生概率思维”,将职业发展视为动态过程,接受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共存状态,增强对变化的适应能力。这种系统化建设如同心理免疫系统的升级,初期需要刻意训练,当形成神经记忆和行为模式后,面对压力时能自动调用储备资源,在这个过程中压力和负面情绪不是被消灭的,而是形成高效的情绪代谢系统,从而提升心理韧性。

三、优化目标管理,降低决策疲劳

长期主义通过制定明确且稳定的长期目标,减少短期决策的数量和复杂性,从而帮助个体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减少决策疲劳。我有一个学生小李在大二时,面对繁重的学业、丰富的社团活动以及未来的职业规划,经常感到时间不够用,每天大量琐碎的决定影响了对他重要事情的专注度和决策质量。他找到我希望我能针对他现在的状态给出建设性的意见,我根据他自己对未来的发展规划,和他一起为他制定了大学期间的总体规划,包括每年要达到的学业成绩、要参与的科研项目、要提升的技能等,同时为了减少日常琐碎的决策对精力的消耗,简化他的日常决策,例如,固定穿搭,减少在穿着上的决策时间;制定饮食计划既能保证营养又能减少在这个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在每月末都会回顾自己的目标执行情况,对遇到的困难进行原因分析,调整策略,确保目标与长期愿景一致。在实施一段时间后,小李显著提高了决策质量和效率生活习惯、学业成绩、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都得到了改善与提升。运用长期主义思维进行目标管理,并对执行的目标定期进行优化,这种结构不仅降低了决策疲劳,也使日常学习生活获得宏观意义感,减少为卷而卷的迷茫。

四、促进身心整合,预防心理危机

身心整合是通过身体动作、呼吸练习等方式,重塑身体记忆,释放负面情绪,用身体的改变带动心灵的变化,实现身心的和谐统一,进而促进个人的整体健康。长期主义鼓励个体坚持长期的目标和培养稳定的习惯,如定期运动、冥想等。这些习惯有助于改善身体健康,同时也有助于调节心理状态,促进身心整合。我有一个学生小马大一时多次因学习、考试焦虑,他找到我后说明了他现阶段的学习生活状态,通过聊天得知小马经常通过跑步来缓解焦虑和压力,我鼓励他每周拿出一定时间坚持跑步,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他爱上了跑步,后来还报名参加城市马拉松比赛,到全国各地跑,这一跑就坚持到博士毕业,因为长期坚持他发现自己的心理状态变得更加稳定,尤其在博士阶段能够更好地应对学习中的压力和挑战,减少了因紧张、焦虑、压力大而引发的心理不适。由此可见,长期主义在促进身心整合、预防心理危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大学生而言,坚持长期主义不仅有助于提升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还有助于保持身心的健康稳定,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长期主义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本质上是通过重构个体与时间的关系来实现的。当大学生学会用“过程思维”替代“结果焦虑”,用“可能性叙事”替代“确定性执念”时,那些困扰当代青年的心理问题将转化为成长道路上的阶段性挑战,经过一次次的沉淀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心智韧性。但作为教育者也要意识到,培养长期主义不是简单的目标管理训练,而是要帮助学生构建包含时间维度的人生坐标系,使其在快速变迁的时代中保持心理锚定点,这种能力的养成不仅是心理调适工具,更应成为现代教育中重要的核心素养。

31743643744_.pic.jpg

(图片由燕山大学提供)

[责任编辑:高雅楠]
任何一个领域里,有所成就的人都是长期主义者。那么我们如何用好长期主义来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状态,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