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  |  心理育人  |  心理育人案例
基于协同视角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原创 承德护理职业学院 韩国新 赫秀红2024-12-11
本文基于协同理论,探讨大学生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模式,提出框架与路径,助力高校教育创新发展与学生素质提升。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当前的教育模式中,这两者往往是分离的,未能充分发挥其协同作用。本基于协同理论,从理论基础、现状分析、模式构建、实施路径等方面,系统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教育模式。研究发现,协同教育模式能够更有效地整合教育资源,促进教育主体的合作,实现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的全面协同,从而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本文提出的协同教育模式框架和实施路径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协同视角、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模式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当前,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时,往往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协同与整合。然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的有效融合有助于更好地实现育人的目标。在新时代背景下,探索一种基于协同视角的教育模式,整合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2 研究意义

基于协同视角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教育的整体效果,还能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首先,通过协同视角,可以打破教育领域的壁垒,实现资源的共享与优化配置,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其次,这一模式有助于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有效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最后,这一研究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和推广意义,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径。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旨在构建一种基于协同视角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期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一是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及其相互关系;二是调查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三是探讨基于协同视角的教育模式的构建原则、框架设计及实施路径;四是提出保障协同教育模式有效运行的机制和措施。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将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在文献分析方面,将系统梳理国内外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研究,探讨协同教育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在实证研究方面,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协同理论,构建基于协同视角的教育模式,并提出相应的实施路径和保障机制。

 2. 理论基础

 2.1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通过一定的理论知识体系和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它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其主要功能包括政治认同功能、价值引导功能、道德培养功能和心理调适功能等。

 2.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与功能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旨在通过系统的教育活动,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调适能力,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包括对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干预,还包括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其功能主要体现在心理问题的预防与干预、心理素质的提升、心理危机的管理以及整体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提升自我调适能力,增强心理韧性。

 2.3 协同理论的基本概念与应用

协同理论源自系统科学,强调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它认为,系统的整体功能不是各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而是各部分通过协同作用所形成的整体功能。协同理论的核心在于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同效应。应用于教育领域,协同理论强调教育各要素之间的有机结合与相互配合,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教育方法,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在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协同理论,可以通过两者的相互融合与支持,达到1+1>2的效果。例如,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可以帮助学生在面对心理问题时树立积极的价值观和信念,从而更好地应对心理挑战。

 2.4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联性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在目标和内容上有所区别,但两者在大学生教育过程中具有高度的关联性和互补性。首先,两者在教育目标上具有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而心理健康教育则致力于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这两者共同指向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心理状态。

其次,在教育内容上,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许多重叠和交叉之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教育等内容,对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相反,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自我认知、人际关系等内容,也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政治观具有积极影响。

再次,在教育方法上,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相互借鉴和融合。例如,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心理辅导的方法,使教育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心理需求,提升教育效果。心理健康教育则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心理态度和信念。

最后,在教育效果上,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作用可以实现教育效果的叠加。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可以树立积极的价值观和信念,从而增强心理韧性和抗压能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可以提升自我调适能力和心理素质,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综合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教育过程中具有高度的关联性和互补性。通过协同理论的引入,可以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和相互促进,形成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从而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协同教育模式不仅能够提升教育效果,还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和系统的教育支持,帮助他们在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同时获得成长和进步。

 3. 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

 3.1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仍然面临许多挑战。首先,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相对单一,主要依赖于课堂教学,缺乏多样化的教育手段,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较为陈旧,未能及时反映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问题,导致教育效果不佳。此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师往往注重理论灌输,忽视了与学生实际需求和兴趣的结合,缺乏实效性和针对性。

 3.2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压力的增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高校逐渐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但整体发展水平仍存在不足。首先,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有限,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数量不足,难以满足全体学生的需求。此外,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中的地位相对较低,往往被视为辅助性的工作,缺乏系统的规划和足够的资金支持。

在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方面,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不够科学,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难以形成有效的教育体系。多数课程只是简单介绍心理学基础知识,未能深入探讨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应对策略。同时,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较为单一,主要以讲座和课堂教学为主,缺乏互动性和实践性,难以真正吸引学生参与。

另外,大学生自身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高,许多学生对心理咨询存在偏见,认为寻求心理帮助是一种弱点,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高校在宣传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应对心理问题方面还需加强。

 3.3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现状及其问题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在高校中分别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两者之间的协同效应尚未充分发挥。当前,许多高校在这两方面的教育仍然是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同机制。具体表现为: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存在一定的差异,前者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和价值观念,后者则侧重于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这种目标上的差异导致两者在实际教育过程中缺乏统一的方向和协调的内容设置。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组织和实施上缺乏互动。思想政治教育往往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负责,而心理健康教育则主要依靠心理咨询中心和专业心理教师,双方缺乏交流和合作,难以形成合力。教育内容和方法上,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更注重心理技能的培养和问题的解决,二者的教育方式存在较大差异,难以相互补充和促进。

再者,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配置不均衡。多数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投入较多,而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则相对投入较少,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硬件设施和经费支持都相对不足,影响了教育效果。

此外,教育评价体系的分离也是一大问题。思想政治教育通常有明确的考核标准,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成绩等,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估则较为模糊,主要依赖于学生的反馈和个案效果。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和机制,难以客观衡量两者的协同效果。

 4. 基于协同视角的教育模式构建

基于协同视角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旨在通过多方面、多层次的合作与整合,建立起一种既能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又能有效促进心理健康的教育体系。以下将从协同教育模式的基本原则、框架设计、实施路径和保障机制四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4.1 协同教育模式的基本原则

在构建基于协同视角的教育模式时,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4.1.1整体性原则: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应当被视为一个有机整体,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整体性原则强调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将两者割裂开来,而是要以系统性思维,统筹兼顾。

 4.1.2互动性原则:互动性原则强调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各方面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在教育实践中,要注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多元化的互动形式,提升教育效果。

 4.1.3多样性原则:多样性原则强调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和兴趣。通过丰富的教育资源和灵活的教育方法,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4.1.4持续性原则: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是长期的、持续的过程。持续性原则要求教育工作应具有连续性和长期性,不断巩固和深化教育成果。

 4.2 协同教育模式的框架设计

基于上述原则,协同教育模式的框架设计包括教育目标的协同、教育内容的协同、教育方法的协同和教育评价的协同。

 4.2.1 教育目标的协同

教育目标的协同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目标设定上要有机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通过目标的协同,实现育人目标的一致性和互补性。

 4.2.2 教育内容的协同

教育内容的协同要求在课程设计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结合。例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在心理健康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同步提升思想政治素养和心理健康水平。

 4.2.3 教育方法的协同

教育方法的协同强调采用多样化、互动性强的教学方法。如开展专题讲座、心理剧、主题班会等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同时,注重个性化教育,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4.2.4 教育评价的协同

教育评价的协同是指在评价体系中,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标准相结合,建立全面的评价体系。通过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情况。

 4.3 协同教育模式的实施路径

为了使协同教育模式有效落地,需要从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教育主体的协同合作、教育过程的动态调整等方面入手。

 4.3.1 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是协同教育模式实施的基础。通过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打破教育资源的壁垒,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具体可以通过建立资源共享平台,促进课程资源、师资力量、实践基地等方面的共享与合作。

 4.3.2 教育主体的协同合作

教育主体的协同合作是协同教育模式实施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涉及到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力量。通过建立校内外协同合作机制,增强教师之间的合作,促进家校互动,利用社会资源,共同推动教育工作的发展。

 4.3.3 教育过程的动态调整

教育过程的动态调整是保证协同教育模式有效性的必要手段。在教育实践中,要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和反馈信息,不断调整和优化教育方案。通过定期评估和反馈,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教育过程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4.4 协同教育模式的保障机制

为了保障协同教育模式的顺利实施,需要从制度、组织和文化三个方面提供保障。

 4.4.1 制度保障

制度保障是协同教育模式实施的基础。通过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如协同教育工作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等,确保教育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同时,制定明确的工作职责和流程,保障协同教育模式的有序开展。

 4.4.2 组织保障

组织保障是协同教育模式实施的关键。通过设立专门的协同教育工作机构,配备专业的教育工作团队,明确分工与合作,确保教育工作高效开展。同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协同教育模式的实施。

 4.4.3 文化保障

文化保障是协同教育模式实施的内在动力。通过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弘扬协同合作的精神,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融合。

基于协同视角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需要在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上进行有机结合,通过整合资源、协同合作、动态调整和多方面的保障机制,形成一个系统、全面、有效的教育体系。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心理健康水平,也为高校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基于协同视角的教育模式构建方法。研究表明,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两者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在协同理论的指导下,制定并实施具有协同效应的教育模式,可以有效提升教育的整体效能,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本文的研究确认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均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其次,教育内容的协同设计能够避免重复与冲突,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教育方法的协同创新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升教育效果。同时,通过建立系统的教育评价机制,能够及时反馈教育效果,为教育模式的优化提供依据。

 5.2 研究的创新点

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5.2.1协同视角引入:首次将协同理论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研究,提出了以协同为核心的教育模式构建思路,丰富了两者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

 5.2.2系统化的协同模式设计:构建了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四位一体的协同教育模式框架,为高校在实际操作中提供了可行性指导。

 5.2.3实施路径的细化:具体阐述了教育资源整合、教育主体协作和教育过程动态调整等实施路径,为教育模式的落地实施提供了详细的策略建议。

 5.3 研究的不足与未来展望

尽管本文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方面,由于时间和资源的限制,实证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本主要集中在理论探讨和模式构建,实际操作中的具体问题和挑战尚未充分展开。

未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进行拓展:

5.3.1实证研究的深化:通过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实验研究和个案研究等方法,对协同教育模式的实际效果进行验证和评估,以获得更加可靠的数据支持。

 5.3.2细化协同机制:针对不同类型的高校和学生群体,进一步细化协同教育模式的具体机制,探讨在不同教育环境下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

 5.3.3技术手段的应用:探索现代信息技术在协同教育模式中的应用,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辅助等,以提升教育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5.3.4跨学科协同:结合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理论,进一步丰富协同教育模式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

 5.4 对策建议

为了更好地推进基于协同视角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5.4.1加强政策支持:教育部门应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支持高校开展协同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5.4.2提高师资水平:通过培训和进修,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协同教育能力,确保教育模式的有效实施。

 5.4.3强化资源整合: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与合作,构建高效的协同教育网络。

 5.4.4优化评价机制:建立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动态监测教育效果,及时反馈并调整教育策略

总之,基于协同视角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协同教育模式必将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责任编辑:心理实习生1(实习),杨虹]
本文基于协同理论,探讨大学生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模式,提出框架与路径,助力高校教育创新发展与学生素质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