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  |  心理育人  |  心理育人案例
家校医协同育人,帮助学生卸下“社牛”防御色
原创 河北大学 杨贝 候丹 张藏云 臧倩 刘筱芃2024-11-15
字号:AAA
河北大学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医联动,心理中心与辅导站携手,精准预警干预学生心理危机。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学校、家庭、社会持续不懈的努力系统化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全员参与,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合力。

传统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往往聚焦于“社恐”学生,却忽视了“社牛”学生中同样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一些看似“社牛”学生面临环境变化或挫折时,习惯通过“假自体”这种防御性功能组织隐藏真实感受长此以往心理负能累积,最终出现危机。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处理需全面关注所有学生。

处理心理危机事件中,河北大学心理中心专职教师与学院二级心理辅导站教师携手,以稳定心理支持给予学生暴露真实自我的勇气通过家校医协同育人,帮助学生卸下“社牛”防御色,发展出与真实自我和谐相处的稳定心理内核,切实提升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案例简介

A,一位大三在读女生,被班级的心理委员撞见她在楼道里独自啜泣,这一行为让心理委员颇感意外。因为在平时的交往中,小A给人的印象总是活泼开朗、热爱交友。小A在朋友圈中极受欢迎,大家遇到烦心事时,都愿意向她倾诉。她的乐观与开朗,总能为大家带来支持与慰藉。小A对待朋友极其细心,每逢室友、朋友生日,他总要精心准备贴心礼物,让朋友们倍感幸福。

尽管小A此刻的表现与平时大相径庭,心理委员也理解每个人都有情绪低落的时候。然而,心理委员并未掉以轻心,而是将此事放在心上,开始更加留意小A的日常表现。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心理委员发现小A不仅在楼道哭泣,还出现逃课现象。听其他同学反应,偶然遇见小A中午在操场看台一个人坐着,而且她总是在较晚的时间洗漱。这些点滴心理委员都记在了心里,他感觉小A可能遇到了一些麻烦,想找机会跟他谈一谈。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小A的情况,心理委员特意调整了自己的作息,希望能趁小A洗漱时与她交谈几句。一天晚上,当看到小A走向盥洗室时,心理委员也跟了上去。出乎意料的是,她发现小A的左前臂上有着几道划痕。心理委员心中一惊,但表面上仍装作不经意地与小A寒暄了几句。察觉到小A显得有些不自在,心理委员当时便没有继续深究。

随后,心理委员立即将这一情况告知了学院辅导员并且拨打了校心理中心热线找到心理教师,希望他们能为小A提供专业的帮助和支持。

心理老师在与小A的谈话中,了解到小A成长于一个二胎家庭,有一个哥哥。自她记事起,父母便常在家中争吵不休,但在外人面前却总会维持恩爱和睦的形象。这样的家庭氛围让小A在家中时常感到不安,尤其害怕与父母单独相处,因为那时的父亲仿佛换了一个人,性格消极悲观,总免不了受到母亲的责备。自高中起,随着父亲生意的不顺,家中的争吵与冷战更是愈演愈烈,父亲甚至常在车里独自抽烟排解忧愁。一次,父亲在送小A回寄宿学校的路上,边开车边抽烟,情绪崩溃地表示自己压力大、抑郁,不想活了,这让小A内心既震惊又反感,为了安全,她只能强作镇定,假装不经意地开窗通风,试图缓解车内令人窒息的气氛,她自述当时大脑一片空白,有干呕的感觉。高中时期,小A曾试图跟班级中一位好朋友倾诉家中情况给自己带来的困扰,但朋友表示:你不要再跟我说了,我感觉听这些很压抑,对小A的态度也有所疏离。后来,小A为了自己不被别人侧目与疏离,选择隐藏自己的苦恼,像父母一样,在外人面前表现地得体,阳光,烦恼无法排解时会有自伤行为出现。哥哥选择到外地工作,对家庭状况保持冷漠,以此逃避家中纷扰。

近期事件:父亲要求她自行解决学费问题并放弃考研,尽管家庭经济状况并未窘迫至此,但父亲的态度使小A感到无能为力,进而产生了轻生的念头,生活仿佛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

二、个案分析

(一)人际关系适应不良

1.表面开朗与内心孤独

A虽然平时表现出活泼开朗、热爱交友的一面,但内心深处可能感到孤独和不被理解。这种内外不一致的表现可能是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的一种体现。

2.难以建立深层次关系

尽管小A在朋友圈中受欢迎,但她可能难以与他人建立深层次、真诚的关系。她可能害怕展示自己的脆弱和真实情感,导致她与他人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感。

(二)家庭环境负面影响

1.家庭氛围不和谐

A成长于一个家庭氛围不和谐的环境中,父母常在私下争吵,给她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和不安。这种不和谐的家庭氛围可能导致她对家庭产生不信任感,影响她与家人的关系。

2.父母教育方式不当

父母在小A面前维持着恩爱和睦的形象,但私下争吵不断,这种教育方式可能让小A感到困惑和矛盾。她可能无法形成稳定的自我认知和价值观,导致在面对问题时感到无助和迷茫。

3.父亲的情绪与态度

父亲情绪崩溃的表现以及要求小A自己挣学费、放弃考研的决定,进一步加剧了她的心理压力和困扰。这些行为可能让小A感到被忽视和不被理解,加剧了她对家庭的疏离感。

(三)学业合并经济压力

1.学业压力

作为大三在读学生,小A可能面临着学业发展压力。需要考虑未来的职业规划和考研问题,这些压力可能让她感到焦虑和不安。

2.经济压力

父亲要求小A自己挣学费的决定给她带来了经济上的压力。虽然家里经济不至于如此拮据,但父亲的态度让小A感到无助和无奈。这种经济压力可能进一步加剧她的心理负担。

(四)自我认知与应对策略

1.自我认知的混乱

A在家庭和社交环境中可能经历了多种矛盾的情感体验,这可能导致她对自我认知产生混乱。她可能无法清晰地认识自己的需求和情感,也无法形成稳定的自我价值感。

2.隐藏情绪与应对机制

为了避免被他人侧目和疏离,小A选择隐藏自己的苦恼,表现出得体、阳光的一面。这种隐藏情绪的行为可能让她在人际关系中感到更加疲惫和不适。同时,她采取了一些消极的应对机制,如逃课、独自哀伤、自伤等,来逃避现实问题和心理压力。

3.寻求外部支持

尽管小A曾试图向好友倾诉家庭带来的困扰,但并未得到理解和支持,这让她更加封闭自己的情感。在心理委员的关注和帮助下,她感到被重视并且愿意打开心扉寻求专业的心理支持。

(五)心理状态现状分析

1.绝望与无助

A面对父亲的要求,明知家中经济并非拮据到无法支持她继续学业,这让她感到深深的绝望和无助,陷入更加消极的情绪中。

2.轻生念头

在绝望和无助情绪驱使下,小A产生了轻生的想法。这表明她当前的心理状态已经十分危急,需要及时的关注和干预。

3.对家庭的失望

A对家庭的无能为力感不仅源于父亲的要求,更源于她对家庭整体的失望。家庭无法给予她应有的支持和理解,反而成为了她的负担,这种失望感可能进一步削弱她的心理防线。情绪低落可能是一种抑郁情绪的表现,不想上课、干呕可能是精神心理状态的生理反应。建议该生到专科医院就诊。

三、问题关键点

(一)心理状态的急剧变化:小A从平时活泼开朗的形象突然转变为独自啜泣、逃课等消极行为,显示出其心理状态平衡被打破。

(二)家庭环境的负面影响:家庭氛围不和谐,给小A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父亲的性格和要求直接加剧了她的困境,使她感到绝望和无助。

(三)学业与经济压力:小A作为大三在读学生,面临学业压力的同时,还要应对父亲要求自筹学费、阻其考研的经济压力。

(四)自我封闭与逃避:在面对压力和困境时,小A可能选择逃避和自我封闭,导致她的心理问题进一步恶化。

(五)轻生念头:小A的绝望和无助感已发展到产生轻生念头的程度,这是极其危险的信号,需要立即进行干预。

(六)缺乏有效应对机制:小A在面对问题时,可能缺乏有效的应对机制,导致她无法有效地解决问题,进一步加剧了她的心理负担。

(七)需要专业心理支持:小A当前的心理状态已经超出了她自身能够应对的范围,需要专业的心理支持来帮助她缓解情绪压力、调整心理状态。

(八)家庭沟通与协调的必要性:为了解决小A的家庭问题,需要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帮助她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九)社交与情感支持的缺失:小A可能缺乏足够的社交与情感支持,导致她在面对困境时感到更加孤独和无助。

(十)综合干预与支持的紧迫性:鉴于小A当前的心理状态和面临的困境,需要立即进行综合干预和支持,包括医院专科诊疗、专业心理支持、家庭沟通与协调以及社交与情感支持等。

四、解决思路和实施办法

(一)倾听:了解问题的根源

通过心理教师的深入倾听,为小A提供一个安全、无压力的倾诉环境,让她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困扰。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保持耐心和同理心,理解小A的处境,并给予她适当的支持和建议,有助于缓解小A的负面情绪,增强她的信任感和接纳感。

(二)联系:发挥家校医协同育人功能

学校与精神卫生中心深度合作,邀请专家定期进校“双周咨询”,有助于小A获得专业的心理评估和辅导。辅导员通过与小A家庭的深入沟通,特别是与父母的交流,帮助他们认识到孩子对家庭矛盾的认识以及孩子目前的承受力。在沟通中,辅导员详细阐述小A在家庭环境中的感受和困扰,以及这些困扰如何影响她的学习和生活,包括:父母在外人面前坚持维护“面子”的行为模式,影响了小A的社交观念与情感处理方式。当她在与朋友的深入交流中遭遇挫折时,这种影响尤为显著,使得小A更加坚信维持个人“面子”的重要性,进而放弃在友情中寻找心灵慰藉的机会。这一行为模式不仅削弱了她的社会支持功能,还导致她在面对挫折时,倾向于采取自伤这种极端方式,以此来缓解内心的情绪压力。同时,辅导员还引导父母反思自己的家庭沟通方式,鼓励他们改善家庭氛围,为孩子创造一个更加和谐、支持性的成长环境。特别是针对小A的父亲,辅导员强调他作为家庭支柱的重要角色,鼓励他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避免将负面情绪传递给孩子。

(三)帮扶:学院与辅导员重点帮扶

根据教育厅手册和工作实际,学校优化后建立了心理工作重点关注人群“23366”工作机制。根据“23366”工作机制,辅导员和学院将小A列为一级重点关注。学院二级辅导站充分发挥作用,通过定期与小A谈心谈话,及时与家庭沟通,帮助小A预约精神卫生中心专家“双周咨询”,以及在遇到问题时给予帮助等措施,有助于保护小A的人身安全,使她感受到来自学校和学院的温暖与关怀,增强她的自信心和生活动力。

(四)拓展:积极心理体验平台

充分利用心理中心的积极心理体验室,通过HRV身心反馈训练系统、动感单车设备以及美育、劳育活动,如园艺、手工等,帮助小A缓解紧张焦虑情绪,提升心理韧性,丰富课余生活,为小A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五)跟踪:确保学生状态平稳

干预措施产生效果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因此辅导员特别嘱咐小A的宿舍室友们,要细心留意并观察小A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沟通。通过专家咨询、心理中心活动、学院辅导员关心、班级、宿舍以及家庭多方面共同努力,合力为小A的成长和发展赋能。

五、经验与启示

(一)深入了解,倾听心声:在帮助他人或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首要经验是深入了解个体的具体情况,并真诚地倾听他们的心声。这不仅意味着收集表面信息,更在于深入理解其背后的情感需求、心理困境及成长背景。耐心的倾听是建立信任的基础,从而更愿意开放心扉,为后续的干预措施打下良好基础。

(二)授人以渔,自助成长:有效的帮助不仅仅是直接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教会对方解决问题的方法,即“授人以渔”。这意味着在提供支持时,应注重培养个体的自我调适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通过教授实用技巧、分享成功经验、鼓励实践尝试,帮助个体在面对挑战时能够有效应对,实现自我成长和突破。

(三)关注微环境,德育引导:个体的成长深受其所处微环境的影响,包括家庭、网络、学校、宿舍等小范围的社会环境。因此,在促进个体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微环境的营造与优化,通过线上线下积极德育引导、家庭共同成长,树立正确价值观,强调责任感等,使个体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升心理韧性。

(四)延展新平台,科技协同: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可以利用多种新媒体和数字化平台,为个体的成长提供更为丰富和便捷的资源。通过心理健康APP、心理热线、虚拟现实体验等方式,拓宽个体舒压渠道,实现跨地域的互助与交流。科技协同不仅提高了帮助的效率和覆盖面,也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了可能,使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需求获取最适合的支持。

(五)家校医合作,共助成长:个体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家庭、学校和医疗机构三方的紧密合作。家庭是个体成长的摇篮,学校提供心理咨询和社交训练,而医疗机构则负责专业心理干预。三者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合作,能够确保个体在不同生活领域得到全面而协调的关怀。通过建立定期反馈机制、共享成长信息、共同制定干预计划等,形成强大合力,共促个体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9f81b5c62bb6658868d05e3074d0bb4.png

[责任编辑:杨虹]
河北大学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医联动,心理中心与辅导站携手,精准预警干预学生心理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