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教育源于职业指导,是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脱节问题的时代要求,引导青年从“升学主义”转向关注“个人发展”[1]。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重在建构积极体验、积极人格和积极的社会环境系统的学术理念和工具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针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呈现出的焦虑与恐惧、困惑与觉醒、情绪敏感化,甚至因此导致“就业焦虑”、“自我效能感偏低”、“物质主义取向”等特点,我们将积极心理学融入高校学生生涯教育,以构建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学生生涯教育的新思路、新模式和新路径。
一、价值维度:积极心理学融入高校生涯教育中的价值意蕴
积极心理学融入生涯教育是丰富生涯教育维度和提升积极心理学精度的有效途径,更是主动适应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实、做细、做深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的有力抓手,不但丰富和延展了“大思政”工作的深度,而且落实和推进了“三全育人”的时代要求。
(一)拓展:丰富生涯教育的维度
生涯教育是一种系统的教育过程,包含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养提升、职业生涯心理辅导、求职能力提升、创业教育等多个维度,具有科学性和全面性,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2]。当前,传统的生涯教育主要以《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堂为主阵地,通过自我探索和外部认知,帮助学生明确职业发展方向,并不断增强自身能力和竞争力。
在“以生为本”的前提和原则下,通过积极的主观体验、个人特质、社会关系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涯观,将为大学生乐观面对就业环境和就业形势变化下带来的新挑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帮助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更丰富了生涯教育的维度和内涵。
(二)聚焦:挖掘积极心理学深度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前提,积极心理学不仅仅关注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与修复,更注重研究如何唤起、如何培育以及如何更好发挥人的积极品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3]。
当前,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比较丰富,但多围绕幸福感的研究。聚焦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就业观教育,通过培育积极人格,将助力学生明确自我成长方向,把准就业和成长发展方向,有效解决由适应性障碍、焦虑性障碍、抑郁性障碍等就业心理障碍等因素引发的就业问题。
(三)构建:延展“大思政”工作广度
积极心理学的目标是把所有人而不是小部分“问题人”建设到可能达到的理想状态,这与生涯教育的“建设、成长”具有统一性,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的《积极心理学》书中就提到了用积极心理学指导高校学生就业,这就恰恰是积极心理学和生涯教育工作结合的有效方式,通过就业与心理工作的齐抓共管,形成多元化、立体式的、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生涯教育模式,从而不断延展“大思政”工作的广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感染力。
(四)提升:深化新时代育人高度
“三全育人”是新时代推进育人理念和育人方式变革的重大命题,是新时代高校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回应。将积极心理学融入生涯教育,不仅关注“综合测评成绩”上的排名,更是关注的是脱离“成绩单”的“个性鲜明”的学生;不但是了解学生在校期间的“昙花一现”,而更是聚焦学生走出“象牙塔”后的“久有回味”。在个体发展和育人时效上都深化提升了新时代育人的高度。
二、实践维度:以“三优化三提升”构建积极心理学融入生涯教育的新模式
以积极心理学“三方面”入手,以“积极人格”提升生涯“本能”,以“积极主观体验”提升生涯“正能”,以“积极社会环境”提升生涯“产能”,从而通过“三优化三提升”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提升“自我效能”,形成良性循环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
当前,大学生的年龄大都处在18岁到22岁之间,正处在人生的过渡期,也是人的“第二次诞生”和真正实现“心理断乳”的关键时期。面对就业许多大学生在自我接纳方面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就是不能客观评价自己——“总感觉自己还不够好”“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职位”。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生涯教育可以在激发和提升自我认识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教师引导,帮助学生利用积极人格特质体系中的6大美德和24项性格优势进行自我认知和环境认知,通过良好信效度的人格测评工具、职业兴趣测验、能力测验、价值观测验等心理测评工具,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生涯规划档案,并结合兴趣明晰自我发展定位,主动进行相关职业探索,发挥优势积极品质,以获职业持续深耕的动力,增强生涯“本能”。
(二)优化教学理念“积极主观体验”,提升生涯“正能”
积极的教学理念是现代生涯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传统教育重在纠错和修补,积极生涯教育重在建设和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学生个体应在准确的自我认知以及对未来精准的预测基础之上,科学把握市场动态,主动进行职业探索,从而积极回应社会的实际需求。在意识上应突破此困扰,不断深化职业兴趣,提升相应技能以契合社会需求。
面对学生自我调节能力差、目标模糊等就业问题,我们要树立积极的教育理念,努力帮助学生形成积极态度和主动性,通过制定学生可接受并具有挑战性的目标,“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在生涯教育过程中要运用积极心理学教育中的“罗森塔尔效应”,激发学生的动能。通过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成就期望,提升生涯“正能”。
(三)优化生涯课程“积极社会环境”,提升生涯“产能”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依托高校现有资源,进一步优化高校积极教育环境是增强生涯“产能”的有效途径。当前,我们应通过“环境教育”最大化促进和提升大学生成长成才。通过积极心理环境“沉浸体验”和生涯课程建设两大抓手,体系化、结构化、专业化的将第一第二第三课堂相融合,不断构建校内校外“多方联动”的融合路径,结合学校课程、校园活动、社会资源等方面,多方面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营造良好的就业气氛,不断于第一课堂中打开职业方向,在第二课堂中沉浸体验提升认同、认知,并通过第三课堂的社会教育,树立自信,提升“自我效能”,从而提升生涯“产能”。
[1]孟四清.生涯教育在美英两国的缘起、实施模式及其启示[J].中国德育,2012,7(01):21-24.
图片均由河北工业大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