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  |  心理育人  |  心理育人案例
学风建设背景下大学生学习心理现状及对策
原创 河北工业大学 徐妍2023-09-06
字号:AAA
本文从学风建设背景下探讨大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并提出相关对策。

摘要:学风建设既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永恒主题,既决定着高校的教育质量,也深刻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当前的大学生群体在学习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如学习焦虑、自我效能感差等,这些问题不仅给大学生的生活造成了困扰,也限制了他们的学习和发展。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仅直接影响学风建设,也会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努力避免或消除心理障碍,增进身心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大学生活,已成为当今大学学风建设的当务之急。本文将从学风建设背景下探讨大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并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学风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学习心理主要是研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征及其活动规律。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关于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和学生成长各环节,纳入“三全育人”大格局[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所高校的校风和学风,犹如阳光和空气决定万物生长一样,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成长。”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使之身心和谐发展,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做好大学生学习心理工作对进一步推动高校学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风建设背景下大学生学习心理现状

(一)自我效能低下“做题”“作弊”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也可以简单理解为“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完成某件事情的自信程度”。然而,现实中大学生普遍存在自我效能感低下的问题,觉得自己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绩,导致学生进行“作弊”,对学风造成了极大影响。心理学家利昂·费斯汀格提出的“认知失调理论”则很好的解释了这一现象,当一个学生在进行重要考试时,若揣着事先准备好的抄袭小纸条,将产生认知失调的情境:一方面,如果选择抄袭,就可能通过考试;另一方面,多年学习经验告诉他,抄袭是错误的行为,一旦被发现,还会受到严厉处罚。一旦学生选择了作弊,他就会为自己辩护,将作弊行为的心理和行为合理化,例如:“别人都作弊,为什么我不能呢?”、“就只有这一次没什么大不了的”,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高校的学风建设。

(二)学习动能不足,想“佛系”又“躺平”学习动能强调学生通过努力、意志力和动力等积极的方式,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和动能。大学生面临的学习压力巨大,而对学习的焦虑也逐渐加剧。一方面,学校的各种考试和考核方式让学生倍感压力,大学生上大学前后有“动机落差”。进入大学,部分学生放飞自我,迫切地想发展个人兴趣爱好,把主要精力放在娱乐上,从而对学习逐渐失去了兴趣;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高速发展以及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将面临更大的生活、工作和竞争压力。而大学生心理素质比较脆弱,调试能力差,有些大学生把大多数时间与精力用在游戏和社交上,而学校和家庭并没有给他们形成有效的制约。长期以往,将逐渐导致大学生失去学习兴趣,逐渐“佛系”、“躺平”,从而引发相关的心理问题。

(三)学习产能不足,做“一倍”得“一半”学习产能强调学生通过不断学习和发展所形成的产能力,是一种能力,具体表现为学生获得新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它需要通过自我训练和学习获取。学习产能现状主要表现为学习高期望和低效率之间的矛盾,与此相伴随的是,部分大学生会经常出现“通宵复习”、“六十分万岁”等行为及心态,缺乏对学习的自我意识和管理能力。一些大学生在学习中缺乏高效的学习方法,存在专注力不足、总结反思不够等问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部分高校存在专业知识的相对理论性难以理解,教材、教法更新的相对滞后等问题,无法及时满足学生的要求和需要,从而引发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学习情绪消极、学习积极性减弱等学习心理障碍。此外,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学科素养等方面的差异也会导致产能差异。

学习正能不足,功利“学业”要“就业”学习正能强调学生具备的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独立、自律等正面性格特点和良好的情感状态,是一种品质。当前,阅读量不断减少、略读泛读不求甚解、读书只为考研或求职……“读而不思,学只为用”现象尤为突出,就业是学业的“最后一公里”,做好就业职业规划并无过错,但一些大学生在学习中缺乏积极向上的动力和良好的心态,只选择学考研考试科目,学就业所需软件,当所有的学习都是出于某种目的时,不利于大学生的精神建设,也会影响心理健康。甚至有的大学生受到“读书无用论”等不良思想舆论的影响,“盲忙”的去考证、实习,长此以往,大学生易导致视野狭窄,看事物流于表面,无法形成良好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甚至逐渐丧失独立思考能力。

二、针对大学生学习心理现状的对策

(一)打造一流心理课程,正确认识困难

结合大学生发展需要,按照“各门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有育人职责”的要求,分层分类开展心理健康教学,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树立自助、求助意识,学会理性面对困难和挫折,增强心理健康素质。在培养“从认知突破到学习能力具备”的基础上,制定心理健康教育方案,覆盖激励、学习策略与评价、自我监控等方面,培育积极学习心理品质,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克服困难,形成学习能力。

优化心理教育环境,调整感知“焦点”。

只有切实把心理健康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才能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此,高校应将心理教育融入到日常教育管理中,引导学生在正常的学习、生活和社交中改善心态和增加自信,把感知“焦点”放在“我会”“我能”上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建立“一切都有所谓”的态度,正确地认识自己,理想、目标要与自己能力和水平相匹配,避免困难被放大所产生的焦虑。

完善心理预警干预,规范学业大考

完善心理预警干预和规范学业预警,可以更好地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业发展。依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构建完整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监测体系,定期摸查因学风问题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如经历挂科、缓补考、降级、考研失利等问题的学生,深入了解学业情况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加强数据分析、案例研究,强化风险预判和条件保障。每学期分期初预警、期中预警和期末预警三次,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提高对学生学业的指导性、预见性,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高高校教学质量。

建立学习成长体系,积累“获得”经验。

获得感主要指在学习中通过努力,从而获得提升、肯定和奖赏之后的认知体验,积累经验、形成成长体系是一个漫长过程,一些大学生在面对学习压力时心理“内存”不够,导致了心理问题的恶性循环,被称为“压力自我复制”。化解“青春学习烦恼”,需要积累“获得”经验,从点滴开始,小成功的经验,可以“复制”,可以“放大”,不断积累,积极心理会应“积累”而生,同时克服“消极心理”,阻止懈怠行为复发。


[1].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J].中小学德育,2023(05):79.


1686840914726.png


[责任编辑:心理实习生1(实习),刘鹏,杨虹]
本文从学风建设背景下探讨大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并提出相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