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头部

培育时代新人背景下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研究

作者:刘岩 蔡嘉鑫(通讯作者) 辛程 冀雅君 河北北方学院

摘要:在培育“时代新人”的背景下,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只有加强彼此的联系,才能实现育人的最大合力。本文从协同育人研究的价值意蕴出发,对育人现状进行分析,指出育人目标,提出育人路径的研究方法,对“三支队伍”协同育人的研究具有一定方法论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辅导员;思政课;专业课;教师;协同

2022年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为此,党的二十大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表明着不断强化并改善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国高校责无旁贷的政治任务和至关重要的战略工程。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这三支重要队伍(以下简称“三支队伍”)的共同任务。如今,辅导员工作侧重于针对性的日常性教育,思政课教师侧重于理论教学,专业课教师侧重于专业能力的培养,这“三支队伍”在不同的教育领域,虽然各自有其工作的侧重,但是实则联系密切。在培育“时代新人”背景下,探索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一、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研究的价值意蕴

深入挖掘“三支队伍”的结合点,从工作性质、教育、教学内容等方面,积极探索辅导员工作融入、参与、协同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教学的有效途径,构建协同育人系统化运行机制,对于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教书育人的精准度和辅导员管理、服务育人的深度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理论价值

1、对高校协同育人理论的全新探索。将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作为辅导员协同对象开展协同育人研究,既是对协同论、渗透论、系统论、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等相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进一步拓宽了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可行性和现实性思路,丰富和完善了学术研究,为“课程思政”背景下辅导员和所在学院(系、部)专任课教师的协同育人提供理论依据。

2、对“协同育人”+“课程思政”核心问题的深度尝试。结合辅导员日常思政教育内容及活动载体,充分遵循大学生认知规律,深入大学生课堂内外,精准设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路径。运用追踪研究、实证研究、比较研究等多种方式,寻找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是对课程思政内容的进一步丰富,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进一步促进,有助于协同育人理念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

3、“三支队伍”协同育人关键问题的有效突破。目前,国内急需在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优化协同育人的途径方法上不断创新完善。通过对“三支队伍”协同育人的研究,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推导出“三支队伍”育人子系统之间、各要素之间的紧密联系和协同路径,体现了在培育“时代新人”背景下三全育人的价值意蕴。

应用价值

1、有利于高校育人工作的实效提升。为辅导员融入、参与、协同思政课、专业课教学和创新改革工作提供准确、有效的现实依据和实现途径。并通过将思政课程中提炼出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到专业课教育以及辅导员日常思政教育中,达到了同频共振,同向同行的效果,实现了“三支队伍”协同育人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紧密衔接和深度拓展,在统筹和协调中产生了更大的育人合力,全面提升了育人实效。

2、有利于三支育人队伍共同成长。在微观层面为“大思政”背景下协同育人工作贡献科学化、系统化的运行方案。在中观层面实现了课上课下多内容、多方式开展思政教育的有效渗透,弥补了“三支队伍”长期“孤军奋战”的缺憾,构建了辅导员工作融入思政课教学、专业课教学系统化运行机制,营造 1+1+1>3的育人实效。在宏观层面通过领导管理、学习发展、运行监督、评价考核、奖励保障和科研合作六大平台的搭建,构建了“三支队伍”长效协同育人机制,实现了“三支队伍”的互利互促,共同成长。

3、有利于高校全体教工协同育人的全面实现。通过全面系统地开展“三支队伍”协同育人的体系构建,将研究中所取得的实践经验和做法成效进一步指引协同育人工作的全面且深入开展,对于高校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工作的落实具有充分的借鉴意义。

二、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现状分析

(一)“三支队伍”普遍缺乏交流合作

高校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三支队伍”由于工作属性、工作职责、工作内容等方面的差别,“单打独斗”现象较为突出,在教育目标、教育方法等方面缺少交流与沟通。“三支队伍”没有在协同育人渠道上形成教学和学工深度融合的理念,在学科建设、课程创新、学科竞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管理等方面也没有形成整体的育人设计思路。

(二)“三支队伍”协同育人的氛围不够浓厚

思政课教师的主场在于课堂,是课程育人的主力军,不能兼顾学生课下的动态。辅导员基于学生日常性的事务管理,他的主场在于日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却不能给予学生理论的讲授。而专业课教师主要传授专业技能知识,课上没有过多时间涉及思政教学,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交集较少。所以出现了思政课教师没有融入学生的生活中,而辅导员缺乏与学生正面交流,专业课教师不擅长在日常教学中加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育人的氛围不够浓厚。

(三)“三支队伍”协同育人的平台不完善

目前“三支队伍”在协同育人工作过程中缺乏统筹全局的领导平台和制度化的交流平台。在部分高校,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只停留在喊口号上,没有真正落地落实,这就需要学校领导层搭建一个统筹全局,科学谋划的领导平台。对于同一个学院(系、部)为单位的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中,辅导员侧重于学生工作,专业课教师侧重于教学工作,而思政课教师又隶属于马克思主义学院,使得三者在育人环节中没有太多的交集,没能及时有效地搭建一套制度化交流平台,导致“三支队伍”缺少沟通的途径和习惯。

(四)“三支队伍”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

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的协同主要体现在日常思政、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三方面,“三支队伍”隶属于不同的部门,协同育人联动机制的缺失,导致无法激发“三支队伍”协同育人的内在动力。同时,考核机制、管理机制的独立导致评价标准彼此孤立,加之评聘条件的差异,“三支队伍”往往局限于各自的研究视域,导致在日常工作的重心不尽相同辅导员侧重于育人实效,思政课教师侧重理论研究,专业课教师在评聘环节没有过多思政教育的要求,三者缺少开展协同育人的紧迫性。由于协同育人的机制不完善,没有形成有效的协同育人保障措施,导致“三支队伍”缺乏推进协同育人实践的能力。

三、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目标探索

(一)宏观目标:搭建三支队伍协同育人机制,通过领导管理、学习发展、运行监督、评价考核、奖励保障和科研合作六大平台,实现辅导员和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在理念上协调一致、过程中有效衔接、内容上互助互补、方式上有机联动、队伍间互学互鉴、制度间同频共融、科研上合作共赢。

(二)中观目标:探索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大学思政课课程、专业课课程在“任务共担”“内容共创”“成效共推”三个方面的有机协同模式,通过课内及课外、线上及线下、显性及隐性的课程教学设计推动高校辅导员和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的实时融合、精准融合和深度融合。

(三)微观目标:明确高校辅导员与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的潜在契合,即大学思政课课程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专项实践”和“文化延伸”三方面与辅导员日常教育中的“主题教育”“团学实践”和“思想建设”三个方面与专业课教师“专业技能”“教学实习”和“课程思政”存在的密切关联,进一步实现主体要素、介体要素和环体要素之间的良性、有序化协同对接。

四、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路径探索

“三支队伍”协同育人的内涵、关联及客观诉求出发,提升辅导员、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的协同意识

育人是高校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协同育人要想取得良好效果,正确的协同意识才能保证积极的协同行动。但是要提升辅导员、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协同意识,就要各高校党委系统回顾梳理本学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的工作内容、特点、时代性和特殊性,通过对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的视域融合增进协同育人的目标认同、提高协同育人的理论水平、强化协同育人的理念对当下“大思政”背景下的育人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在明确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客观价值诉求背景下,各二级学院(系、部)要提高“三支队伍”协同合作意识,加大力度学习协同育人的理论知识,学习协同育人的先进典型。高校党委要调动职能部门营造协同育人的环境氛围、增强协同育人的舆论效果、调动参与协同育人的热情,培养协同育人的责任担当,打破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之间的壁垒,充分发挥各类课程思政育人的效果,扭转专业技能培养与思政教育价值分离的局面。

(二)通过实证研究“三支队伍”的育人实况分析搭建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的平台

“三支队伍”协同育人的进程中,搭建协同育人平台则是首要环节。高校党委必须意识到协同育人的必要性,通过调查学校辅导员工作和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现状,“三支队伍”的育人实况分析围绕“三支队伍”的工作理念、内容、过程、方式、队伍构建、制度和科研七个方面建立统筹全局的领导平台搜集整理学校在协同育人过程中出台过的相关政策、规划、具体措施等政策文本和落实情况组建制度化的交流平台针对高校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专业课教师教学计划和工作任务,构建常态化的合作平台。高校党委统一领导,整体布局,协调职能部门与二级学院的关系,共同开展专题研究可以在学校优势学科建立协同育人工作的先行试点,搭建“三支队伍”相互交流信息的例会制度平台通过教学实践、实习,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寒暑假社会实践,二级学院学术研讨会等形式增进“三支队伍”日常接触的频次,围绕社会热点共同探讨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在辅导员、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的交谈中激荡思维,在思想的交锋中探寻协同育人的方式方法,将育人队伍紧密联系在一起,致使“三支队伍”积极配合、群策群力形成合力。

(三)评估协同育人目标和高校育人实况差距,以机制构建实现协同育人多方联动

分析研究高校辅导员和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内在作用机制。围绕协同理论、渗透理论等相关理论,作出符合本学校实际的全景特征分析,并梳理高校辅导员与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关联性。构建“三支队伍”协同育人的理论模型明确辅导员工作与大学思政课教学、专业课教学协同要素的整合,实现不同要素之间的良性、有序化协同对接。与此同时,研究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开展的协同课程建设,主要包括课内及课外、线上及线下、显性及隐性的课程教学设计,打通“大思政”格局下协同育人的“最后一公里”。并且构建辅导员和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通过领导管理平台、学习发展平台、运行监督平台、评价考核平台、奖励保障平台、科研合作平台等六大协同育人平台,提出辅导员与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可行性方案,“三支队伍”日常的工作实践活动中融入思政元素和理念,从而给大学生带来全新的教育环境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吸引力、辐射力。

在培育“时代新人”的背景下,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协同育人体系,必须结合实际做好顶层设计破除体制机制壁垒形成“三支队伍”的有机结合使高校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专业课教师这“三支队伍”在教育理念上协调一致、过程中有效衔接、内容上互助互补、方式上有机联动、队伍间互学互鉴、制度间同频共融、科研上合作共赢,从而形成育人合力。

[参考文献]

[1]郑光贵,魏强.高校辅导员工作与思政课教学结合的探索与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1):122-124.

[2] 李萍.“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工作研究[J].大学,2022(15):29-32.

[3]陈武元,吴彬.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路径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23(01):42-45.

[4] 高文兵,张卫良.思政课建设的历史经验与立德树人的时代使命[J].中国高等教育,2020(22):18-19.

[5] 张云.新时代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研究[J].成才,2022(15):27-28.

基金项目:教育部2023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青年骨干项目(教思政厅函〔2023〕3号);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路径研究(SQ2023045);河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教育决策咨询专项课题(2204026);河北北方学院思想政治工作专项研究课题(S202303);张家口市 2022 年度社会科学立项研究课题(2022039)


收藏 投诉
在培育“时代新人”的背景下,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只有加强彼此的联系,才能实现育人的最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