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和其他高校的一位同仁聊天,他和我讲述了一件值得玩味的事情。
因为他在负责学院的一项配音活动,所以在学院辅导员老师的组织下许多学生报名参加。
他的社交软件在短时间内添加了许多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消息不小心漏掉或者未及时回复的情况。
当他过了两天闲下来开始一一回复消息的时候,发现发出的部分消息前面出现了一个红色的感叹号,系统提示:你还不是他(她)朋友。
看到这幅场景,无奈感涌上了他的心头,前后不过两三天的时间,有的甚至还没有说过一句话,便已消失在对方的世界中。
真是应了那句诗词“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
而类似的情况我身边也有同事遇到过,碰到的人基本都无法理解这样的做法。
在他们眼里这样的做法并不是一个成年人应该有的行为。
就像在我这位同仁看来,遇到消息未回复的情况,作为一名学生你可以再次主动通过语音聊天等方式联系老师或者如果对老师的回复的意见不满意可以进一步沟通了解,完全没必要删除好友。
如果未来有一天你遇到事情需要再次联系这位老师,难不成你还要重新加回来?
不得不说,这的确是一件值得琢磨思考的事情。
但实际上通过这件事情,我们能看到如今年轻人的新变化。
他们具有更加鲜明的性格和特点,不按常理出牌,约定俗成的规则对他们不起作用,他们更加不在乎成年人那一套的成熟和体面。
至于所谓的人脉和交际圈,更加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他们更在乎的是独立和自我。
另外,在这个好友泛滥的年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反感去添加一些无关紧要的朋友亦或者通过聊天软件去处理与生活社交不相关的事情。
即使有的时候不得不通过聊天软件去添加一些朋友沟通处理工作,他们也会尽快将这些事情与自己的生活剥离干净,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处理结束某一件事后或未得到及时回复后删除之前添加的这些朋友。
但这一切都无关尊重与教养,这只是他们的行事风格和处世方式罢了。
如果这个时候,我们非要拿你的朋友圈就是你的人脉这样的一套说辞和他们摆事实讲道理,大概率只会引起他们更强烈的反感与抵触心理。
因此,有的时候我们也许可以换个角度去看待是否要删除好友这个问题。
就我自己而言,我基本不会去删除好友,但我不删除好友并不是我因为抱着一颗将来也许还能用到此人的功利心。
而是在我看来,这些不同朋友构成的朋友圈存在的意义就是能够让我在有限的生活空间内看见不同的风景和人。
不管是他们自己编辑的话语还是分享的文章都像是在向我展示着世间百态,人生美好,不同的话语或者文章的出现都像是一种思想上的碰撞,时刻提醒着我需要辩证客观地看待这个世界。
更重要地是朋友圈中一些人的存在还在不停地给予我一些时常会忘记和忽略的东西。
我在曾经的文章中提到过我的通讯录中有这样一位朋友。
她是一名曾做过肾移植手术的朋友,今年是她重生的第四个年头。
刚认识她的时候,她每天都会发十几条朋友圈,每一条都是给自己鼓励打气的心灵鸡汤和励志话语。
但我并没有选择删除或者屏蔽她,因为透过她的朋友圈,我看到了她对生命和时间的渴望,她的那种渴望平复着我内心偶尔会泛起的涟漪。
随着时间的流逝,她的朋友圈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她开始利用自己的专长在朋友圈中办起了好声音训练营,制作了推广的图文宣传自己的普通话培训,时不时还会分享一些她与学员的聊天记录和配音作品。
看着她在朋友圈中一遍又一遍宣传自己的训练营,我不仅没有感受到丝毫的厌烦与无聊,反而感受到的是无限的勇气和力量。
因为她是重生过一次的人,所以这种勇气和力量是刻在她骨子里的,而这种勇气和力量透过她的朋友圈也无时无刻不在感染和激励着我。
而她的经历也让我想起《活出生命的意义》里,弗兰克尔曾说过的一句话:“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删除朋友或许能让我们短暂地将工作与生活分开,但不删朋友却有可能让我们收获更多我们容易忘记和忽略的东西,有可能是感动,有可能是希望,也有可能是勇气。
但不论是什么,这份朋友间赠送的“礼物”都有可能给你不一样的人生体验和感悟,伴你走过一段不一样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