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建模是一场合作与挑战的交织,将物理现象化为数学表达的艺术,如同一位艺术家将自然景色凝固在画布上一般。朱泊睿是团队中的建模手兼队长,负责将复杂的物理模型转化为数学方程,为团队提供坚实的数学物理基础。
“数学建模不仅仅是冰冷的数学符号与方程的堆积,它更是团队合作与默契的结晶。”朱泊睿心怀感激之情,他深知团队成功背后是每个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这种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不仅在比赛中闪耀,更是他们走向成功的明证。在竞赛的三天时间里,团队成员相互携手,共同面对挑战。已经历经过几次之前的几次比赛的磨合,团队的凝聚力与默契成为他们攻克难关的关键。尽管团队中难免会有意见分歧和挑战,但正是这些小小的摩擦锻炼出了更加坚韧的团队意识。
数学建模是一场挑战,也是一次磨练。朱泊睿通过这次比赛体验到了数学建模的艺术之美,同时也从团队合作中收获了无尽的力量。他将继续前行,将这份热爱与坚持带入更广阔的数学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诠释出更多的美丽与可能。
这是陈卓夫第二次参加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有了第一次参加比赛并获得省二等奖的经验,他这次的备赛过程更加顺利。
在团队中,陈卓夫主要负责模型代码方面。虽然这是一个“随机性比较大”的竞赛,陈卓夫还是做足了准备。暑假期间,陈卓夫基本每天都会练习代码的编写,他说:“九月份就比赛了,暑假能多学点是一点。”
提到参赛最大的收获,陈卓夫感慨道,这次比赛让他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在三天的比赛时间里,团队成员朝夕相处,因此,成员之间的磨合尤为重要,好的团队可以所向披靡,而一旦团队出现分歧,甚至可能出现中途弃赛的情况。比赛期间,由于项目复杂,大家难免会出现矛盾、感到焦虑,但这些小小的波折处理过后,陈卓夫团队的凝聚力反而更强,大家也顺利完成了项目。
“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所有人的成绩。”陈卓夫说。
坚持是刘杨平在大学期间始终秉持的品质。她表示:“很多同学在比赛过程中放弃了,我觉得非常遗憾。”尽管在完成论文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挑战,但刘杨平从未产生过放弃的想法。
在这次比赛之前,刘杨平曾参加过同济大学的数学建模校赛,学会了如何使论文表达更加清晰;去年参加国赛之后,她在构建论文结构方面变得更加熟练。刘杨平开始数学建模竞赛是在大一时期,这一坚持已经持续了近两年。
“充分听从内心,不受无关事物干扰”,无论是在学习还是课余活动选择上,刘杨平都能保持专注。在学习过程中,刘杨平总结出了“抓住主要矛盾”的学习方法。她认为对于某个领域的知识,与其一开始就在细节上过于纠结,不如先掌握整体,把握知识脉络后,细节问题可能自然就能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