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而上,共寻荣光
杜翔,李义松,刘佳2023-08-31
字号:AAA
为积极响应2023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深入挖掘地方红色资源,传承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2023年7月7日,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研究生暑期实践团队赴休宁县石屋坑村开展“溯源而上,共寻荣光”主题实践调研活动。

为积极响应2023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深入挖掘地方红色资源,传承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2023年7月7日,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研究生暑期实践团队赴休宁县石屋坑村开展“溯源而上,共寻荣光”主题实践调研活动。

在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西南边陲、皖赣交界处的怀玉山脉腹地,有一处红色的革命圣地——石屋坑。石屋坑始建于明朝末年,村落依山而建,一条山涧顺着山势从村中流过,飞瀑流泉,落英缤纷,古民居层层叠叠,寂静而安然,仿佛遗世独立的世外桃源。这里曾是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转战地,皖浙赣红军独立团的根据地,更是中共皖浙赣省委常驻地,被人们称为“皖南革命摇篮”。

石屋坑村航拍图

红色历史:追浔溯源,重踏红军革命之路

在抗战期间,皖南红军独立团和地方游击队按省委要求以石屋坑为常驻地,在这里建立了党支部、农民团和妇女会等群众组织,开辟了鄣公山游击根据地。他们积极开展鄣公山根据地以外的游击活动,大力开展抗日宣传,筹集活动经费,组织发动群众,利用有利的山形地势机智灵活地牵制和打击敌人。石屋坑人民踊跃为红军游击队筹办军需物质,带路,传送情报;并不怕牺牲,积极保护省委,掩护红军……

追随红色足迹,实践团部分成员前往小岭头战斗纪念馆与中共皖浙赣省委旧址及纪念馆开展情况了解。中共皖浙赣省委驻地旧址,坐落在休宁县汪村镇石屋坑村,现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是中共皖浙赣省委的常驻地之一;也是最早成立党支部、赤卫队、妇女会、儿童团等组织的地方。跟随着指导老师张忠明的步伐,队员们深入石屋坑的红色遗产内部,详细了解了其历史沿革与独特价值,重点了解了1936年小岭头(山名)战役以及开展了三年的游击战役。随后,队员们参观了红军夜校、红军被服厂旧址等红色文化场所,重走革命道路,探寻关英亭及红军驿站等红色节点,回溯战火纷飞的红色岁月。

实践团队山林间探寻红军故道

红村现状:产业培育,寻找红村文脉滋养

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就是要推动文化产业资源要素融入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在保有大量历史遗存并传承着红色基因的石屋坑村,挖掘提升乡村人文价值,用文化引领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显得尤为重要。为探究石屋坑村产业发展现状,寻找村庄新时代发展方向,部分实践团成员赴往休宁县石屋坑村的棉服加工厂、南山亭、村庄冷水鱼塘产业基地开展调研活动。

助力乡村赋能,实践团成员前往石屋坑村冷水鱼塘的产业基地进行基础情况了解。在与村民的访谈过程中,实践队员也进一步了解到石屋坑村相关产业链帮扶的政策以及文化名人返乡建设的基本情况。此外,村民认为石屋坑村的产业发展离不开村庄红色遗产以及红色文化的精神引领作用。接着,伴随着山谷幽幽树荫、汩汩溪流,沿石阶而上,感受村庄的峥嵘岁月。革命老区休宁县汪村镇石屋坑地处皖赣边界六股尖北麓,群山环绕,山清水秀。数十幢马头墙高耸的徽派民居掩映在古木参天的莽莽丛林中,村民们或凿石开山为壁,或垒石作砖砌墙,把一座座精美绝伦的石房子依山就势建在陡峭的石崖上。村名“石屋坑”名副其实。

实践团队与村民交流村庄红色历史

实践团队与村民交流村庄生活现状

红色传承:庄严宣誓,致敬烈士长眠之所

通过庄严的宣誓和对烈士长眠之所的致敬,实践团成员将红色基因传承下去,将英雄精神融入乡村的发展中。这是一种坚定的承诺,也是对历史和烈士们的最真诚的敬意。通过红色传承,新青年们不仅铭记过去的荣光,更是为了激励和引领未来的发展,让红色的火炬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照亮前行。

致敬革命先辈,调研团队党员在石屋坑村烈士纪念广场庄严宣誓,身前是群山中的革命老区,身后是烈士长眠之所,激昂的入党誓词是新时代青年对党和前辈们的诚挚致敬。

实践团成员在烈士纪念广场庄严宣誓

实践团成员在村庄入口处合照

在石屋坑村的实地考察学习,让实践团成员们了解到了可歌可泣的红色事迹,也激发了他们作为新时代青年要在振兴中华的中国梦里发愤图强、自强不息的鸿鹄壮志,他们纷纷表示,要以昂扬的姿态追逐青春梦想,传承前辈们的红色基因,同时也要为乡村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指导教师:张忠明]
[责任编辑:苏兰]
为积极响应2023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深入挖掘地方红色资源,传承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2023年7月7日,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研究生暑期实践团队赴休宁县石屋坑村开展“溯源而上,共寻荣光”主题实践调研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