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创新“融媒体+非遗”模式,解码斗门文旅融合的乡村样本
沈漫珊,黄丽婷,刘佩如2023-08-31
字号:AAA
“直播间的小伙伴们大家好,这里是‘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助力乡村振兴IT科技实践团‘往南走’三下乡直播间……”近日,一堂聚焦斗门乡村文旅发展和赵氏文化非遗传承的“大思政课”掀起了一股学习热潮。

为深入落实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部署要求,认真做好《广东青年下乡返乡兴乡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三年行动》,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计算机工程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党总支精心筹备、高效组织27名党员师生组建“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助力乡村振兴IT科技实践团”,以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优秀示范项目推进落地为契机,以创建珠海市青年文明号为抓手,与珠海市斗门区斗门镇结对共建开展2023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创新“沉浸式”育人品牌建设。

实践团2022年、2023年连续入选获评广东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全国重点团队、省级重点团队,2023年入选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优秀示范项目,创新农文旅深度融合,“融媒体+非遗”赋能乡村振兴模式,构建“一模式五品牌”全域全媒体传播体系,应用“互联网+”科技发展成果有效破除制约斗门县镇村农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难点堵点,实现了斗门非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得到斗门当地政府的高度认可与省内“三下乡”实践团队的学习借鉴,实践效果被现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网、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等主流媒体报道。

“大思政课”实践行

2023年7月-8月,实践团奔赴珠海市斗门区斗门镇南门村助力“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接续乡村振兴的“接力棒”,解码文旅融合的乡村样本,创作多样融媒品牌产品,赋予非遗旅游产品红色与民族文化基因,为斗门镇南门村提供全域旅游数字化服务,助力建设特色鲜明、氛围浓厚、当地群众和游客认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乡村景区,促进了斗门乡村非遗文化的有效传播和活态传承,农文旅深度融合助力斗门乡村振兴。

品牌一:创作文化IP,赋能斗门非遗活态传承

▲实践团文创组创作过程

实践团文创组成员化身“创意智囊”,深入挖掘南门建筑风格、创新利用赵氏文化非遗资源,结合“善雅斗门”的审美意趣和价值追求,以生动立体的斗门文化IP形象为突破点,利用数字艺术和融媒体技术“量身定制”塑造斗门乡村文旅的“独家记忆”,运用“菉猗”二字在《诗经·卫风·淇澳》中的典故,融入绿竹元素,原创设计出赵氏公子“赵南南”和绿竹精灵“菉竹竹”吉祥物形象,发掘和传承赵氏文化的思想内核和文化基因。由“赵南南”“菉竹竹”吉祥物创作衍生出来的系列表情包形象,成为了斗门当地社区居民日常交流的独特表达方式,被广泛应用于各大社交媒体平台。这种结合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科技的文创产品叙事性设计创新模式,为斗门农文旅发展注入了全新活力。

品牌二:开展网络直播,带动斗门非遗加速出圈

▲实践团非遗专题直播现场

实践团直播组成员化身“文传主播”,深入挖掘斗门历史、文化、美食、旅游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寻找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展示形式,与当地村委干部开展了三场以“追寻古村历史足迹,走进珠海斗门南门村”为题的非遗专题直播,访问量累计超8000人次,点赞量突破20w,带领广大网友共同品尝了一场穿越百年岁月、云游大美斗门的文化盛宴。实践团用好用活“融媒体+非遗”模式激发了斗门乡村文旅资源活力,达到了“景”上添花之效果,让更多人通过云端了解斗门、爱上斗门,全面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为创新文化传承形式凝智聚力。

直播组成员化身“宣讲能手”,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用活”斗门红色文化资源,从“直观式、情景式、体验式、沉浸式”四个维度为当地中小学生开展了一堂以“南门村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题的红色宣讲“大课堂”,此次红色宣讲是实践团为斗门提供全域数字化服务、赋予非遗旅游产品红色民族文化基因的“大思政课”实践行,激发了新时代青少年文化自信的源流,实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向奔赴”的理想信念。

▲实践团直播组成员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红色宣讲,探寻乡村振兴的红色密码

品牌三:制作宣传短片,打造斗门非遗绚丽新妆

▲实践团成员录制宣传片素材

实践团视频组成员化作乡村新“媒”人,运镜连拍为斗门非遗“绘新妆”,以南门村村口牌坊为起点,用镜头沿途记录历史壁画墙绘、菉猗堂、毓秀书房等标志性景点及赵家擂茶铺、益和楼等百年老字号美食店,通过人物访谈和实地调研深入挖掘了和谐乡风和传统文化,用镜头记录南门村的独特人文建筑、非遗文化和村容村貌,并努力以创新渠道激活珠海斗门赵氏文化生命力。在此基础上,团队成员以“讲村史、展村史、传村史”为主题精心制作了美丽乡村文旅短片,详细介绍斗门南门村著名景点——菉猗堂,深入阐述了菉猗堂建筑特色及背后蕴藏的历史故事,以生动的影像和详细的讲解展示了南门村的独特风貌和赵氏文化悠久的历史积淀。

品牌四:创建数据大屏,赋能斗门乡村产业发展

▲实践团成员开展问卷调查收集数据

实践团技术组成员化身“信息使者”,充分发挥学科专业和人才技术优势,深入调研了斗门镇特色产业、电商行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区域文化传承等情况,借助数字化技术开拓斗门镇南门村数字文旅产业发展路径,为当地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积极提供研究报告与建议。通过前期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图形化处理,依托大数据处理分析技术原创制作了数据可视化大屏,建立了“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管理机制,开发数据统计分析功能,大范围全方位覆盖、调取、分析南门村资源数据,帮助当地决策者和游客更好地了解南门村的文旅发展情况,做出更准确的治理决策和出行决策推动斗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创建“非遗+可视化数据大屏”,赋能乡村产业发展

品牌五:开发数字平台,促进斗门乡村文旅融合

实践团技术组成员化身“科技引路人”,创新开发并运营管理“智慧乡村”数字服务平台,面向珠海市斗门镇南门村和大濠冲村的村委会干部、工作人员及部分村民举办“智慧乡村”数字服务平台宣讲并推广《数据库系统应用开发》教学资源。“智慧乡村”数字服务平台是实践团依托省级移动应用工程技术开发中心、校企合作研发并创新推广的基于uni-app开发框架+SpringBoot+MySQL开发的多功能小程序项目,着力打造社交化、场景化、生态化的集乡村治理、文化旅游、电商发展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体,对乡村振兴的产业、人居、乡风、治理、生活5大重点业务进行管理与展示,实现乡村事务的可视、可控和可管,大幅度增加乡村治理的效率和科学性,为乡村文旅发展提供“数智”支持。 

青衿之志,履践致远。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助力乡村振兴IT科技实践团以“目标精准化、内容系统化、实践项目化、传播立体化”为要求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将“发掘和传承斗门非遗文化的思想内核和文化基因”融入其中,在历史深度、文化厚度、传承力度上齐发力,创新利用“融媒体+非遗”赋能乡村振兴模式深入挖掘珠海斗门赵氏文化非遗资源,特色彰显、亮点突出、成效显著,实现了斗门非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乡村振兴装上“数字引擎”,让乡村文旅资源搭上“数字化快车”!

[指导教师:周小云,李琳]
[责任编辑:苏兰]
“直播间的小伙伴们大家好,这里是‘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助力乡村振兴IT科技实践团‘往南走’三下乡直播间……”近日,一堂聚焦斗门乡村文旅发展和赵氏文化非遗传承的“大思政课”掀起了一股学习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