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革命精神洗礼 传承红色革命基因——河北大学学子走进沂蒙红嫂纪念馆
河北大学 程从军 左安宇2023-02-07
字号:AAA
河北大学国际学院2020级学生冒着凛冽的寒风,走进沂蒙革命老区山东沂南县沂蒙红嫂纪念馆,沉浸式接受革命精神洗礼,传承红色革命基因。

1月25日,正值正月初四,河北大学国际学院2020级学生冒着凛冽的寒风,走进沂蒙革命老区山东沂南县沂蒙红嫂纪念馆,沉浸式接受革命精神洗礼,传承红色革命基因。

本次沂蒙红嫂纪念馆研学活动是河北大学国际学院党委组织开展的“在红旗下成长”青年学生教育系列社会实践活动的延伸,沂南县委党校副校长、高级讲师袁桂海为同学们进行了生动细致的现场讲解。

0207

通过实地参观考察和袁桂海副校长的详细讲解,同学们了解到“沂蒙红嫂”是指在革命战争年代,以沂蒙母亲王换于、乳汁救伤员的明德英、沂蒙六姐妹等为代表的沂蒙伟大母性群体,她们为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被称为“沂蒙红嫂”。沂蒙红嫂纪念馆坐落于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是全国唯一一处以普通群众为主题的革命纪念馆。纪念馆主要由主馆展区、情景再现展区、红色遗迹展区三个功能区组成。主馆展区由红色沂蒙山展室、红嫂原型明德英展室、沂蒙母亲王换于展室、沂蒙大姐李桂芳展室、拥军妈妈胡玉萍展室、沂蒙红嫂群体展室、将星耀沂蒙展室、跟着共产党走展室、拥军支前体验馆等10个展室组成。在红嫂原型明德英展室,袁桂海向同学们讲述了抗战时期,在八路军战士生命垂危时刻,农家哑妇明德英,毅然冲破了封建观念的束缚,用自己的乳汁救助受伤战士的大爱壮举,同学们被明德英红嫂的大爱精神深深感动。

在“沂蒙母亲”红嫂王换于展室,同学们了解到,为了照顾前线及牺牲战士的子女,受部队委托,王换于办起了战时托儿所。40多名孩子在王换于及其家人的精心呵护下健康成长,而王换于自己的四个孙子,却因为营养不良、照顾不周而先后夭折。听着袁桂海的讲解,特别是讲到王换于含着热泪叮咛儿媳“让革命烈士的孩子吃奶,咱们的孩子就吃粗的吧!”这句话时,现场的同学们不禁潸然泪下。

在沂蒙大姐李桂芳展室,同学们真切体会到了信仰的力量。1947年5月12日下午,孟良崮战役前夕,李桂芳突然接到命令:天黑之后部队要过汶河,必须在5个小时之内架起一座桥。这可难住了李桂芳,男人们都上了前线,齐腰深的河水,20多米宽的河面,没有建桥材料,只有一群妇女,怎么架桥?最后大家想出了唯一的办法:用门板当桥板,用人当桥墩。晚上9点,华野九纵的一支队伍朝河边急行军而来。李桂芳对姐妹们喊道:“架桥!”32名妇女抬着门板,一个个跳入凉气袭人的河水中。刹那间,一座“人桥”神速而奇迹般地出现在战士们面前。战士们惊呆了,都不忍心过“桥”。李桂芳急了,大喊:“同志们,时间就是生命,赶快过桥……”

一间间“红嫂”事迹的展室,就像矗立在沂蒙山上的一座座丰碑,记录着平凡百姓的不平凡,记录着军民鱼水情深的大爱;一张张照片,映照的是沂蒙红嫂的爱党爱国的热情;一个个红嫂事迹,镌刻着那个战火纷飞年代永不磨灭的记忆。走出纪念馆,青年学生左安宇激动地说:“致敬所有为抗战胜利作出牺牲的红嫂们!她们中大多数人的名字或许已经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她们的英雄事迹将代代相传,永远不能忘记。”他表示,这次沂蒙“红嫂纪念馆”研学活动,既是一次党史学习教育,更是一次思想上的政治洗礼。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一定要高举信仰旗帜,学好本领,永远跟党走;要坚定信念,勇担时代重任,始终在人民最需要的时候站在最前线;要不忘初心,时刻为党为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切!


[责任编辑:刘宇宏]
河北大学国际学院2020级学生冒着凛冽的寒风,走进沂蒙革命老区山东沂南县沂蒙红嫂纪念馆,沉浸式接受革命精神洗礼,传承红色革命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