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荐书
好书推荐《变形记》——卡夫卡
湖南工大中文系鹿鸣期刊 向尚2023-05-22
字号:AAA
愿我们都能建立起一个完善的自我。


害羞的格里高尔

  ——我们如何建立主体价值?

01

引子

02

主体价值的缺失

03

我们如何建立主体价值

04

尾声     







书名:《变形记》

作者简介

弗兰兹·卡夫卡(Franz Kafka,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生活于奥匈帝国(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组成的政合国)统治下的捷克德语小说家,本职为保险业职员。主要作品有小说《审判》《城堡》《变形记》等。


卡夫卡1883年出生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为四部短篇小说集和三部长篇小说。可惜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他生活在奥匈帝国即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


卡夫卡与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01

引子








图片    




《变形记》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意蕴丰富的故事。借着格里高尔的变形,卡夫卡不仅反映了个人经历,也表达了对时代与社会的思考。


常常有人说卡夫卡的作品难读懂。卡夫卡在写作时经常使用象征性的、直觉性的表现手法,使得读者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因为这是作家内心的直接表现;另一方面,正因卡夫卡的作品常常是较为个人的,所以我们能够从很多角度来解读。


不过,不要担心能不能“读得懂”谁的作品,个体差异使得大家能够共鸣作品的程度不尽相同。读《变形记》,很多人读出人性的冷漠和功利导向的社会对普通人自我价值的摧残,也有人挖得更深,读出了卡夫卡对犹太民族命运和处境的思考,所有解读都是可接受的,毕竟它们都有迹可循,有理可依。


在本文中,我会尝试从格里高尔的羞耻心理和个体价值的建立方面谈谈我的思考。


图片      
图片      








02

主体价值的缺失



从心理学上说,羞耻是个体因为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憾,或者在思想与行为方面和社会常态不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


从哲学上来说,价值属于关系范畴;从认识论上来说,价值是指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益关系,是表示客体的属性和功能与主体需要间的一种效用、效益或效应关系的哲学范畴。


变形之前,格里高尔自然是不会产生羞耻心理的。首先,它在外貌、思想各方面都是一个普通的正常人,并无明显的缺陷;其次,它的客体价值是较高的:在公司中任劳任怨、五年没请过病假;在家里是经济支柱,为一家人带来了悠闲惬意的生活。外界事物的表现让它能够意识到自己是“有用”的。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它的客体价值较少受到肯定。经理在它没有去上班时批评它一反常态“突然闹起脾气”,暗指它有意携款潜逃;家人对格里高尔的奉献习以为常,“家人感激地接过钱,它也乐意拿钱回来,但这其中却不再有特别的温情”。虽然客观上格里高尔是一个高利他性的、高客体价值的人,但受惠于它的价值主体却常常打压、漠视它的付出。所以,格里高尔本人可能无法意识到自己其实“非常有用”,这会加重它的奉献心理,它总认为自己“做得还不够”。同时,这也会让它容易找不到存在感。


这也就意味着,变形之后的格里高尔一定会产生一种羞耻感。外貌羞耻是其次,客体价值消失的羞耻才是主要的。它完全不能为公司创造任何一点经济收入,不能帮父亲还债,不能让家庭继续保持幸福悠闲的生活,这会导致它失去家人那少得可怜的爱与感激,或者说失去被家人依赖的感觉。




图片






格里高尔是个温柔善良的人,它希望自己的家庭是美满和谐的,它希望自己可爱的妹妹能够实现自己的音乐梦,它想给身边的人带来幸福。


可惜它的家人都是冷漠自私的,他们作为功利主义社会延伸到普通家庭中的触角,不断地将格里高尔绞紧,榨干它的生命。


故而,家人们在无法忍受格里高尔这个“累赘”以后,说出了希望格里高尔离开的话语。此时,格里高尔的羞耻感终于有处可去,它终于可以减轻家人的负担,来实现自己的客体价值。它通过消灭自己的存在来找回存在感。


于是我们可以发现,格里高尔的主体价值一直处于缺失的状态。它的自我认同绑定了外界的反映,而不绑定在自己的特质上。它不因自己是个积极工作、爱护家人的健康人而自爱,只能由工具化的自己是“有用”的而感到安心。





03

我们如何建立主体价值




《资本论》中提到,劳动具有物化人类性质的特殊性质。在劳动中我们自然会被物化,然而在劳动以外我们最好作为人生活。社会如果没有这样的平衡点,普通人们会逐渐成为普通效益单位——而不能称为人。格里高尔在社会的长期物化之下也形成了对自己的物化心理,这也是为什么它会产生羞耻感。而这样的现象直到今天仍然存在,也说明卡夫卡的作品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图片    






那么,今天的我们如何建立起主体价值呢?我们如何避免格里高尔的悲剧?我们如何让普通人获得真正的幸福?


社会上,我们需要摒弃唯功利价值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给我们带来了各种鄙视链。不是坐办公室的便不够“体面”,所以我们或主动或被动地追求孔乙己的长衫,最后想脱却也没有勇气。读书和功利绑在一起是因为我们过去一直认为好学历代表好工作,然而如今这场生存游戏进入了存量时代,事实上,学历已经不能再代表工作质量了。可是文化上我们依然保留着十年前的导向,这限制了普通人的发展方向——如果越来越多的人争一块越来越小的饼,请问我们每个人能吃到多少?


所以,摒弃唯功利价值论,看到其他方向的生存空间,也看到人自身的价值——只要在做自己喜欢的事,不伤害他人,我们就不应该批评他们的追求无“价值”。“能赚什么钱?”这种质问扼杀了多少人心中的绮丽梦想和柔软的道德感?功利主义的思考方式让多少人变得冷漠自私?我们能不能至少先有一个文化上的转变来减轻我们的生存焦虑?


个人来说,我们也需要关注自己的主体价值。试着关注自己的独特性:我的爱好是什么?我的笑声和别人有何不同?我偏爱什么口味的冰淇淋?当你有意识地把自己当一个人来看待,就很难落入自我物化的陷阱。


图片      


图片      
图片      


父母常常告诉我们“别说那些没用的”,他们似乎很少给我们除了成绩、业绩之外的鼓励。关于这一点,我们需要意识到他们的观念是时代的观念,要改变不是易事,所以才需要我们自己对自己多一些鼓励和关爱。如果你能靠自己把魔方还原,这是一件值得嘉奖的事;如果你能主动把桌子收拾整洁,这是一件值得嘉奖的事;如果你能给自己和别人扎出好看的发型,这也是一件值得嘉奖的事……


自己肯定自己的价值,自己肯定自己的人生,我们的价值不由利他性唯一决定,我们的价值里也有着我们自己的性格、喜好、习惯、技能……


04

尾声


图片    



在本文中,我以一个偏人文的角度解读了格里高尔,也做出了一些呼吁。格里高尔虽然变形成为甲虫,然而他那份温热的善良却始终没有消失,这是由于彻底的物化还是坚定的人性呢?或许我还是更希望这是他心中最底层的人性吧。


愿我们都能建立起一个完善的自我。


图片    
图片    



[责任编辑:秦嘉旭(实习) 杨虹 刘鹏]
愿我们都能建立起一个完善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