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舍小品
01
“‘雅舍’非我所有,我仅是房客之一。但思‘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人生本来如寄,我住‘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为我所有。即使此一日亦不能算是我有,至少此一日‘雅舍’所能给予之苦辣酸甜,我实躬受亲尝。
“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是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
“有时候,只要把心胸敞开,快乐也会逼人而来。这个世界,这个人生,有其丑恶的一面,也有其光明的一面。良辰美景,赏心乐事,随处皆是。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雨有雨的趣,晴有晴的妙,小鸟跳跃啄食,猫狗饱食酣睡,哪一样都令人看了觉得快乐。”
02
今天的读书与大家分享的是现代作家梁实秋的散文集《雅舍小品》。本书从“人间烟火、世情百态和故都风物”三个主题出发,在向读者描摹出生活本质的同时,也展现出了梁秋实先生对生活理解的深度和高度。作者选择将生活哲理化,却又将哲理幽默化,读罢全书后挂在嘴边的那一抹意味深长的微笑便是这本书的精髓所在。
这本《雅舍小品》记录了梁实秋先生在抗战时期蛰居北碚时的所见所感。除了《雅舍》《文房四宝》等经典名篇之外,本书还收录了《理发》、《衣裳》、《女人》等众多篇目。作者的灵感多来源于生活中最为朴素寻常的小事,在俗不可耐中探寻生活的真相、品鉴人生的滋味,在笔尖流转中融入自身对于时代与社会的深刻反思。
就像作者在解读书名时所说的那样:“长日无俚,写作自遣,随想随写,不拘篇章,冠于‘雅舍小品’四字,以示写作所在,且志因缘。”梁实秋先生不怕尘世人声喧嚣,也不怕周遭俗事繁多,他有足够的底气与勇气来面对生活中的一切烦忧。“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简单“雅舍”二字便可窥尽先生心中的风轻云淡。
在全书的第一辑,作者以生活中的琐屑小事起笔,其间没有愤世嫉俗的感慨,也没有郁郁不得志的抨击,有的只是扎根于生活的经验智慧和凡人志趣。在梁老的笔下,无论是读书写字,还是旅行赛球都有着我们寻常难以发现的趣味。他所描摹的“人间烟火”,向读者呈现出了另一个生动的世界。
梁实秋先生写到文房四宝,谈及宣州纸、湖州笔,也提到了徽墨端砚、薛涛纸。这些本是大雅之物,却笔锋一转,又重新回归生活本真之中。旅行照相、理发洗澡,甚至是垃圾废品都成了先生笔下的乐谈。在流淌的字里行间中,我们好像看到了旧上海街巷弄堂里的日常生活——庸俗繁琐却又不失风韵。
在这一部分里有一篇名为《衣裳》的文章,全文以质朴幽默的笔触写出了“衣裳”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的独特价值。历经不同朝代、身处不同地区,衣裳着装自然也会发生改变。衣裳反映出的是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更是一个时代里的人生百态。
莎士比亚曾说:“衣裳常常显示人品,即使我们沉默不语,我们的衣裳和体态也会泄露我们过去的经历。”英雄豪杰,自是仪表堂堂而奕奕显赫;而平常百姓虽着粗布麻衣,却也自得其乐而闲适惬意。梁实秋先生用睿智的目光在嬉笑调侃中道出了衣裳的别致之处。缓缓道来,徐徐而至,将雅人深智刻在了我们心中。
03
在全书的第二部分作者转换了视角,着力描写了自己人生经历中记忆深刻的俗世见闻。可以说,这部分篇目更多的是在抒发作者独到的生活体验以及对于社会时弊的思考。笔调含蓄淡然,没有大悲大喜,也没有大起大落,却让我们在不经意间顿悟良多。
这一部分的主角,既有男人也有女人,既有孩子也有老者,他们都在作者的笔尖下展示出了鲜活的生命状态。其间自有老庄处事的顺其自然,也有儒家入世的据理力争。在《孩子》一文中,作者就宠溺放纵的教育方式表达出自己的所思所想,而在《医生》这一篇章中,又巧妙地探讨道出了庸医与病人之间的关系,言有尽而意无穷。
有人说:“鲁迅先生是以犀利的笔墨无情地揭露国人的劣根性,而梁实秋先生则是以不轻不重的口吻给你另一个生活的见地。”譬如那篇经典之作《暴发户》,作者既道出了暴发户发迹的迅速,也写明了暴富后的种种行迹,可在文末却又暗含讽刺——“暴发户呢,其兴也暴,很可能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也眼看他楼塌了。”
语调轻松,通俗易懂,却又在轻描淡写之中劝诫人们这样的暴发不要也罢。林语堂先生曾说:“最上乘的幽默,自然是传达心灵的光辉与智慧的丰富。”梁老所给予我们的是一种至朴至简的人生哲理,是一种至深至厚的智者诙谐。落笔于大俗之处,收笔后却给人大雅之感,或许唯有读懂了这间“雅舍”的故事小品,方可说是真正明白了生活。
书中的最后一辑名为“故都风物”。在这一部分的篇目中,作者表达了对故都北平的怀念,也无声地传达了自己心底的乡土之思。这当中有对于北平新年习俗的细致描写,有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再度遥望,也有对北平四时风景、花草林木的深情回忆。对于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梁实秋先生始终怀着无法割舍的情结。
似乎无论在外漂泊多久,北平都是先生始终渴望的归属。即使早已经历过人生的风风雨雨,但孩提时期看戏、放炮、追风筝的趣事依旧清晰地存活于他的脑海之中;即使阔别故土多年,但北平的冬日风景以及那座城市里的街道小巷依旧是他心中挥之不去的记忆。
雅,是文人墨客古往今来不断追求的境界,是文艺美学中亘古不变的话题。无论是一本墨、一席茶还是一盘棋、一张琴都是风雅之姿的象征。在研究笔墨纸砚、抚弄琴棋书画之间,“雅”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美学存在传承千年,传递出儒释道文化中源远流长的思想精髓。
但梁实秋先生的“雅”却更有一番风韵。他没有士大夫的高谈阔论,也并未刻意追求随性自然,他所拥有的仅仅只是一间“陋室”雅舍。但这栋小小的房子却承载了他对生活的全部理解、传达了他对“风雅”的自我认知。先生选择将“雅”生活化,因为他深刻地知道大俗即大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