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荐书
查令十字街84号
湖南工大中文系鹿鸣期刊 肖臻瑜2023-03-20
字号:AAA
为了买到大洋对岸一家二手书商更便宜的书,汉芙小姐寄出了一封购书信,由此与书店店员弗兰克产生了一段维持了20年的书信往来。
图片    



图片          
图片          

 作者简介 

图片          
图片            



\ 海莲·汉芙 /

 Helene Hanff 

图片            



1916年4月15日出生于美国费城。绝大部分的岁月都在曼哈顿岛渡过,一生未婚,潦倒穷困。汉芙嗜书如命,生前从事的主要工作是为剧团撰写、审修剧本。主要著作有:日记体的纽约市导览《我眼中的苹果》、传记《Q的传奇》、《纽约来鸿》以及一系列以青少年为对象的美国历史读物。1997年4月9日病逝于纽约市。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作品简介

图片          
图片            


为了买到大洋对岸英国一家二手书商更便宜的书,纽约市的汉芙小姐寄出了一封购书信,由此与书店店员弗兰克产生了一段维持了20年的书信往来。在这场隔着渺远时空距离的文字旅程中,他们彼此交换着书本与礼物,也向对方倾注着最纯挚温暖的友谊。


No.

爱书人的圣地


图片        


图片        



你可曾去过这样一家书店?不像沿街的许多商铺,它没有华丽的装潢、热情招徕顾客的售货员,如被世人遗忘一般,毫不起眼地静默伫立在时光里。靠近橱窗的书架上,整齐摆放着或平装或精装、或皮面或布面的旧书籍,难免略有积尘;推门而入,扑面而来的是混杂着陈腐气息的木头味道,蕴藉着午后斜阳余晖的暖意。


放眼望去,映入眼帘的全是书架——高耸到直抵天花板的深色古老书架。若要搜寻一本苦思已久的书籍,恐怕得搬来橡木梯子,在汪洋书海里寻觅一整个下午,才能发现它的踪迹。若你实在太累的话,或许可以向店内左手边书桌前坐着的那位男士求助,他年约五十,长着一只贺加斯式鼻子,会站起身来,以老英国式的礼仪腔调向你问候一句“日安”……


图片    


偌大的纽约市区,竟然找不出一家专营绝版书的小店,女作家海莲·汉芙只好求助于在《星期六文学评论》所刊广告中发现的“马克斯与科恩书店”——尽管它位于伦敦的查令十字街84号,与自己隔着广袤大洋两相对望。


1949年10月5日,载着诙谐笔调的第一封信笺付邮寄出,一段生命旅程就此拉开序幕:正宗的《通俗拉丁文圣经》、小牛皮装帧的首版《大学论》、完整收录布道文的《约翰·多恩》全集……这些难以寻见的“这年头没人要买的书”成为他们的至宝,成为与无数生命的联结。


购书实在是世上投入最少却收获最大的事情。只花一顿午餐或是一场电影的价钱,消弭少许无足轻重的阶段性欢喜,便能拥抱一个完整的灵魂,让具有永恒意义的文字与己相伴终身。这是一种多么慷慨的恩赐!


一本陈旧二手书的意义也正在于“历史”与“永恒”。它们是过去时代的遗存,存于当下,同时亦以决然的姿态奔赴向前,在泛黄的书页、行间的眉批中留存着属于人类文化的记忆。未经翻阅的崭新书籍总显得空洞,而旧书则是具有独立精神意义的阅读空间,因历史而附着的文化精神和倾注的情感,使彼此未曾谋面的读者得以超越时空,把散碎流动的神识融合在一起。我们从未遗忘。


心灵的十字街口

84, Charing Cross Road

“记得好多年前有个朋友曾经说:人们到了英国,总能瞧见他们想看的。我说,我要去追寻英国文学,他告诉我:‘就在那儿!’”


查令十字街是英国伦敦市中心的街道,但它名字的诞生并非源于那一个个十字交叉的路口,而是来自“查令十字”:1290年,英王爱德华一世挚爱的王后逝世,他悲痛万分,下令在灵柩运回伦敦的行列沿途修建十二座石造十字架纪念碑。后世建筑师仿制了其中一座,它矗立在今天的查令十字街车站前庭。此后交通汇集,商铺林立,街道就此定名。


时至今日,查令十字街已成为伦敦著名的书店街,无数风格迥异的书店栉次鳞比坐落于此,世界各地的游客汇聚此地,意图一窥其繁华盛景。



“或许是吧,就算那儿没有,环顾我的四周……我很笃定:它们已在此驻足。”

然而老伦敦的荣光难以抵挡商业化潮流,绝版二手书业也渐趋枯涸,再难见昔日风采。大型专业连锁书店纷纷进驻,吸引了游客们的目光,这些远道而来的书客中,恐怕不乏慕虚名逐潮流之辈,当中又有多少是真正的爱书人呢?他们大多只在收罗丰沛的书丛里驻足流连一番,拍照留念,随后兴致冲冲地在社交网站上发布“查令十字街”的打卡分享,仿佛自己真是在动情凭吊往昔辉煌。


至于真正向往此地的海莲,却因经济拮据,终究未能踏上访问伦敦的旅程。人们爱一座城市,可能并非是因它久负盛名,只是因为城中那条熟悉街道上,有熟悉的屋脊轮廓起伏,以及屋前向我们含笑招手的熟悉面孔,这才是人们对一条街道魂牵梦萦的理由。十字街的名字因爱诞生,牵系着两个人交汇的心灵,虽通篇不着一“爱”字,但爱却已无声无痕地充盈了这段岁月。五十年代初的英国正处于战乱困难时期,物资紧缺,一片汪洋难以跨越,大洋两端的人们却无比真挚地向对方献上慷慨善意。


在书店朋友们的催促下,海莲曾数次筹划过英国之旅。她热情地称查令十字街84号为“我的书店”,反复观看英国电影,只为瞧几眼伦敦街道的样子,但又一次次地因经费不足未能成行。1969年,海莲收到了弗兰克去世的噩耗,上一封来信中温柔而克制的“想念您”竟成诀别,未能相见的遗憾就此在她心中落下烙印。


抚摸着弗兰克寄来的一册册书籍,泪水盈满双睫。但她知道,对方并未从人类的书页上被撕去,只是被翻译成了另一种语言:剥离现实的复杂繁琐,回归最简单的形态,永远书写在她的心里。




永不褪色的信笺


《查令十字街84号》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它只是一本薄薄的书信集。然而正因其为日常生活的真实再现,二人在传递书籍信息的同时,也在无意间建构出了跃然纸上的人物形象:礼貌严谨的英国绅士弗兰克、温柔又俏皮的塞西莉、心灵手巧的博尔顿老太太……闭上眼睛,彼端素未谋面的陌生人以奇妙的方式与我们缔结联系,在浓淡轻重不一的笔迹里燃烧着各自的心


与许多情节虚拟的小说相比,这些活色生香的人和事更具有摄人心魂的魅力。汉芙在她拥挤破败的小出租屋内求书,弗兰克则四处寻访这些珍本古卷,他们咫尺天涯,互为知己。书信往来从一开始的礼貌用词,渐渐到轻松愉悦、自然随意的语调,间或一现亲昵的戏语。海莲常佯怒指责弗兰克不用心替她找书,在书店店员们因世事变迁如云流散后,她又忍不住喟叹:“唉,这下子你该明白了吧,弗兰基,这个世界上了解我的人只剩你一个了。”


  +

+


书信往来实在是件只存于旧日的老古董,而生活在便捷信息化时代的我们,却很难不为这样纯粹的情感而动容。一封信从纽约到伦敦、从寄出到送达大概要花费20天,20年的来回,所收到的信也只能扎成纳入抽屉的一小捆。廿载时光压缩为吉光片羽,字里行间注满的都是等待与思念。除开寄信人和收信人之外,其他人的翻阅都是种略带冒失的窥探,而海莲选择将其集结出版,这是对读者厚重的馈赠,我们理应怀着敬畏之心去聆听。若能与之发生些许澄澈的共鸣,便是对它最大的尊重了


实时的网络通讯省却了时间成本,却难免造成情感价值的流失。很难想象,两个人可以从未相识,却彼此相知,全靠交叠的信笺为情感引路。这原始的书信交流如今却被逼退在尘埃一角,几乎快要消散在按下一个快捷键的时间里。但无可否认的是,依然有人愿意相信纸短情长的浪漫,他们仍选择在寥落的傍晚轻轻落笔,看着桌边台灯的光晕逐渐失焦,一切都具有极其神圣的仪式感


纵使信笺坐上摇摇晃晃的邮车,逐渐驶离我们的生活,它也从未褪色。情感永远无法电子化,至少我们仍能感受到笔尖与纸面的摩挲。在马克斯与科恩书店门口挂着的铜铸圆盘里,那句铭刻的暗号也一直都静静地等候在原地,温暖着来访的每一个人。若你们恰好路过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她赠予我们良多。                

 策划 | 鹿鸣编辑部

文案 | 肖臻瑜

校对 | 刘冰妍 刘影 向尚

  排版 | 王可言

     审核 | 李昕颐 沈婷 


[责任编辑:秦嘉旭(实习) 杨虹 刘鹏]
为了买到大洋对岸一家二手书商更便宜的书,汉芙小姐寄出了一封购书信,由此与书店店员弗兰克产生了一段维持了20年的书信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