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大咖讲坛
《苏东坡传》元气淋漓富有生机的人总是不容易理解的
交大之声微信公众号 交大之声2022-12-06
字号:AAA
他始终戴着枷锁起舞,却又不愿向这个世界申诉求饶。他的一生,是一部传奇,更是一首诗。


“元气淋漓富有生机的人总是不容易理解的。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人间难能有二。他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大诗人,同时也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

 

东坡的一生,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从佛教的否定人生,到儒家的正视人生,再到道家的简化人生,这位诗人在心灵识见中产生了他混合的人生观。即使他追寻长生不死的仙丹露药终成泡影,但只要眼前的每一寸时光都触手可及,那便能与天地同在、似宇宙永恒。

 

东坡的气质,是他信仰的浓缩提炼。他见识过明争暗斗,也体会过佛门的清冷孤寂。他知道生命就是永恒存在于刹那之间,没有人能逃脱不死不灭的命运,但人的精神却能与世长存,就好像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闪亮照明,可以滋润哺育,维持众生万物。

 

01 

今天的读书与大家分享的是现代作家林语堂的人物传记性作品《苏东坡传》。本书从“童年与青年、壮年、老练、流放岁月”四个部分出发,在清晰勾勒出苏东坡一生经历的同时,也向读者展现了一代诗学大家最真实的精神世界与生活志趣。

 

林语堂先生在写作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中国历史之长、史料之富的优势,重新查阅了苏东坡不同人生阶段的诗文作品,把重心放在他一生中的重要转折点以及宋朝的时代环境,在“任凭想象力驰骋”的同时,也做到了不背乎“传记的真实感”。

 

作者在书中以一个学者的姿态去回顾苏东坡一生的经历,以一位哲人的目光去探寻何谓真正的乐观豁达,其间也不乏自身对于人生的深刻思考——有至深至厚的漫谈,有深邃空灵的思想提纯,也有关乎人性的自我反思。

 

“这是一个赤子在写另一个赤子。”或许的确如此,林语堂先生在字里行间所倾注的那些情感,就像岁月的留声机,即使在千年之后,也能让我们感受到苏东坡心中那颗苍老却依旧澄澈的灵魂。

 

宋朝无疑是一个忧伤的时代。借着清幽的月光以及那些疏疏落落的文字,我们能看见刀光剑影、听到马蹄声乱。而当大金入侵的号角声响彻天涯的时候,汴河两岸依旧是歌舞升平。偏安的日子里,暖风吹得人心迷醉,却不知,万里江山早已破碎。

 

苏轼便是诞生于这样一个时代里的诗人。在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在四川眉州的眉山城的一栋民宅里,一个婴儿脚踢着襁褓的包布,发出了啼声。从此,这座位于中国西南的小城就以当地一个杰出的文学世家出了名。这一家便是苏家,即众人所知的三苏。

 

关于父亲苏洵,《三字经》中有言:“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二十七岁才开始发愤读书的苏洵给两个儿子埋下了满屋藏书的宝藏。东坡六岁入学,十一岁进入中等学校。嘉祐元年,二十岁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获得了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第二名。

02

东坡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王安石使朝野旧雨凋零,百废待兴。苏轼所看见的已不是他理想中的“平和世界”。在返京途中亲眼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后,苏轼便上书反对变革,也因此不为朝廷所容。于是他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三年任满后,他又被调往密州、徐州和湖州等地,所到之处成绩显赫、深得民心,而这样的生活持续了大概十年。关于东坡生命中的这十年经历,书中写道:“他与各行各业都有来往,帝王、诗人、公卿、隐士、酒馆主人还有不识字的农妇。他的至交是诗僧和无名的道士,还有那些比他更穷的人。每当他混迹人群之中而无人认识他时,他感到最为快乐。”

 

他在各地兴办水利,建立孤儿院与医馆,开创监狱医师制度。在王安石新法的社会改革所留下的恶果遗患之中,他着手开始救济饥荒,不惜向掣肘刁难的抗争。整个朝廷似乎只有他一个人在关心那千里荒旱,流离饿殍。他一直为百姓而抗拒朝廷,为宽免贫民的欠债而向朝廷恳求,必至成功而后已。他只求独行其是,一切付之悠悠。


03


元丰二年,四十三岁的苏轼被调为湖州知州。一封例行公事的《湖州谢表》却引发了一场历史的悲剧“乌台诗案”。非要至苏轼于死地不可,指责他的上表中“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由此引发了朝廷内外的一片哗然之声。

 

就像弟弟苏辙说的那样:“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他的才能太出色、他的名声太响亮,他好似能让一切笔墨瞬间失色。也因此掀起了一场嫉妒之风、一场仇恨之雨。苏轼在这场无妄之灾中被判入狱,在狱中度过了人生中最特别的一百零三天。

 

或许是因为是有识之士的上书劝谏,也或许是因为王安石的“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一次,苏轼经历了全身心的脱胎换骨,他的艺术才情也在不断淬炼中走向极致。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林语堂先生书中写道:“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一则是由于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坚定不移,二则是由于他诗文书画艺术上的卓绝之美。他的人品道德构成了他名气的骨干,他的风格文章之美则构成了他精神之美的骨肉。”

 

宋孝宗在赐予《苏东坡集》的序言中也曾盛赞他自身的独特气质。或许正是因为这种气质,才使得东坡的作品大大不同于那些华丽柔靡之作;也正是因此,即使是在千百年后的今天,苏轼之名依旧屹立不倒,苏轼诗作永远万古流芳。

 

罗曼·罗兰曾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生活。”或许对于东坡而言,世间万物便是如此。因为怀抱赤子之心,所以他永远选择宽恕——既宽恕了生活,也放过了自己。他始终戴着枷锁起舞,却又不愿向这个世界申诉求饶。他的一生,是一部传奇,更是一首诗。

 

 


[责任编辑:李晓菲(实习),杨虹 刘鹏]
他始终戴着枷锁起舞,却又不愿向这个世界申诉求饶。他的一生,是一部传奇,更是一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