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辅导员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来源:长沙学院谭敏捷
上海市青少年研究中心、澎湃研究所联合发布2024年度“青年十大热词”,“偷感”一词登上热词榜。该词汇起初源于小红书热搜,该词汇一出,迅速引起年轻人的广泛共鸣。所谓“偷感”是指一种偷偷摸摸、小心翼翼的状态,形容人默默做事不愿引起他人的关注,因为他人知道后会给自己巨大的压力。
比如:偷偷考研不愿告知大家,或不愿向老师透露考研学校;偷偷减肥不告诉任何人;做个课程作业,室友路过假装上网冲浪等等,因为只有像“透明人”一样默默做事,包裹自己以处于“我在暗他在明”的状态,才能给自己带来安全感。
一、“偷感人”图鉴——《三十六计之“暗度陈仓”》
偷感人学习:曾在宿舍里假装玩手机,实则默背单词;每次来图书馆看书,偷感贼强,位置要选靠墙的,书是看不见封面的;当同学问及复习进度时,只能含糊其辞。
偷感人减肥;减肥绝对是一场“地下战斗”,每天偷偷称体重,每天吃饭偷偷算热量,睡前偷偷看夜宵,有时为了掩盖自己的减肥计划,和同伴聚餐时都会嘎嘎炫。
偷感人购物:害怕去很潮很高级的店,害怕一进去就被热情的导购包围,整个人紧绷,双手无处安放,眼睛四处扫视躲闪,明明是来“买东西”的,怎么整的像来“偷东西”的?哎!要是全世界都是自助购物就好了!
二、“偷感”行为揭密——《求求了!别关注我了!》
其实,“偷感”并不完全是贬义词,不能一刀切地给“偷感行为”贴上负面标签。存在即合理,这种行为的产生源于几种心理:
1.只是为了不被打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奋斗小目标,但是不见得身边同学都理解、支持,甚至可能被同学误解冠以“卷王”的帽子,最后被扰乱情绪、打破安宁,因此只能用“偷感”来治愈纷繁复杂的人际生态带来的“疲惫感”,这种“闷声干大事”实则是只是为了不被打扰。
2.逃避现实压力的“隐身斗篷”。当前大学生们面临的学业压力、就业压力较大,常常担心因失败而面临较多的评论和嘲笑,因此只好“秘密行事”,实则是一种在强压下启动的“自我保护机制”,他们担心害怕失败后被嘲笑,因此假装不努力,这样即便失败了,也可以提前铺设一条退路,预设一个理由;或者担心努力后仍然失败被质疑“能力缺陷”,因此只敢“默默”努力。
3.“不配得感”引起的不自信。部分大学生盲目对标他人,以至于越比较越焦虑,内心的“不配得感”也随之加重,但是他们的自尊心又不允许自己失败,处于“躺又躺不平,摆又摆不烂”的“45度斜杠”状态,所以只能在一次次自我否定中将自己隐藏起来,即心理学中的“自我设限”,这种自我否定本质上是规避失败对自尊心带来的伤害。
三、 写给“偷感人”的心里话——《其实努力可以大大方方!》
1.不必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但凡内核稳定的同学一定有着一种超强的特殊能力,叫做“屏蔽力”,这种屏蔽不是指屏蔽一切信息,封闭自我,而是自动过滤负面评价,坚持做自己,坚持为自己赋能。
比如你每天泡图书馆,不用在意“被绑以不合群”的舆论压力,所谓“相知者不言而喻,相离者多说无益”,懂你的同学也不需要解释,不懂你的同学再解释也没用,因为不管你怎么做,都不可能取悦所有人,大学生涯就是你自己负责,这是你的课题,后果也是你自负,外界的声音不能定义你的样子,你的生活你自己做主!
2.别让偷感“偷”走自信。不少同学拿自己的短板对标他人的长处,所以才会产生“不配得感”引发自卑,其实这种“不配得”客观是不存在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不能机械类比。偶尔犯错是常态,不出错才是意外!你可以大大方方努力,其实没有那么多人在意你的失败,因为他们也忙着“摸着石头过河”,他们何尝不是和你一样呢?
没有身边没那么多同学拿着放大镜看自己,是我们“以为自己被放大”,不必偷偷摸摸努力,大大方方承认自己的优秀,也彻彻底底承认自己的不足,愿每个同学重拾自信,与“偷感”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