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微信名为“苦干”
是兰州大学护理学院研究生孙国涛
从专科一路考到研究生
他说“自己是笨小孩,要多付出几倍的时间”
给庄稼打农药、施肥、浇水、除草
帮厨、工地干活 各种劳动“样样精通”的他
现在的他 在医院实习期间
他在ICU为37位患者写了37本日记
补上这段治疗记忆 带来温暖
从早到晚忙到室友见不到的他
总是相信无所谓吃苦
他说:
“因为我并不聪明,是一个笨小孩,
所以我只有一点一点向前努力,
自己才有可能不掉队。”
吃苦,也是财富
山东菏泽的一个村庄里,一个七岁的小男孩刚刚放学,回到家放下书包,就开始生火、烧水、煮面。一对夫妇从地里干完农活,回到家就能吃上热乎的饭,简单一餐吃完收拾好后,小男孩就开始写作业了。
“从我记事起,应该是七岁一年级的时候,爸爸妈妈在地里干农活,我放学后给爸爸妈妈做饭。”孙国涛回忆起第一次干家务活说道。“那时候还小,只会煮白粥或者面条,都不会炒菜。”二十五岁的孙国涛说起自己七岁时的“笨拙”,竟然有些不好意思。但其实,七岁就给家里人做饭,在同龄人当中,已经非常少见。
七岁开始做饭只是冰山一角,小学到高中,孙国涛,到一定季节庄稼成熟,收麦子、掰玉米、开拖拉机拉粮食、给玉米脱粒等,孙国涛都是家里的主力。不仅如此,他也会修理家里各种水电、会粉刷和装修房子。这些技能都是从什么时候拥有的呢?孙国涛说:“感觉能干的时候就开始干了”。
孙国涛在给玉米脱粒 图源:兰州大学
孙国涛在锯枯枝 图源:兰州大学
高考完后的暑假,孙国涛去北京不是旅游,而是跟着父亲去工地干活。
“在工地上,每天五点多要起床干活,休息也不好,吃饭也吃不好,挺苦挺累”。有时候搬东西搬的少了,高瘦的孙国涛就会被工头劈头盖脸骂一顿。“当时挺气愤的,在别人手底下干活还顶嘴”。现在的孙国涛笑谈道,他把当时的无奈总结为自己太年轻气盛。
工地的活要几乎每天要顶着北京40度的高温高强度室外工作,困难与辛苦可想而知。有一次工期赶得比较急,除了吃饭没有休息的时间,孙国涛扛不住中暑晕倒了。“感觉挣钱挺不容易的,自己也能体会到爸爸在工地上一直干活的辛苦。”这是懂事的孙国涛在十八岁的夏天最大的感悟。
孙国涛在工地 图源:兰州大学
上大学后,孙国涛的身影经常出现在工地、餐馆等常见兼职地点。专科本科期间,所有的生活费几乎都来源于自己兼职赚到的钱。
几乎每到暑假都会去工地上打工给自己赚生活费,在饭店里端盘子、打荷工,在学校食堂帮厨、摆摊烤鱿鱼……孙国涛说自己厨艺和刀工都还不错得益于这些经历。有一次他把自己烤鱿鱼的照片分享到了朋友圈,同学朋友纷纷评论,希望孙国涛进驻护理院食堂。
孙国涛的朋友圈 图源:兰州大学
在大家普遍调侃“人人都是牛马”的时代,有人说孙国涛的劳动是没苦硬吃,他并不同意:“外出打工我去过北京、杭州、青岛、宁波,解锁以前没去过的城市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有意义的个人经历”。
孙国涛读专科的时候,有位老师告诉他,年轻人要踏实,干好自己的事情最重要,他记住了。“因为干活的过程中就是学习的过程中,虽然短时间看不到收益,但是我相信经历就是财富”。无所谓吃苦,无所谓“牛马”,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就好。
不够出色的“笨”小孩
孙国涛上小学和初中的时候,成绩排名中等,不起眼的他总是被老师忽略。孙国涛挠挠头说:“老师喜欢提问聪明的同学,但我是一个笨小孩”。这个不够出色的笨小孩学习旅途中并不顺利,但他是一直在努力的向前走,哪怕要比别人多付出几倍的时间。
“我的微信网名和QQ网名叫‘苦干’,是我在高二(2016年)申请微信号的时候想的一个网名,寓意‘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当时因为成绩不太好,就想着用这个名称来激励自己”。
孙国涛讲述“苦干”由来 图源:兰州大学
2017年,孙国涛高考失利没有考上本科,从山东远赴青海读了专科——护理专业。
上大学后,孙国涛越发感受到压力。医学的知识点又多又杂,面对难记的知识点,孙国涛总是要花很久时间才能达到和别人一样的效果。他说自己就像蜗牛,因为不聪明,就需要花别人好几倍的时间去学习,虽然进步很微小,但是一直在努力向前爬。
专科的学业到最后一年,开始了在医院实习的阶段,孙国涛却在这时候决定:“我一定要专升本”。实习期间,每天8点到下午18点在上班,孙国涛抽空就在医院的自习室背书,晚上下班学到24点再回去。一年努力后,孙国涛成功留在本校读本科。
本科学业顺利完成后,周围同学大部分准备找工作了,孙国涛却有了读研的念头,他想再往前一步。于是听从老师的意见把目标定为兰州大学护理学院,开始了早出晚归的复习。每当“考不上怎么办”的念头出现的时候,他就会去操场跑步,几公里跑完,杂念就清空了。
考完成绩还没出的时候,孙国涛心里没底,于是也投了几个简历,直到拿到录取通知,他才说:“很幸运来到兰大”
孙国涛的录取通知书 图源:兰州大学
后来,跑步和骑行的习惯作为他独特的解压方式,也一直保留到现在。现在孙国涛每天“早出晚归”,除了实习工作和泡图书馆,也在每天坚持跑步。孙国涛室友表示:“他一天到晚看不见人!每天起床就发现他已经不见了,晚上才回来,“苦干”这个ID和他本人太贴了。”
孙国涛(右)和室友(左) 图源:兰州大学
吃的“苦”全都变成了“甜”
目前孙国涛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急诊ICU(重症监护室)进行临床实习,在实习过程中,他表现积极主动,能够独立看管病人、参与病人的抢救中,得到科室老师及病人的认可和表扬,孙国涛的导师是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门诊部主任魏花萍老师。
“他学习上特别刻苦,因为研究课题工作量大,每天加班加点晚上24点才回宿舍,学习的劲头总是感染师弟师妹”。魏老师直言:“我特别喜欢这个学生!”
孙国涛与魏老师的合影 图源:兰州大学
孙国涛的研究课题有一部分内容是给患者的ICU日记,记录他监护过的患者在ICU的每一天。日记内容包括记录给患者的一些治疗措施、生活护理、家人探视他的情况等。每天需要拍下张照片,手写整理出文字。
“住在ICU的病人没有家属、没有亲人,要通过大量药物治疗,气管插管等侵入性干预,为了防止非计划性拔管,患者的手要绑在病床上,他们大多数时候都是意识模糊的状态,连白天黑夜也分不清,因此在转入普通病房后,常出现如焦虑、抑郁和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障碍”。
说着孙国涛打开一份日记的照片,跳过患者隐私后给记者看。
“今天是你进入ICU的第一天……”
“今天外面下雪了,很漂亮……”
“今天给你更换了高流量吸氧方式,你有没有感到不那么难受了一些……”
“你会好起来,然后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
ICU日记的冰山一角 图源:兰州大学
空气很安静,孙国涛继续开口道:“ICU日记相当于一个干预措施,通过日志的方式,给出院后的患者补上这段治疗记忆,减轻患者的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情况。”
ICU日记是孙国涛在看文献的时候获得的灵感,“因为实习过程中一直在ICU待着,我一直在想自己到底能为换着做些什么?”后来孙国涛查阅到相关文献,他觉得用日记的方式记录患者的在ICU治疗的全程非常有意义。“这个在别的省有做,在兰州还没有做过,于是我就把这个内容纳入了自己课题。”
孙国涛日常照 图源:兰州大学
与护理专业“相处”这么多年,孙国涛逐渐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感。
在研究生开题报告答辩时,评委专家提出孙国涛的课题工作量太大了,他回答评委老师:“老师,这个没有关系,我能吃苦”。
后来一位位患者和家属读到ICU日记后流露出的种种感动,让孙国涛吃的“苦”全都变成了“甜”。
截至目前,孙国涛已经为37位患者写了37本日记。他说:“从刚开始对护理专业的不了解,到熟悉,再到喜欢,我想我的选择是对的”。
“苦干”继续埋头苦干
自入学以来,孙国涛几乎参加了学校开的所有的运动会,跳远、短跑、长跑、跨栏、游泳……校内哪里有体育竞赛,哪里就能看到他的身影。
孙国涛说跑步、运动不仅让自己能够自律,会让自己内心变得强大,而且还可以解压,每当他心情不好、烦躁的时候,去操场跑上几圈,尤其是在雨中奔跑一会,跑完以后回去睡一觉,第二天醒来仍然又是一个崭新的自己。
孙国涛的奖牌 图源:兰州大学
2022年他来到兰大,他人生中的第一场马拉松就是2023年兰州国际马拉松。他独自一人扛着兰州大学校旗完成了42.195km的比赛,用时4小时27分。
孙国涛扛着校旗参加“兰马” 图源:兰州大学
去年兰州马拉松开始之前,孙国涛背着书包从城关校区跑到榆中校区,开着导航,边走边看,5个小时左右才到达榆中校区。今年他又从城关骑行到榆中,接着在西区田径场跑了5公里,又去游泳馆游了一千米,然后又从榆中骑到城关。孙国涛称之为“铁人三项”。
孙国涛留影 图源:兰州大学
“要一直往前走、一直努力、一直花时间,去达到一个目标。”这是孙国涛对体育运动的理解,也是对“苦干”这个ID的理解。
“因为我并不聪明,是一个笨小孩,所以我只有一点一点向前努力,沉下心来向前走,自己才有可能不掉队。”就像跑马拉松一样,跑的快慢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速度,完成比赛。
“上跑道后,发号枪一响,就只知道往前跑了。”
内容来源|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
采访 | 董晶 白怡欣
图片丨受访者提供 王贺阳
文字、编辑、校对|董晶
责编|李晖
审核|张北辰 肖坤 李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