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问我大学生最需要培养的品质是什么,我会说乐观、兴趣和习惯,并认为这是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没有深厚的兴趣,就没有成长和发展的动力;没有良好的习惯,就没有成长和发展的保障;而兴趣和习惯都离不开乐观积极品质作为基础。或者说,积极乐观的品质将影响人的一生,也是教育成败的重要一环。
积极心理学的鼻祖是美国的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他的研究从“习得性无助”转向“习得性乐观”,正是认识到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所以他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创立了积极心理学,也出版了他的经典著作《教出乐观的孩子》,对当前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乐观是可以习得的
马丁•塞利格曼曾发现“习得性无助”这一现象,引起了国际心理学界的广泛关注。和塞利格曼实验中受电击的小狗一样,如果我们一直在一件事情上遭遇失败,就可能放弃努力,甚至因此对自身产生怀疑,觉得自己无能。而事实上,我们并不是“真的不行”,只是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让人们自设樊篱,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导致放弃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成为习得性悲观者。同理,悲观可以习得,乐观也是可以习得的,这里最为关键的是解释的风格。
二、培养积极的解释风格
对事物的解释风格决定了人们是乐观者或是悲观者。解释风格是人们对一件事为什么会发生的习惯性解释方式。有的人习惯性用悲观的解释风格,即认为事件是永久性、普遍性、个人化的。他们认为不好的事件会永远影响自己的生活、影响范围波及所有方面,而且是由于自己的过错造成了不好的结果。而有的人习惯性用乐观的解释风格,即认为事件是暂时性、特定性、非个人化的。他们认为坏事持续时间是短暂的,是有特定原因的,对自己造成的影响范围和时间是可控的,即只要方法正确和付出努力是可以改变现状的。
三、训练乐观思维的方法——ABCDE疗法
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形成阶段,培养乐观品质,训练形成乐观思维的方法尤为重要。积极心理学研究认为,乐观是可以学会的,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可以让一个悲观者体验到他的行为和努力是有效的,的确能够带来他想要的东西,坏事是可以通过努力改变的,纠正他们习得性无助的思维方式和体验,悲观者是可以变成为乐观者的,即乐观是可以通过训练习得的。具体做法就是ABCDE疗法。ABCDE疗法是自我反思与成长的强大工具,A代表坏事,B代表你对这件事的想法(信念),C代表后果,D代表反驳,E代表激发。
A - 坏事(Adversity)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具体引发我们负面情绪的“坏事”。它可以是一次失败的经历、一次人际关系的冲突,或是任何让我们感到沮丧、焦虑或不安的事情。例如,“我在最近的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中表现不佳,被指导老师批评了。”
B - 想法(Belief)
紧接着,我们需要审视自己对此事的想法或信念。这些想法往往是自动化形成的,甚至未经深思熟虑,但它们却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情绪和行为。在上述例子中,我们可能会想:“我真是一个失败者,我永远也做不好任何事情。”
C - 后果(Consequence)
随后,我们需要思考这些消极想法带来的后果。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情绪、行为和人际关系?在上述案例中,消极的想法可能导致我们情绪低落、缺乏自信,甚至影响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的表现,进一步加剧恶性循环。
D - 反驳(Dispute)
在ABCDE疗法的核心部分,我们要学会对自己的消极想法进行反驳。这需要我们运用理性思考和证据来挑战那些非理性的信念。对于上面的想法,我们可以这样反驳:“仅仅因为一次活动表现不佳或失败,并不能定义我是一个失败者。每个人都有失败的时候,重要的是从中汲取经验并继续前进。此外,我在过去的许多学生竞赛和活动中都取得了不错成绩,这些成就证明了我的能力和价值。”
E - 激发(Energize)
最后一步是激发积极行动和情绪。通过反驳消极想法,我们能够重新获得动力和信心,进而采取积极的行动来改善现状。在上述例子中,我们可以设定具体的目标来提升自己的工作表现,比如参加专项培训、寻求老师或同学的建议,或是制定更周密的计划来执行下一个项目等。
图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辩论(拍摄和版板:本文作者)
通过有意识地运用ABCDE疗法,青年大学生可以逐步改变消极的思维模式,培养更加健康、积极的心态和行为习惯。无论你面临何种挑战或困境,ABCDE疗法都能成为你走向成长与取得成就的有力伙伴。
塞利格曼博士用大量令人信服的实验和调查数据告诉我们:乐观的人能在逆境中更好地成长,也更容易走上成功与幸福之路。如果你是天生的悲观主义者,你也不用沮丧,只要你能进行有意识的刻意训练,你也可以转变为乐观主义者。
当然,悲观情绪也是有价值的,它可以让你对现实有更准确的感知。我们并不是要让你盲目地、无条件地将乐观应用于所有情境中,我们希望让你拥有弹性的乐观品质,来增强你对不利环境的控制力。平时有意识地学习积极心理学,掌握提升幸福的能力,学会在遭遇逆境或是打击时,从更具有鼓励性、发展性的视角来思考挫折和逆境,运用积极思维来思考解决办法,满怀信心和希望面对生活,活出幸福与精彩的人生。
(参考文献:马丁•塞利格曼《活出最乐观的自己》《教出乐观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