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向成年期过渡的关键阶段,大都具备强烈的自我概念且个性结构较为完善,但是由于社会经验匮乏,加之初入社会角色转换存在适应障碍,导致了大学生心理状态不够成熟。就高校传统教学模式来看,教学重心基本围绕知识技能、学术视野等方面开展,心理素质培育工作较为滞后且收效甚微。在面对盘根错节的问题时,大学生常常会显露出片面、天真的一面。如若未能及时排除大学生内心存在的矛盾障碍,必然会加大其产生心理问题的比重概率,进而对大学生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为此,本文分析了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疏导的必要性,结合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产生原因,就高校辅导员如何开展大学生心理疏导工作提出了可行性建议,以期为强化高校心理疏导工作成效贡献经验思路。
关键词:高校教育、心理疏导、身心发展、素质教育
大学生正处于生涯发展的重要阶段,认知观念仍在逐步确立养成,受外界多元化价值观的冲击影响,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以强化大学生心理适应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培育工作成效,是目前亟待高校辅导员解决的首要问题。高校辅导员在高校师资团队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也是与大学生沟通最为紧密、接触最为频繁的群体,作为疏导大学生心理问题、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主导,辅导员是否具备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专业能力、能否搭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桥梁、建立高效的预防干预机制,直接关乎大学生心理问题能否得到高效解决。
一、高校加强大学生心理疏导的必要性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输送的主阵地,在强化学生知识技能、促进学生创新发展、推动社会建设进步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当然,心理素养培育以及心理疏导,也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笔者认为,高校辅导员加强大学生心理疏导的必要性,可细化为以下三点:首先,能够使大学生珍视生命、爱惜自我。大学生群体同我国未来发展息息相关,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者,每一位大学生在我国迈向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均起到关键作用,更是我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一份子,而以上展望均以生命存在为前提。数据调查显示,我国高校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轻视生命、践踏生命的心理问题;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报告结果表明,我国高校大学生中,因困境压力无法排解产生轻生念头的比重约为12.74%;轻生念头过于频繁的大学生比重为31.27%;仅有6.22%的大学生认为轻生无法解决现实问题[1]。显而易见,高校开展生命教育至关重要且刻不容缓。而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引路人的高校辅导员,更应着力加大生命教育的开展力度,对有轻生倾向的学生,应立即对其展开帮助辅导,消除其不良心理问题,确保其能够正视生命的珍惜可贵,学会尊重生命、爱惜自己。
其次,对潜在威胁展开规避防御。心理素质是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中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能够直接关乎学生的学习生活,甚至直接决定其日后的发展路径。绝大多数高校大学生均是在父母、教师的关怀爱护下成长起来的,未曾经受过风浪洗礼,而一旦经受挫折、面对心理意识层面的困惑不解时,若未能得以及时缓解,心理问题便会持续滋生蔓延,从而导致其选择极端方式处理问题。高校辅导员应积极主动地同大学生展开沟通交流,如若发现其行为状态有异,应立即对其展开心理疏导,疏解其压力负担。最后,加强心理疏导既是高校辅导员的职责所在,也是其不可推卸的教育义务,教育部门着重指出,高校辅导员应遵循人才培育需求,从学业、心理、生活等层面全方位对大学生予以帮助指导,搭建大学生同学校的联系桥梁,切实履行好服务者与管理者职能,促进大学生正向发展,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
二、高校大学生心理现状及问题原因
受家庭环境、人际交往、社会因素、学习就业、情感体验等诸多因素所影响,大学生极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大学生由于缺少社会认知经验,精神意志薄弱且心理承受能力较差,遭遇困境问题时大都无法自我调节[2]。第一,家庭环境所影响。部分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自孩子接受教育开始,便为其报名了各类补习班,在中高考等各类升学考试的重压之下,家长更为关注学生的成绩分数,因而忽略了对学生心理层面的教育引导,为学生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埋下了多重隐患。第二,人际交往所影响。大学生具备较强的人格意识与自尊心,初入大学面临复杂多元的人际交往环境,大都会无所适从,害怕被人轻视,有些学生会出现自闭的情况,久而久之便会演变为自私自利的心理问题。第三,社会因素所影响。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了极大便利,与此同时,信息技术也缩短了人与人的社交距离,导致面对面人际交流出现障碍,从而使得社会人际交往出现信任危机。第四,学业就业压力所影响。长期经受学习就业的重压,部分学生不具备较强的抗压能力,难以面对现实与心理预期之间的巨大落差,过于焦躁不安无疑会加剧其心理问题,使其在面对压力困难时崩溃无措。第五,情感体验所影响。爱情是大学生活中恒久不变的主题,部分大学生仍未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无法解决恋爱中的差异矛盾,缺乏对恋爱行为的认知理解,失恋产生消极情绪极易诱发轻生心理。
三、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疏导工作的实现路径
(一)提升解决心理问题专业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以快速发展,文化的日趋多元使得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更为多样化,无疑为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疏导工作创设了极大难题。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潜藏得极为隐蔽且诱发因素较为复杂,为此,辅导员在开展好各项日常工作的基础上,还需就心理学知识理论展开深入学习,着力寻求更为科学高效的心理疏导策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遵纪守法、师德高尚、理论扎实、为人师表等均是高校辅导员应履行的职责要求[3]。心理疏导作为高校辅导员不可推卸的责任工作,其务必掌握扎实的心理学知识技巧,结合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在实践教育工作中总结归纳经验教训,力求提高自身工作素养,强化心理疏导工作开展成效。针对大学生开展的心理疏导工作,首先要明确引发其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辅导员应报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对学生予以正向引导,帮助学生摆脱困境压力的制约影响,重新审视生命的美好;此外,为提高心理疏导工作的准确性与效用性,高校辅导员还应学习保健学、社会学、法学、伦理学、管理学等学科基本原理与理论知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术交流与心理教育研讨会,以便及时探查到学生的异常心理现象,对学生进行疏导帮助。与此同时,高校也应结合校园文化建设等实际情况,聘请或邀约具备丰富心理健康咨询与治疗经验的专家学者来校参与座谈培训,为本校辅导员讲解专业知识、传授科学的教育引导方法,确保辅导员在保障自身心态健康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二)搭建良好的师生沟通桥梁
教育心理学指出,师生之间既存在着教学层面上的正式关系,也存在着精神层面上的心理关系[4]。心理关系决定了师生互动效用的高低与否,关乎辅导员能否取得大学生的认同信任,同大学生实现情感心理的交流沟通,进而达成推动其心理健康发展的教育目标。为此,高校辅导员需秉承建立信任关系、尊重学生人格、科学与实效相结合的工作原则,不歧视、侮辱涉及心理问题的学生,以平等尊重为前提同学生展开交流沟通,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学生的个人意愿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面临的困难问题,以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做学生发展成长的引路人。过于突出的教育意图会导致大学生在面对辅导员时产生抵触情绪,为此辅导员可借助共同话题搭建良好的师生沟通桥梁,引导学生展开心扉疏解压力。鉴于大学生家庭环境、求学生涯等背景各有差异,心理问题的成因也较为复杂,辅导员应严密关注各类极易诱发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因素现象,例如,初入大学专业学习压力过大、新环境难以建立人际关系、对就业未来抱有迷茫、对虚拟世界过于依赖、恋爱与情感困惑等,为学生提供科学温暖的指导帮助,引导其从紧张极端的心理重压下得到舒缓放松,以实际问题为导向,助推心理疏导工作切实落地,切实规避因心理问题导致的惨案悲剧。
(三)构建心理健康预防与干预机制
辅导员应从问题源头入手,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预防与干预机制,其一,应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心理健康档案包括心理健康报告、心理咨询记录、访谈跟踪记录、心理健康建议等能够为检测大学生心理状态、评议大学生是否存在心理问题提供参考的数据资料。辅导员可组织院系全体大学生填写心理调查问卷,并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学生心理动向。辅导员可依据问卷结果与交谈情况,评估学生的心理状态,判断其是否存有潜在的心理隐患,以此确定哪些学生需要予以重点关注,对重点观察对象应定期同其进行交心谈话,依据其心态变化及健康情况制定针对性疏导方案。此外,辅导员还需对诱发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各类因素进行归纳总结,参考学生心理疏导实例经验,探寻最为高效可行的疏导方法。二是开展常态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除各类外界因素会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之外,自身适应能力差、性格过于腼腆内向、对未知事物抱有极强的好奇心理等内因也不容忽视。针对这一情况,高校辅导员要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建立起一套包括预防预警、应急干预和疏导缓解在内的全方位干预体系,尽量规避缩减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也可从校园文化建设层面入手,组织开展主题班会、辩论竞赛、文化节、环保公益活动等,创设融洽和谐的校园氛围,提高大学生面对困境难题的心理弹性。另外,还需建立学校、家长同社会之间的健康联动机制,注重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为主导,以家长支持与社会机构辅助为合力,借以三方协同的引导干预机制,推动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其日后成长发展积蓄动力源泉。
结束语
大学既是学生拓宽视野强化知识技能的关键阶段,也是其价值观念养成确立,决定其能否成功过渡社会的重要时期。辅导员作为同大学生接触最为频繁的教育主体,是否能够全方位地了解学生的动态心理,决定了心理疏导教育工作能否切实开展。辅导员应着力强化自身工作素养,秉承心理教育工作常抓不懈、健康管理精细化的工作态度,借以科学高效的教育疏导方法,强化大学生适应调节能力,摆脱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以乐观积极的心理健康状态和奋勇拼搏的精神面貌积极投身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践中去。
参考文献:
[1]苏里阳.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探讨[J].山西青年,2022(23):187-189.
[2]宋志伟.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对学生心理疏导工作的研究[J].秦智,2022(05):114-116.
[3]刘瑞莲,徐小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与心理辅导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23,14(08):38-41.
[4]曾霞.新视野下高校心理疏导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1(13):1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