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涯就业  |  人物  |  学业榜样
十年磨一剑 !“科研老手”养成记 !
西南交通大学 韩芸瑾2024-06-21
字号:AAA
西南交通大学“竢实扬华奖章”获得者,轨道交通运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2020级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刘禹清的科研路

【人物名片】

图片

图为刘禹清(陈艳梅 摄)

刘禹清,中共党员,西南交通大学轨道交通运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2020级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2023年“竢实扬华奖章”获得者,曾获国家奖学金、一等学业奖学金等荣誉;曾获四川省优秀大学毕业生、“优秀研究生”等称号。硕博连读期间,发表9篇一作SCI论文(TOP期刊论文3篇,全球工程领域前1%ESI高被引论文1篇),1篇一作ESCI论文、1篇一作EI论文及1篇二作EI论文,参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5项纵向课题,以第三发明人申请专利3项。

人生就像一场浩瀚的航海之行,以己之躯对抗自然之力,或风涌浪急,或骤雨晦暝,在风浪中披荆斩棘乃是航行者必行的使命。“稳舵、扬帆、远航”,刘禹清正行以脚下之路,乘风破浪,在人生这场未知的航线中勇毅前行……

01「稳舵:初养韬光 负笈以行」

“那是2014年的秋天,我背上行囊,乘坐1485次列车,从黄土高原出发,跨过黄河,翻越秦岭,历时27个小时,来到天府之国成都。”十年前,刘禹清进入 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开启了他的求学之路。

负笈担簦,稳舵前行,在前往交大求学的航线上,初入交大的他认真汲取着知识的力量,在耳濡目染中逐渐对翟婉明院士提出的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 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知不觉间埋下了探求真知的种子。当得知自己获得推免保研资格时,他便积极联系翟院士团队的陈再刚研究员,渴望继续在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研究方面深造苦学。

在顺利成为了一名研究生后,刘禹清面临着关于深造课题的选择,“我没有专业,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钱伟长老先生的这句话为刘禹清指明了求学之路。他自豪于如今我国轨道列车的高速发展,但同时他也发现驱动及传动系统及其关键部件国产化率低、自主产品可靠性不高、核心技术被“卡脖子”的问题,这激起他强烈的研究兴趣。在与翟老师沟通交流过程中,也曾被老师反复提醒“不仅要关注大系统,小部件上也要开展深入、细致的研究”。于是,小小的科研火苗燃烧着最炙热的激情,他将目光聚焦到轴承上,发现该部件竟然全部依赖进口,且在实际运营中问题频发,难以满足高安全性、高可靠性、高稳定性和高自主化的国家重大需求。在课题组翟老师和陈老师的支持下,他下定决心去啃这块难啃的骨头——滚动轴承动力学研究。

图片

图为刘禹清在西南交通大学求学(陈艳梅 摄)

风起浪涌,守舵人迎风直上。面对滚动轴承这个新的课题,需要掌握界面力学等海量的知识,这使得刘禹清一时陷入了迷茫。但是父亲的一席话让他猛然醒悟——“不要害怕,大胆行动,每前进一步都是成功”。回忆起那段时光,他提起那是一场两点一线的拉锯战,一边“针对性”学习专业知识,一边“模块化”地补充关键环节。遇到不懂的问题,便积极向陈老师求教,在试验室与老师、同门探讨至深夜更是常事。正是这种科研韧性,让刘禹清一步步掌握了滚动轴承动力学的系统知识。这时,陈老师向他提出的一个“命题作文”——研究保持架柔性对滚动轴承打滑特性影响,也成为了他尝试解决科学问题的第一步。

初养韬光,稳舵启程。在这段时间里,他经历了动力学研究的全过程,从问题分析入手学习如何表征保持架柔性,一步步琢磨模型参数的获取途径,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历经推导方程、编译程序、模型验证与调试、结果分析等多个科研环节后,刘禹清关于“保持架柔性对滚动轴承打滑特性影响”的研究终于有所突破。他投出的第一篇SCI论文便被机械领域TOP期刊MSSP录用,并在一年后入选全球工程领域前1%ESI高被引论文。也正是这段经历,让他正式迈进了动力学研究的科研大门,更加坚定了继续从事科研的决心。

02「扬帆:知易行难 “轴”行不怠」

2019年一次组会后,陈老师把刘禹清喊到办公室,问道,“禹清,要不要读博?” 最近一直埋头试验的他下意识便回答“读!”不到十秒钟的对话,看似是一时兴起,但动机却酝酿已久。2020年,刘禹清通过硕博连读成为了一名博士研究生,继续深耕于轴承动力学方面的研究。

图片

图为刘禹清深耕科研(陈艳梅 摄)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刘禹清凭借着自身的努力,不断完善和修正自己的理论模型和研究方法,正在逐渐突破自身的科研瓶颈。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伴随着他科研的更进一步,另一项考验也随之而来,他需要深入运营现场,实地参与动力学试验。

“试验一直持续到过年前三天才结束,我甚至以为要在机务段的车间过年。”刘禹清提起跟随团队前往河北肃宁朔黄铁路参加机车动力学试验的经历,他坦言道,下场试验绝非易事,他是从一次次失败和学习中,逐渐掌握大量试验经验和测试方法,才开始从“试验小白”向“科研老手”转变。

“不过,这次的工作强度远不及青藏铁路格拉线动力学试验。”在记者还感叹于上一段试验的强度和难度时,他又提起去青藏的经历。当时受到疫情影响,测试工作时停时续,从炎炎夏日到寒冬腊月,他曾前后三次前往格尔木机务段,但由于时间紧迫,每次他还没来得及适应高原的特殊环境,就被要求进入机务段准备试验。不仅如此,他还经受着在试验场地来回奔波的痛苦,“从格尔木到拉萨来回需要三天三夜,测试完在拉萨仅休息四个小时就跟车返回。”为了能顺利完成试验,他和两位师弟跟车采集数据,一路上克服噪声、疲劳、缺氧等困难,最终才得以艰难地完成测试工作。

图片

图为2021.10大同燕庄站重载列车提速安全评估试验(陈艳梅 摄)

“不过,有趣的是我也有了新称号!”当他讲述起在山西大同燕庄站开展重载列车动力学试验的趣事时,不由面带笑意。他深刻记得在当地雇佣的接送司机给团队伙伴们的手机号码备注是“铁路工人”,因为现场的高强度工作和环境导致他们没有条件“捯饬”自己,那段时间,他们每个人都是“不修边幅”的状态,着实很像已经在当地工作多年的朴实的铁路工人。尽管试验条件艰苦,工作繁重,但能够深入实地亲身开展试验,也让他对铁路工人的敬业和努力,有了更深的体悟和敬佩。

“我们需要连续测试多列列车,工作强度很高,中间只能休息半天。”在试验过程中,需要不停地完成“传感器布置、仪器调试、设备开关”等内容,常常要从货车的机车到列尾完成反复折返。正是一次次高强度的试验才让他获得了第一手的试验数据,对长达列车纵向冲动、车辆动态响应、车辆服役工况、轮轨接触状态等实际情况和现象有了更为深入的认知和了解,为理论分析提供了数据支撑和研究思路。带着导师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盼,刘禹清跟随团队深入铁路营运一线,对 “竢实扬华,自强不息” 的交大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他由衷地感悟到,研究生不仅是埋头书海、专注推导的理论家,更是学用结合、艰苦奋斗的实践者,应该坚持求真、求是、求实的基本原则,在磨砺中不断强心志、长才干。

知行合一,力扬航帆。随着他一次次深入朔黄线、新朔线等多条线路,一趟趟前往河北、西藏等十一省获取试验数据,克服试验现场严寒、酷暑、高原等艰苦条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他也在试验过程中,通过与工程人员的交流,收集了异物侵入导致的轴承润滑不良、牵引电机温升异常、滚动轴承疲劳损伤等大量实际工程问题,促使他最终得以下定决心研究“复杂振动环境下重载机车牵引电机轴承动力学特性”这一课题。

03「潜航:百态人生层浪渐涌」

硕博阶段的刘禹清,潜心凝练理论和实践中的成果,在导师指导和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发表多篇高质量论文,提出了解决措施和性能提升方法, 解决了我国重载机车牵引电机疲劳失效、核电站上充泵轴承打滑等工程难题。

“向轨道交通领域的专家、学者介绍自己的科研成果,让我感觉到十分荣幸,也更坚定了我的科研之路。”在“交通运输工程研究生国际创新论坛”受邀汇报关于“重载机车电机轴承动态性能研究”学术报告的经历,让他感触颇深。在论坛的交流和学习过程中,他了解到更多的前沿学科思想,促使他向更广阔的科研之路进发。轴承之路,还当驰而不息、果毅力行!

“我其实很愿意泡在试验室里与师弟师妹们交流。”作为师兄,他很乐于分享科研经验,给师弟师妹们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在趁热打铁向他讨教学习经验时,他也热情的分享总结的六字“秘诀”:坚持、效率、乐观。他强调,做科研一定不要好高骛远、盲目追求一步到位,应当循序渐进、高效学习,才能有更多的时间平衡好科研和生活的关系。在遇到科研难题时,不要抱有悲观心态,往往以轻松、愉悦的心情,更容易在处理难题时有所突破。“我一直觉得所有的科研问题(社会性问题除外)都有解决办法。”刘禹清认为科研只有简单与复杂之分,当科研不顺时,先剖析大问题,将其梳理成一个个小问题,然后查找资料、向老师、同学们请教,逐步解决,那么通过阶梯式的解决步骤,也会逐渐汇聚成螺旋式的成果,顺利解决科研中一个又一个难啃的“硬骨头”。

图片

图为成都黄龙溪绿道骑行留念(陈艳梅 摄)

生活也是一样。稳行的航线,途径科研的神秘岛屿,刘禹清也喜欢在前行中领略自然的美妙与神奇。“从交大出发,途径东安湖、兴隆湖、黄龙溪、龙泉山,我和课题组的同学一起完成100公里的绿道骑行。”他的身影穿梭在城市、乡间的车道上,此刻的他放慢了忙碌的生活和学习的节奏,欣赏一路的风景,感受着自然独特的生命力量,也在骑行过程中增进了同门间的深厚情谊。“在骑行过程中,我们约定每20公里集合一次,无论速度快慢,我们都相互鼓励、互相帮助。”因为同门的身体素质各异,大家便想出阶段性集合休整的办法来调整骑行队伍的整体节奏,共同完成了这场体力挑战与团队合作的集体活动。

“正是这场旅行,让我爱上了自然与旅行,也更加懂得珍惜与同门间的友谊与互持。”一个个坚毅的背影穿梭在笔直的绿道,编织着刘禹清心中最动人的回忆与美好。可谓 百态人生,且戏且学也。

后记:

琢磨研之,玉汝于成。在科研这条航线上,刘禹清一直践行着求真务实的科研精神,秉承着 行“承”于思 的科研信条,以果敢刚毅的科研韧性乘风破浪、披荆斩棘。朝乾夕惕,与轨同行!航船所到的一个终点,常常是另一条航线的起点,如今的他将会以更加精彩的航帆完成更卓越的航行,在人生与科研的航线上愈走愈远,“轴”行不怠!

[通讯员:景梦真]
[指导教师:陈丝丝]
[责任编辑:许孟楠]
西南交通大学“竢实扬华奖章”获得者,轨道交通运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2020级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刘禹清的科研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