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有情,强国有我,交大博士团暑期返乡带来火爆乡村课堂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2023-08-28
交大媒体与传播学院“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暑期实践团围绕提高村民的媒介素养、拍摄记录乡村文化影像、助推文创产品发展等内容开展了一系列的志愿服务活动。

穿上最喜欢的裙子,将头发用梳子反复整理,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中水寨村54岁的村民白时翠高高兴兴地去村民活动中心上课了。这个夏天,她经历了许多个“第一次”:第一次化妆、第一次拍写真、第一次有人手把手教如何用智能手机……

这些新鲜事儿,均源自交大媒体与传播学院一支暑期社会实践团。


图片


图片



7月9日至14日,交大媒体与传播学院“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暑期实践团围绕提高村民的媒介素养、拍摄记录乡村文化影像、助推文创产品发展等内容开展了一系列的志愿服务活动。

生在乡村、长在乡村,作为家乡发展的亲历者、见证者,实践团团长、媒体与传播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马姣姣发现,这两年村子里的年轻人少了,不会视频、不会手机支付、拿快递,甚至被一通诈骗电话急得满头大汗的老人越来越多。“现在经济条件好了,交通更便利了,但一部手机却难倒了很多人。硕博期间,我在导师李本乾教授指导下,一直关注老年人数字融入的相关话题。老人们不应该被时代落下,乡村也不是只有面朝黄土背朝天,这里还有很多美丽面有待发掘和宣传。”马姣姣说,“作为河南妮,我想为家乡发展出点力”



火爆的乡村课堂,一老一小学习热情超乎想象


“妮儿,你给我看看怎么用微信发红包”“前脚学会后脚就忘了,每次想和孙子视频都要满街道找人帮忙”“听说手机里就能查社保余额,我怎么按”……令实践团成员们没想到的是,首节面向老年人开设的“手机课”,现场满满当当坐了近60名“学生”。一小时的课程,非但没有同学走神,大家学习的劲头还很足,不仅主动复盘课上的内容,不少人还要求“加课”,再多学点操作。

这支暑期实践团一共9名同学,博士生6名、硕士生1名、本科生2名,博士生中还有一名来自肯尼亚的留学生。早在今年6月,团员们就每周一次组会策划相关活动,在一场场头脑风暴中筹备课程。

中水寨村的手机课不仅在村内受好评,消息更传到了隔壁村。而后,实践团走进邻村——东水寨村,手把手教乡民们使用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的帮助下,有老人靠自己给远在城里的孙女拨通了第一个视频电话,看到了心心念念的孙辈;有老人现学现卖,当了一回摄影师,给“同学们”拍好照片并顺利发到家人微信端;还有老人回村示范起如何用手机App查询社保余额……


图片


为引导儿童健康地使用网络,这群大学生还开设出儿童媒介素养课程,以趣味情景扮演和游戏互动,引导孩子自主思考智能手机使用的益处与弊端,识别互联网成瘾行为,学会在网络世界中保护自我隐私与安全、获取有用的信息。

这些课程在无形中拉近了大学生与村民的距离。得知大学生要免费给大伙拍照,不少村民特意穿上了最喜欢的衣服,前来体验。我们给40多位老人孩子化妆、拍照。许多乡亲刚开始很拘束,不好意思主动拿道具或做简单的妆造,但最终在引导下放松下来。我们定格了他们美好的瞬间,也走近了他们人生的故事。”媒体与传播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姜姗说,看到成片后,村民们竖起的大拇指让她成就感拉满


图片



直播带货,推广“中原写福第一村”


目前,在村民活动中心,50余张由交大学子拍摄的村民写真正在墙上展出。照片里的村民熟悉又陌生:72岁的前煤矿工人韩小闹戴着草帽、老花镜,露出一口白牙;在田里耕耘了一辈子的白时翠难得化上淡妆,笑容灿烂;满头白发的何秀英头顶一束鲜花头环,双手捧着一张“老小孩”般的笑脸;黄根凤搂着两个孙子朝着镜头古怪比“耶”,幸福感溢出屏幕……交大学子不仅用一张张照片记录下村民们的美好瞬间更从访谈中得知这个曾经的贫困村从脱贫走向致富之路的故事


图片

图片


中水寨村地处黄河北岸平原地带,2014年,该村被定为河南省级贫困村。2017年5月至2021年3月,媒体与传播学院博士毕业生马应福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带领该村于2018年底脱贫摘帽,中水寨村被武陟县委表彰为“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先进村”。作为土生土长的村民,目睹学长对家乡发展所作的贡献,马姣姣深受启发。同为交大学子,是否可以利用暑期实践再为家乡的发展出点力?于是,在她的组织下,团队把目光投向当地特色——“福”字文化。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2019级博士生孙其芳建议:“村庄可以在电商平台上开设‘中水寨福’品牌,未来,除了售卖‘福’字书法作品外,还可以将福字元素融入手工艺品,打造系列文创产品。”为了推广“福”字文化,实践团不仅协助村民将福字文创产品成功上架到新媒体平台,团队还开通了直播,通过介绍当地福字文创产品,助力推广福文化。


图片



扎扎实实为乡村做点什么,这是一个开始


这支9人的暑期实践团中,7人自小生活在城镇,此前并没有乡村经验。这次实践也是肯尼亚留学生、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22级博士生诺亚第一次走进中国的乡村。对这批中外学子而言,深入乡村的过程,也是认识乡村、读懂中国的一次良机。

暑期课堂上,最受村民欢迎的,当属诺亚。这名高个子、黑皮肤的外国人性格开朗,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中水寨村党支部书记王焕焕笑称:“这段时间,诺亚走到哪,哪就是一道风景线。”在上海交通大学留学生群体中,诺亚一直被认为是一名“中国通”,但他坦言,走进中国乡村后,才发现这里和想象中大不同。“总的来说,这次体验让我感受到了当地浓厚的人情味,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发展,以及乡村振兴带来的实际效果。”


图片


2021级博士研究生崔洁主要负责老年人媒介素养课程。“在与老人的交流中,我既开心于一些老人已熟练掌握手机支付、音视频聊天等数字技能,又忧心于仍有部分老人,尤其是高龄老人,依然在使用老人机,与数字社会脱轨。他们认真地用同学的手机学习操作的样子深深触动着我。”崔洁说,未来,她仍会不断思考,通过调研等形式研究如何帮助高龄老人、使用老年机的老人更好地融入数字时代。


图片



 #山海有情,强国有我#  


躬身基层,不负韶华。怎么能扎扎实实为乡村做点什么,这次实践是一个开始。

这支火爆乡村的实践团之外,今年暑期,在社会实践这趟由思政小课堂开往社会大课堂的列车上,媒传学子将踏上或从未涉足的乡野田间,或桑梓情深的故乡土地,奔赴祖国各地开展实践调研、扎根主流媒体行业长才干、深入为民服务一线做贡献。

将实践贯穿学业全过程,媒传学子在向山向海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在社会实践中把“沾着泥土”“带着露珠”的中国故事讲好、写活,在志愿服务中一同绘就强国建设的美好画面。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媒传学子暑期实践剪影


图片

光影定格的实践影像中

看到的不仅是农村广阔天地的变化

更是交大学子们在祖国大地上

记录时代、见证变革的

青春身影


青春有为 向山向海

行万里路 知中国情

躬身实践学思想

踔厉奋发做贡献

这个夏天

交大人共同奔赴


[责任编辑:叶雯婧]
交大媒体与传播学院“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暑期实践团围绕提高村民的媒介素养、拍摄记录乡村文化影像、助推文创产品发展等内容开展了一系列的志愿服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