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问学,大学的正确“打开方式”
华中农业大学
尹海霞 韩佳茵 徐行 张轲翔 刘涛2023-10-26
字号:AAA
新生第一周,9场“青年学者面对面”。在新奇表达中培育学术志趣,在“很好玩”和“有意思”中感受学科魅力。
也许,一枚枚学术的种子正在萌发……
“‘全健康’对我们日常生活的意义是什么”“无刺鱼是如何研发出来的”……
“守护宠物的健康同样也是守护人类健康”“我们要坚持‘人病兽防、关口前移’”……
一场问学,在青年教师与青年学生之间展开。9月6日晚,“青年学者面对面”第一期主题活动“全健康的守护者”在学生综合服务楼103举行。生物医学与健康学院研究员李礼、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副教授沈瑶琴以及水产学院教授周洋等三位青年学者与2023级新同学共话“全健康”的发展与未来。
▲李礼、沈瑶琴、周洋老师分享“全健康”理念(程希怡 摄)
李礼表示,“全健康(One Health)”的概念对于同学们而言虽显陌生,却和大家的生活紧密相关。“全健康”是从“人类—动物—环境”健康的整体视角解决复杂健康问题,强调多机构跨学科跨地域的协作交流,是积极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重要途径。
周洋曾从事过预防兽医学研究,作为一名鱼病研究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她认为无论是预防兽医还是鱼病研究,都是守护全健康。她谈到,守护动物健康已成为织牢织密国家公共卫生安全“防护网”的关键环节,是保障动物和人类健康的第一道“隔离带”和“防火墙”。
▲摄互动提问(程希怡 摄)
沈瑶琴结合从事宠物医生的经历分享了自己对于“全健康”的理解。她谈到,没有任何一个生命是孤立的,近年来,宠物作为人类伴侣,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守护宠物的健康同样也是守护人类健康。
9月7日下午,园艺林学学院徐强教授,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刘小磊教授,经济管理学院张露教授与60余名新生畅聊“重返十八岁:我的大学再规划”。
▲徐强、刘小磊、张露老师与同学们交流“重返十八岁”(侯国涛 摄)
“我和果树结缘,源于小时候上学路上邻居分享的橘子。”徐强从儿时的回忆讲起,向同学们讲述了他兴趣的源起。他谈到,记忆中的柑橘甘甜美味,催生了他“让所有人都有橘子吃”的想法。上大学后,他意识到,在当前社会趋势下,人们的需求从吃得饱逐渐变成了吃得好、口味好、颜值高、营养丰富……于是他确立了自己的科研理想。他鼓励同学们:“五彩柑橘已不是梦,而七彩柑橘等待着同学们去创造”,期待同学们尽早树立科学志向,并为之努力。
▲认真记录(侯国涛 摄)
“调剂来到了不喜欢的专业应该怎么办?”“动科和动医有什么区别?”“如何更好地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讲座的最后,同学们纷纷提问互动,刘小磊和张露就同学们关心的学习与科研问题作了答疑解惑。他们说,任何专业存在的背后都是社会的需求,不要先入为主地给一个学科或专业“贴标签”,只有真正地敞开心扉去接触它的内在,才知道究竟是不是真的感兴趣、是不是真的适合自己。
9月7日下午的大学生活动中心103室,芳香流溢、沁人心脾,一场与香味的故事正在这里上演。园艺林学学院副教授郑日如以“芳香植物与美好生活”为题与新生一起寻觅自然芳香的“魔力”。
▲郑日如老师展示“自然芳香”(侯国涛 摄)
“香文化发源于春秋战国,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围绕各种香品的炮制、配伍与使用而逐步形成的能够体现出中华的精神气质、民族传统、美学观念、价值观念等一系列物品、技术、习俗和礼仪。” 郑日如从起源说起,为同学们生动讲述中国香文化的发展和演变。
“为什么人们闻到花香便会心情愉悦?”“自然芳香有什么神奇的作用呢?”带着这些疑问,郑日如用丰富的案例,从芳香疗法的古代起源到现代社会的历史机遇,从芳香疗法的作用原理到使用方法,为同学们生动阐述了“芳香疗法”究竟如何营造我们的美好生活。
▲体验“中国香”(侯国涛 摄)
“‘营造芳香景观,让生活美不胜收;开展芳香体验,让生活妙不可言;创新芳香产品,让生活健康常伴’是我们共同的追求”,郑日如希望有更多同学们加入其中,一起描绘芬芳馥郁的“富春山居图”。
9月8日下午,学生综合服务楼103室,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殷平教授、植物科学技术学院金双侠教授分别身着“7号”和“9号”球衣做客“青年学者面对面”活动,以“我的青春遇见足球”为题,与新生分享足球之乐,探讨如何处理好兴趣和学业之间的关系。
▲殷平、金双侠老师讲述踢足球的故事(侯国涛 摄)
“近年来,学校运动设施条件越来越好,建成了拥有FIFA认证水平的标准足球场,为爱好足球的同学们提供了相当棒的硬件保障。学校崇尚运动的氛围越来越浓厚,尤其是团队协作要求高的足球运动越来越受大家欢迎。”金双侠谈到,踢球不仅是一种健身方式,更是一种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它不仅能使大家走进大自然、拥抱大自然,更能使大家身心舒畅,拥有融洽的人际关系。
▲聆听(侯国涛 摄)
殷平以练习V型拉伸为例,讲述如何处理好学业和兴趣爱好的关系。他谈到,自己曾经设定过1个月做1万个拉伸,平均下来每天做300个,早中晚各100个。一开始的过程相对难受,但练习过半,即可每次做1000个,最后甚至每次可做1600多个!“学习也是这样,希望大家制定学习目标的时候,把它尽量地量化分解,度过了最难过的第15天到20天之间,后面就好办了。”
金双侠也谈道:“不管是学习还是其他事情,都要坚持下去。大家付出一定的时间、一定强度的持续努力,一定能做好这件事情。”
“人工智能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场景?“目前人工智能有什么局限性”“大家对于ChatGPT有多少了解”“人工智能时代,华农做出了什么贡献”……9月8日下午,信息学院章文教授、胡学海教授、冯在文副教授与新生畅谈人与人工智能。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ChatGPT也不是一天建成的。”冯在文表示,GPT中这个“T”就是指“transformer”,是一种对大数据的高度拟合,但是它是一种模仿式的模型,缺乏创造力。因此,人类研制出了生成式模型,ChatGPT就属于生成式模型。
▲章文、胡学海、冯在文老师与同学们畅谈ChatGPT(侯国涛 摄)
“我想让GPT为华中农业大学写一首诗”“我想问问GPT未来是否会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三位教授让同学们现场体验了ChatGPT,大家纷纷向ChatGPT提出自己的问题。来自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的杨钰乾同学问道:“华中农业大学最好的老师是谁?”面对ChatGPT“华中农业大学的老师都很负责,我无法回答你”的回答,师生一起笑了起来:“看来这个ChatGPT不止有智商,还有情商啊!”
▲提问交流(侯国涛 摄)
“我们的目标就是制作我们华农专属的GPT!”而后,三位教授向同学们介绍了学校的农业大模型,勉励大家踔厉奋发、砥砺前行。
“哲学从仰星空开始,大学从星夜下的讲座开始。”9月8日晚,马克思主义学院吴德凯老师与2023级新生面对面,以哲学视角漫谈青年困惑。
▲吴德凯老师漫谈“青年困惑的哲学”(侯国涛 摄)
“白日莫闲过,青春不再来。”活动开始,吴德凯老师以“何为青春”切入正题,他说:“青春就像一首诗,当我们拥有的时候,往往没有读懂它,而当我们读懂它的时候,它已经离我们远去了。”他说,青春也不止如此,它还不时伴有青涩、懵懂、孤独、困惑、无助和迷茫。
吴德凯谈到,“谁的青春不迷茫?‘迷茫’是青年的一种常态,是青春最原始、最贴切的标签。因此青年人要允许自己有一段时间的迷茫,有一段时间的动摇。从哲学角度而言,‘迷茫’是自我认同和反思的开始,而人生就是在不断反思中实现自我认同。”
▲全神贯注(侯国涛 摄)
“为何会有‘内卷’?青年人为何会‘躺平’,为何会‘摆烂’?”吴德凯从当下青年中出现的“迷茫”现象展开,用诙谐的语言拆解了暗含其中的“利己主义”成分。他表示,无论是康德的“要使人成为目的而不是手段”,还是孔子所倡导的“君子不器”等思想,都在警醒我们,切不可成为没有思想和灵魂的、单调的螺丝钉,成为仅有某种专长、充当一种“器具”的人。
9月9日下午,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郭亮与50余名同学一起共谈初心、梦想和坚持。
▲郭亮老师与同学们共忆初心梦想(侯国涛 摄)
“作为大学生或者作为年轻人,要树立目标,要找到自己的梦想。”郭亮直入主题,表达自己对同学们的期望,同时发问“有没有同学有明确的梦想?”在得到否定的答案后,郭亮也并不意外:“年轻的时候没有梦想,不用紧张,我当年也没有。”
“在大学之前,我的确没有专业兴趣,我找到的第一个人生目标是想当大学老师。”郭亮回忆自己的学习生涯也并不是一路顺利的,他表示,在不断学习中,目标越来越清晰,也慢慢地树立了梦想。
▲精彩之处“按下快门”(侯国涛 摄)
“当树立了远大的目标后,最重要就是坚持。”郭亮从树立成为大学老师的目标到正式成为大学老师期间跨度13年,“有时候坚持也是辛苦的,但我觉得很享受自己成长的过程。”
机器人与园艺“碰撞”,究竟能产生什么样的“火花”?9月9日晚,工学院副研究员陈耀晖以“一场机器人与园艺的邂逅”为题与新生们进行了分享。
▲陈耀晖老师讲述机器人与园艺的“碰撞”(侯国涛 摄)
“园艺植物包括什么?”“机器人究竟是什么?”陈耀晖先从两个重要的基础问题谈起,他谈到,“机器人”和“园艺”这两者看似毫不相关,但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两者已经紧密相连,特别是在解决基础研究、育种栽培、采后保鲜等一些科研问题上,它们日渐紧密。
▲聚精会神的新生(侯国涛 摄)
“茶叶采收能否实现智能?”“剩余劳动力问题怎么解决?”“我国未来机器人设计的趋势是什么”……分享结束,同学们依然意犹未尽,积极提问,陈耀晖一一作了解答。他说,同学们的问题为他未来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思路,让他在机器人研究的路上有了更多的思考。
“在华中农业大学,你们能做的有很多,需要你们用四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去发现,期待你们!”陈耀晖最后说。
9月10日上午,文法学院李祖佩教授做客“青年学者面对面”活动,与新生一起探讨“社会发展为什么离不开乡村振兴”。
▲李祖佩老师与同学们交流“乡村振兴”话题(侯国涛 摄)
“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总方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制度保障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和和政策体系。”李祖佩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开启“三农”话题。
▲新生认真听讲(侯国涛 摄)
“农业人口8.49亿”“农村常住人口 5.09亿 ”“66万多个乡村”……他用具体数据,论证了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强国必须强农的观点。李祖佩从更贴近新生年龄的2000年历史开始,讲述乡村政策和城乡关系的变化,又通
过对比城乡收入及消费水平,用“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表明了乡村振兴战略符合历史制度逻辑,具有政策延续性。
[通讯员:蒋朝常 陈俊瑞 张雪 ]
[指导教师:匡敏 ]
[责任编辑:刘鹏]
{data.realName || data.nickName}:
{data.content}
管理员
回复
{data.realName || data.nickName}:
{data.adminReply}
[{data.modifyTime}]
{data.realName || data.nickName}
回复
{data.commentUser}:
{data.content}
新生第一周,9场“青年学者面对面”。在新奇表达中培育学术志趣,在“很好玩”和“有意思”中感受学科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