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园行  |  精彩瞬间  |  团队风采
在湖大,他们迈向了“美丽中国”新征程
湖南大学 融媒体中心2025-01-02
团队长期致力于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领域研究。


编者按
指导、答疑、问学,尊师的教诲汇成了滋养学子的涓涓细流;对话、反思、同游,年轻的声音也化作了老师源源动力。他们是师生,也是并肩而行的战友,在双向奔赴中彼此敞开,彼此启发,彼此成就,携手度过珍贵灿烂的学问时光。
湖南大学融媒体中心、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院联合推出“师道与问道”专栏,聚焦于湖南大学的优秀导师学生团队,通过师生之间多角度的访谈,讲述一个个生动的育人故事,教学相长,且思且行。
图片


走进经济与贸易学院,此起彼伏的讨论声率先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循声望去,艾洪山教授领衔的“美丽中国”团队正在开展热烈讨论。多年来,他们既是生态环保战线上的“追梦人”,也是绿色发展道路上的“践行者”,立志将学术梦想根植于祖国的绿水青山间,书写属于自己的“美丽中国”新答卷!



0 1

道阻且长·平衡有道


团队长期致力于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领域研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更是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从研究方向和治学理念到为人处世和培养模式,艾洪山都强调“平衡取舍”。从学术科研到漫漫人生,选择方向比盲目努力更重要,平衡科研工作和日常生活是终身课题。


本科就跟随团队开展研究的2022级研究生姚灏睿,一直疑惑,为什么团队的组会总在晚上或周末召开?作为教学科研与行政双肩挑的老师,艾洪山利用休息时间定期召开团队组会,了解科研进度和讨论学术论文。他也将自己在平衡教学科研和行政工作过程中的小诀窍分享给学生:利用碎片时间处理“小任务”,将整块时间用来解决“大问题”。从本科毕业到考研上岸再到硕士阶段高效学习,姚灏睿一直践行和受益于这个时间利用的小诀窍。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是做好科研的基础。”艾洪山十分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面对高强度科研任务,他经常带着学生一起爬山和跑步,在运动和放松中领略平衡科研和生活的哲学。原本不爱运动的姚灏睿感叹:“艾老师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工作方式深深影响了我。如今,我也通过运动来提高学习效率和纾解科研压力。”

图片

2024级研究生支润东认为,“平衡取舍”是自己科研道路上行稳致远的指南。作为跨专业考研加入团队的新生,支润东面临补齐专业知识和开展学术研究的双重压力。“艾老师预判了我的焦虑,结合自己从计算机跨专业学习国际贸易的经历,分享如何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建议我学会取舍,切忌面面俱到,抓住重点基础知识,结合跨专业优势,开展跨领域研究。”支润东深受启发,重点探究与团队研究方向紧密相关的经济学理论,聚焦新能源和经济学新兴领域,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

02

道阻且跻·笃行启智


“如何立足自我、融入团队、服务社会,在实践中借事炼心,修炼心态、修磨心性、修得心境。”是艾洪山每年给团队研究生上的开学第一课。艾洪山强调,要在做事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大胆尝试、敢于试错、总结经验、持续进步。


2024级研究生徐云阁刚进入团队时十分迷茫和拘谨,面对团队浩如烟海的文献库和数据库,无从下手。艾洪山鼓励他从感兴趣的话题入手,选择几篇文献逐字研读,遇到问题再解决问题。徐云阁回忆:“从英文语法到文章构思,从数据选取到模型构建,从图表布局到结果阐释,艾老师细心解答我的每一个小疑惑。我逐渐掌握了经济学研究的基本范式,并在老师的鼓励下开始了我的第一篇论文写作。”团队的包容与鼓励为徐云阁的科研之路提供了坚实保障和坚强后盾。

图片

2021级研究生周盛文也有同样的经历和感触,作为跨专业考研的工科生,他仍记得自己刚入学时的境遇:“经济理论不熟悉,实证逻辑不理解,使我陷入了深深地自我否定和怀疑。”艾洪山主动约他谈心。周盛文清晰记得艾老师的悉心教导:“跨专业考研成功,仅证明你掌握了经济学专业的基础知识,但这只是开展经济学研究的第一步。学术研究是场马拉松,不可能一蹴而就,保持耐心并持续激发学习动力,接受挑战,拥抱各种不确定,才可能在未来科研路上取得一些成就。”周盛文从团队已有的科研成果出发,寻找选题,边干边学,边做边悟,成功从“科研小白”蜕变为“学术新星”。如今他已步入工作岗位,更加明白工作生活和学术研究一样,不仅是寻找答案,更是一个不断探索、持续成长的过程。


艾洪山时常叮嘱学生:“胜败乃兵家常事,学术科研是一千次的尝试和下一次的再坚持。”在艾洪山的感染下,团队逐渐形成了“积极乐观、淡于成败、依旧向前”的氛围。


2022级博士研究生谭小清跟随艾洪山申报过多次国家级重大项目,她与导师在第一次申报时就下定决心,全力以赴,争取一申即中。“我从未想到前三次申报均失败了,但大家相互鼓励,团结一心,三败仍盈,故四克之。”谭小清笑着说。每次“落榜”时,艾洪山都会召开团队总结会,从选题立意到破题布局,从团队分工到个人执行,洞悉不足,总结经验,鼓舞士气。谭小清认为,“屡败屡战,汲取经验,越挫越勇”是团队最终取得胜利的法宝。

0 3

道阻且右·信念如磐



“源于热爱,衷于信念,成于坚持。”这是艾洪山开展科研、建设团队和培养学生的理念,他一直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学术海洋里自由快乐遨游,拥有学术梦想、坚定学术信仰和实现学术价值。


艾洪山认为:“科研需要热爱和专注。因为对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热爱,艾洪山带领团队从零开始,扎根大气污染与清洁能源转型领域十余年后,才开始取得丰硕成果。姚灏睿回忆道,这么多年,艾老师始终聚焦一个研究方向,锲而不舍,坚持深耕。这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也深深鼓舞了我:“第一年考研失败后本想放弃,但对学术的热爱,激励我选择二战并成功上岸。”


艾洪山长期鼓励和支持团队研究生,立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进行论文选题和研究,以专业知识和学术研究担当时代重任。作为导学团队负责人的谭小清表示:“艾老师带领大家学习国家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方针,是每次组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团队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坚定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建设研究方向,立志将论文写在祖国的绿水青山里,用热爱和专业守护美丽中国。团队成员围绕大气污染、气候变化、绿色发展等领域发表了大量高质量科研成果。

图片

团队的培养理念切实影响了毕业生的职业选择,许多成员在毕业后扎根基层、奉献基层。


2023届毕业生陈明靖考取了广东省韶关市公务员,广东地区4至6月雨水较多,为了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陈明靖经常在节假日从市里赶回镇上,主动参与防汛抗洪。“基层工作千头万绪、繁复困难,但我始终铭记扎根基层的初心和服务人民的信念!我也积极结合所学,在乡镇宣传绿色发展理念,为美丽乡村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回忆起工作的点点滴滴,他无比自豪和幸福。


平衡取舍,躬身笃行,坚守信念,这群有人文情怀的新时代青年,秉持“共好”的境界,正坚定走在建设美丽中国的大道上,每一步都诠释着湖大人的力量与担当。

图片

来源丨研工部 经贸院

文字丨谭小清 文艺 张惠玲

摄影丨蒋乾坤
编辑丨罗立丹
责编丨周丹 余楚倩



[通讯员:孙羽佳]
[指导教师:董兴阳]
[责任编辑:刘宇宏]
团队长期致力于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领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