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园号   |  
又美又自信!爱上兰大的理由+1
兰州大学 兰州大学2024-04-24
字号:AAA
曲调高昂的“花儿”民歌动人心弦,而“苍尖音并用”的独特唱法更是勾人兴趣。

哎,左边的黄河嘛(噢哟)

右面的石崖么(噢呀)

雪白的鸽子(么)

噌愣愣愣愣愣,仓啷啷啷啷啷

……

“花儿”被列入第一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民俗学家柯杨

让“花儿”重现光彩且走向世界


在兰大 学习花儿

以文化自信推动文化传承 

实现美育教育的目标


微信图片_20240420225844.jpg

暑期夏令营燕仲飞为外校同学讲授西北民歌和“花儿”

曲调高昂的“花儿”民歌动人心弦,而“苍尖音并用”的独特唱法更是勾人兴趣。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美育赏析》选修课上,兰州大学艺术学院燕仲飞副教授向同学们传授着“花儿”的演唱技法。

2023年12月,教育部出台《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该《通知》提出:要统筹区域内艺术教育资源,为在校生提供实践教学支撑;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把美育融入校园生活全方位,并持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和传承基地建设。

秉持着“以美育人,向美而生”的教学理念,兰州大学积极推进美育实践,于2018年成立了公共美育教育中心,统筹管理公共美育教学工作。在面向全校开设的一批种类繁多的通识教育课程中,一系列极具地域特色的优秀传统艺术作为美育载体被引入了教学实践,如传统纹样、敦煌文化艺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等。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之一的民歌“花儿”,因其在西北地区“土生土长”的特点,成为了兰州大学美育课程体系建设中的一抹亮色。


盛开在西北的“花儿”

“花儿”音乐流传于中国西北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地区,是汉、回、藏、东乡、保安、撒拉、土、裕固等民族共创共享的一种特色民歌,作为一项独特的艺术形式,“花儿”音乐是传承黄河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让“花儿”重现光彩且走向世界的,是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民俗学家柯杨。柯杨先生自1958年留校任教以来,一直致力于对“花儿”的研究。1963年,他深入民间采风,来到莲花山,被当地热情盛大的“花儿会”所打动,写下《在莲花山花儿会上》。在此后的几十年里,他一直专注于“花儿”研究,完成关于“花儿”的论著《花儿选集》《西北花儿精选》《“花儿”研究在国外》,发表学术论文140多篇,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微信图片_20240420225356.jpg

课程《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美育赏析》结课时

燕仲飞与学生合影留念

在柯杨先生对西北“花儿”的抢救、保护与研究的推动下,如今“花儿学”已走向了世界。2006年5月20日,“花儿”被列入第一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甘肃花儿”成功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西部独特的资源禀赋、“花儿”艺术的研究基础、传承非遗的责任担当使得兰州大学与古老的“花儿”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2016年,凭借着在“花儿”的教学、研究和对外交流方面的坚实基础和地域优势,兰州大学成立了西北“花儿”传承与实践基地。2018年12月,教育部认定兰州大学西北“花儿”传承基地为第一批全国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此外,兰州大学还成立了“花儿”实践采风艺术团、“西北花儿与花儿剧艺术实践工作坊”,并建设“花儿”艺术曲库。


播撒“花儿”的种子


近年来,兰州大学西北“花儿”传承与实践基地开展了“花儿的文学性与音乐性”等相关主题的学术与实践研究,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网络共享课《花儿》、公共选修课《花儿艺术》《中国民族音乐》《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美育赏析》等课程,让西北“花儿”走出山间田野、走向学生课堂,使得音乐教育回归于本土民族音乐的土壤。

依托基地,兰州大学邀请了众多西北“花儿”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著名歌唱家,如宁夏“花儿”的撒丽娜老师、甘肃“花儿”何清祥老师、青海“花儿”马俊老师等做客课堂,为同学们进行现场教学,并在教学结束后与学生们一起进行音乐会的编排与展演。

去年四月,宁夏花儿非物质文化遗传传承人撒丽娜老师受邀来到兰州大学进行“花儿”的指导和展演。“花儿”实践音乐会上,由撒丽娜老师和“花儿”音乐会社团的学生带来经典的花儿歌曲———《雪白的鸽子》《眼泪花儿把心淹了》《花开少年来》《尕妹妹弹的是口琴子》等,运用民族、美声、原生态等不同的唱法,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听觉盛宴。

微信图片_20240420225402.jpg

兰州大学西北花儿传承与实践基地教学实践音乐会

参与了音乐会合唱曲目《眼泪花儿把心淹了》的2020级音乐专业学生马涵昱回忆起和撒老师排练的那段日子,感慨道:“这是一段十分难忘的经历,我们一说起要去排练就会很开心。排练的氛围很活跃,撒老师也很活泼,会手把手带着我们去唱,该用什么情绪去演唱,动员我们切身去感受‘花儿’。”

“‘花儿’音乐流传在中国西北的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地区,如果想要‘花儿’演唱不失本味,就要沿用当地的特色方言,”马涵昱介绍道,“撒老师教我们唱的时候讲了一些咬字,‘花儿’歌曲有很多咬字是跟我们平时的普通话还是不一样的,比如《尕妹妹弹的是口琴子》这首歌,我们当时唱的时候还不理解什么叫‘尕妹妹’,‘尕’是什么意思呢?撒丽娜老师便向我们解释说,‘尕’是‘小’的意思。我觉得这个过程还蛮有意思的。”

问及为什么会选择传唱“花儿”这一种民歌形式时,马涵昱表示自己在了解“花儿”之初,和绝大多数人一样,对它带有着刻板印象———觉得花儿是高腔山歌,不好唱,也不太符合当今大众的审美。这种想法的转变,缘于偶然加入了学校的花儿音乐会社团,在真正了解花儿之后,她便喜欢上了这样的艺术形式。“当我亲身体验花儿歌唱的时候,我能够切身体会到花儿歌曲包含的情感。它是随性自由的,这一点对我来说很有魅力。”

为了让更多学生了解“花儿”、对“花儿”产生兴趣,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之外,兰州大学西北“花儿”实践与传承基地还组建了暑期社会实践团,面向全校学生招募队员,赴临夏、青海、宁夏、新疆等地进行花儿传承与保护相关调研,通过田野调查、记录口述资料、开展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群体参与“花儿”艺术传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花儿”的理解,扩大了“花儿”艺术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和覆盖面。


守正创新,才能走得更远


自2015年起,兰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周亮便携手其他几位老师一起,共同录制了网络共享课程《花儿》,整理完成花儿音视频资料45部,在爱课程网、智慧树、网易公开课等平台对外开放,成为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代表性MOOC课程,并成功入选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这种数字化的开放教学方式,既留存了这一“口口相传”的民间艺术的原貌,同时也扩大了非遗艺术的传播范围。燕仲飞对于这一教学形式有着自己的见解:“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教学手段也随之更新。《花儿》公开课以新媒体的方式进行传播,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世界非遗花儿,感受花儿音乐的魅力,让大家感受到花儿是怎样的一种音乐。且通过老师们的具体讲述,学生们也可以对‘花儿’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以高校的人力、物力、智力为支点,是高校在区域性非遗艺术传承方面所具备的明显优势。“一方面是高校的学生有着更高的音乐素养因此对音乐的理解能力要更强一些;另一方面是传播的群体能够更加广泛,而不仅仅局限于西北地区,比如国外的留学生也会来听我们讲西北民歌‘花儿’,他们学成之后就可以将花儿带回到他们自己的国家,以这种方式将‘花儿’传播到国外后就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我们西北‘花儿’的艺术魅力。”燕仲飞补充道。


微信图片_20240420225408.png

兰州大学公开课《花儿》

若想让“花儿”的歌声传播至更广阔的世界,除传播载体的创新之外,内容自身也要做到守正创新。“对民间音乐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守正’,即‘味’不要变,那么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进行一些创新。”在燕仲飞的教学理念中,“守正创新”是很重要的一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听到的一些花儿作品,如‘仓啷啷令’这些花儿在后来传播的过程中都经过了实践编配与创新。”

针对如何在“花儿”创新的过程中尽量保持其原真性这一问题,燕仲飞表示:“在教学过程中,中国民族音乐教学团队的老师们会为学生们提供视频资料或是让学生们能够进行田野调查,以此让学生们看到音乐原始的样貌。在这个基础上,老师们再给学生们讲授通过创新如加入音乐伴奏、加入适应舞台化的表演之后形成的音乐是怎么样的,如此这般就能够尽量保持音乐本来的风貌。”

“兼容并蓄,不断创新,既要保持相对稳定的遗传基因,也要允许为满足社会要求而出现的演变,”这是来自于周亮在网络共享课程《花儿》的最后一节课上对于“花儿”传承的总结,“只有这样,‘花儿’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绵延不息。


以美育构筑文化自信


通过让当代大学生更多了解接触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美育思想,建立民族音乐文化的自信,保持民族音乐的个性和多元化是高校美育教育需要承担的重要责任。

据燕仲飞介绍,兰州大学艺术学院融汇西北特色传承中华文化,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为本科生开设了《中国民族音乐》,研究生开设了双一流课程提升计划《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赏析》《西北民族音乐研究与采风实践》两门课程,以课堂传授、田野调查、现场观摩等带领学生感受传统非遗音乐的魅力。

在燕仲飞所开设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美育赏析》的课堂上,除“花儿”外,还涉及了多种类型的民歌,如爬山调、信天游以及各地的传统音乐,如兰州鼓子、河西宝卷、通渭小曲等。“饭养身,歌养心”,在燕仲飞看来,非遗音乐中的美感能够从思想上引领学生建立起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和音乐价值观;更为重要的是,传统音乐文化包括非遗音乐作为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时刻提醒着每一位中华儿女自己来自于何方、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的身份象征是什么。

微信图片_20240420225413.jpg

燕仲飞老师上课

文化的力量源于艺术的表达,在构筑文化自信的过程中,学生们通过艺术的表达也能够提升对自身的信心。“像有些同学开始时上台会很紧张,通过学习这些课程后能够勇敢地站上舞台表演,这就是很大的一种进步,对学生的个人成长而言也是很有帮助的。”燕仲飞谈起此前带过的学生时说道。

“从上次登台演出开始,我每每想起花儿,内心都震颤不止。原来,在西北这片看似寂寥的土地,孕育着如此美丽的‘花儿’。”马涵昱说,她想在未来和所有喜爱“花儿”的同学一起,用心学习、用心传承、用心撰写,去创作更好的作品,让更多人了解“花儿”,了解中华文化的韵味所在。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很多行为习惯的养成跟音乐有着直接的关系,包括沟通能力、表达能力、表现力等都是能够由音乐改变的。”燕仲飞希望,这些非遗美育文化课程能够培养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审美情趣,让他们能从内心深处真正地热爱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并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弘扬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从而实现美育教育的目标之一———以文化自信推动文化传承。

微信图片_20240420225418.jpg

相关报道


内容来源|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

《兰州大学报》第1093期

文字丨马澜芯 胡瑞祥 白杨

编辑|郭咏琪

主编|李晖


[通讯员:王伟光]
[指导教师:朱佳君]
[责任编辑:刘宇宏]
曲调高昂的“花儿”民歌动人心弦,而“苍尖音并用”的独特唱法更是勾人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