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各式搭子图鉴 谭敏捷提供
前几天,有个学生找到我说:寝室同学关系似乎没有之前那么亲密了,入学之初大家每天一起去吃饭、一起去自习、一起逛街,现在大家都有自己的新伙伴了,室友间有着微妙的关系,大家并没有闹任何矛盾但总感觉关系有点疏远了,这种寝室关系正常吗?
先不急着回答这个问题,先解锁一个新网络热词:搭子!
前段时间,“搭子成为一种新型社交关系”登上微博热搜,在闺蜜、死党一票难求的时候,“搭子”应运而生,仿佛万物皆可“搭”。
厕所搭子说:不和厕友一起,这趟厕所毫无意义!
饭搭子说:口味相同,饭量相近,饭点准时集合!
拍照搭子说:你可以永远相信俺的构图!
健身搭子格言:一起燃烧卡路里!
一、“搭子”一族崛起,何为搭子
“搭子文化”是因为共同兴趣爱好或需求短暂组合在一起的社交关系,他浅于朋友重于同事,主打处置细分领域的精准陪伴。它主要具有几个特点:
1、主打“门槛低”。我们在人生各阶段都可能有搭子,但搭子与朋友有区别,朋友可能是爱好、性格、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紧密吻合”,而搭子可能仅仅局限于某一个方面的短暂性合作,如相同的饮食口味即可马上形成“饭搭子”,相同的跑步时间即可形成“跑步搭子”,因此朋友的门槛条件相对较高,而搭子的门槛较低。
2、主打“边界感”。搭子有一种不言自明的边界感,是“不越界的陪伴”。信息过载时代,大家不愿意承担深层关系带来的情感纠葛与内耗,浅社交需求反而让压力较大的大学生们更加舒适,搭子相处注重把握边界,不窥探隐私,不让情绪过载。
3、主动“成本低”。维护朋友间感情需要耗费较多时间精力,而搭子不需要精神上的共鸣,也不需要费心维系关系,有共同需求时互搭作伴,不搭时该干啥各自干啥,省去了过度维系情感而消耗的时间和精力,是一种无需过多维系的“快餐式”社交,因此搭子也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
二、室友是搭子还是朋友?这是个问题
回到最初这个同学的困惑,大一入学时,大家初入新环境对一切都很陌生,而寝室是大学生社交最基本单位,室友自然互相抱团取暖,但全寝室的室友在性格、兴趣爱好、运动习惯等方面很难做到完全一致,随着时间推移,大家认识的同学越来越多,自然在不同的垂直细分领域找到了更对胃口的“运动搭子”“拍照搭子”“自习搭子”,甚至最后发展为知心朋友,这是无可厚非的。
不同个体存在差异性,尤其是人数较多的寝室“个体差异性”更大,全寝完全同频共振、步调一致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既成为吃饭搭子、又成为自习搭子和拍照搭子,如此百搭实则是过于理想化了,即便放置整个校园寻找,能在大学四年生涯找到一个和自己“百搭”的朋友,都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幸事,更可况只局限于寝室的几个人呢?
当然这不代表室友不能发展为“搭子”或者“知心朋友”,搭子可以理解为我们考察一个人是否值得成为挚友的“试用期”,如果经过磨合志趣相投,则发展为挚友;不相投则“搭子”关系土崩瓦解,从此相忘于江湖。
所以,室友可能成为搭子,也可能从“搭子”进一步发展为“朋友”,都不可过分强求。但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住在同一屋檐下,皆为缘分,尽管不一定都成为挚友,但室友情也需用心呵护,终将成为毕业后值得回味的难忘记忆。
三、“搭子”盛行,益处亦危险
互联网时代“搭子”盛行,同学们可精准定位自身需求,在互联网匹配自己的“搭子”,从“打卡美食”的饭搭子,到“小红书上求共同旅游”的旅游搭子,主打的就是“浅层陪伴”。
各类“搭子”在短暂的相处过程中,既不需要着力于伪装,也不需要为关系的维护付出过多时间和经济上的成本,在特定环境下,为彼此提供情绪价值,而又不用承载心理负荷,可谓“良药”!
但是也有大学生惊呼:我找的是搭子啊喂,你竟当我是韭菜还想拐卖!搭子亦“毒药”!所以还要提防借搭子之名行割韭菜之事,互联网上“球搭子”变身诈骗犯、“旅游搭子”变身拐卖罪犯,屡见不鲜!
如今,社交“搭子”逐渐成为新型社交方式,但还需要注意在找搭子的过程中需要合理甄别真假搭子,多一份警惕,少一分风险,非诚勿扰,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