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孝嵘是我国现代著名心理学家。作为国内心理学研究的先行者之一,他积极引进西方理论,并结合本土实际进行研究,提出以心理技术作为推进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手段之一,足见一个心理学家之家国情怀。
1897年10月25日,萧孝嵘出生于湖南省衡阳县。一岁丧母,他的童年在浙江的祖母家中度过。十岁随父返湘,先后就读于湖南省衡阳县广化学校、凤池学校及长沙雅礼大学,后来到上海。1919年,萧孝嵘毕业于圣约翰大学。而后再次返湘,在中学教书,后至衡阳船山大学任教。
1926年,萧孝嵘留学美国,入哥伦比亚大学研习心理学,1927年6月获硕士学位。旋赴德国柏林大学研究格式塔心理学。一年后,再次抵美,入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继续深造,主攻教育心理学和儿童发展心理学,并参与创立了伯克利大学心理系儿童研究中心。1930年6月,萧孝嵘获哲学博士学位。此后赴英、法、德等国心理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的心理学调查研究工作。在美国留学期间,萧孝嵘曾任研究助理和儿童福利研究所研究员,在美国心理学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并荣获美国“科学荣誉学会” “心理学荣誉学会”金钥匙。
学术档案
萧孝嵘(1897—1963),心理学家。湖南衡阳人。1919年圣约翰大学毕业。留学美、德,1930年获美国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国立中央大学教授、心理系主任、心理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心理学教授、教育系主任。1951年起任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研究范围甚广,主要致力于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同时进行西方心理学的介绍。主要著作有《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变态心理学》《普通应用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军事心理》等。
个人发展离不开心理学,
齐家、治国更是如此
上世纪30年代,萧孝嵘学成归国,决心以推进中国心理学研究为己任。他曾将中国与欧美社会对待心理学科之态度进行对照,直言后者更为积极。据他所见,心理学知识已广泛渗透在西方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并提出:心理学研究与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均有密切联系,如空气、阳光般不可或缺。个人发展离不开心理学,齐家、治国更是如此。
萧孝嵘历任国立中央大学教授、心理系主任、心理研究所所长等职,并曾参与或主持创建中国测验学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国心理学会、中国人事心理研究社等多个心理学学术研究机构。
坐落于南京市天竺路2号的一幢小洋楼,便是这一时期萧孝嵘一家的住所。1949年初,萧孝嵘离开南京转赴上海,便将寓所交予学生、地下党张世彬。很快,这里便成了地下党活动的秘密据点。1954年,萧孝嵘托友人将该房产给予南京师范学院。
1949年,萧孝嵘任上海复旦大学教授、教育系主任。1951年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兼任上海市心理学会第一届副理事长。1963年6月6日,萧孝嵘因病逝世,终年66岁。他一生著述甚多,曾发表论文40余篇,专著十余种。
格式塔心理学之最早系统介绍者
留德期间,萧孝嵘曾对格式塔心理学进行了系统研究。1928年即发表论文《格式塔心理学的鸟瞰》。1933年他的《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一书出版,在该书《缘起》中,他写道:“著者在美国的时候,因为心理学界对格式塔心理学有种种的误解,偶做简单的介绍,后来研究此派之学说与预备博士考试者皆视为重要的参考,且哈佛大学心理系主任波林教授及其他心理学者亦对于拙著予以满意的批评。本书专论格式塔心理学之原理,这些原理散见于各种著作中,而在德国亦尚未有系统的介绍。从这方面看来,本书实为最初之尝试”。当时学界对于格式塔心理学普遍不甚关注,萧孝嵘实属领先介绍者之一。对于我国心理学界而言,他首先把格式塔心理学介绍至国内,“格式塔”一词便由他首译定名,沿用至今。
萧孝嵘毕生从事心理学的研究及教学工作,进行了心理学多分支学科的研究。1931年回国伊始,萧孝嵘即积极介绍西方心理学,成为我国最早对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的学人之一,对我国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建设与发展作出的贡献尤为突出。在不足十年的时间里,他把西方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军事心理学、人事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等一些当时国际上较新的研究成果介绍到国内,并积极推进心理科学在教育、工业等方面的实际应用,大大地丰富了我国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作为我国早期心理学专业教材的优秀代表,他于1940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已被列为《二十世纪中国教育名著丛编》书目之一,由福建教育出版社重印再版。该教材对教育测验和智力测验方法和技术进行了全面介绍,系统地分析了影响学习进程的相关因素,并归纳总结了提高学习效率的具体方法,对多个学科的教学心理规律均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增加了教育心理学实验内容,是我国首部切实介入教育实践内容的专著,对于提高教育效率、解决教育问题意义非凡。
在编纂的《心理学在生活各方面应用》一书中,萧孝嵘系统地论述了心理学在家庭、军事、法学、实业、医学、学校六个方面的应用。就家庭应用而言,他指出“至于家庭中所包含的心理问题真是不一而足,如家庭环境之布置,夫妻间之关系,兄弟姐妹间之关系,父母子女间之关系,未满学龄的儿童的顺应问题,青春期前的儿童的顺应问题,青春时期的儿童的顺应问题,都是为父母所应注意的”。彼时,萧孝嵘关于家庭心理学的论述已具备现代家庭教育心理学结构之雏型。
1935年,萧孝嵘与丁瓒等在南京发起成立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开展精神健康和儿童心理指导工作。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的建立,极大地推进了中国心理卫生事业的发展。
1937年1月,中国心理学会成立大会在南京国立编译馆礼堂举行,票选陆志韦、萧孝嵘、周先庚等七人为理事。当日召开的第一次理事会议上,刘廷芳、汪敬熙、萧孝嵘被推举为常务理事。原定于当年8月在北平举行的中国心理学会第一届年会,因“七七事变”未能如期而至。其会刊《中国心理学报》在出版了四期之后,也不得不停刊。
在国立中央大学任职期间,萧孝嵘先后开授心理学课程十余门,并担任研究生导师,培养了大批心理学科学工作者,这些人日后成长为我国心理学界之骨干力量,对我国心理科学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探索
他把西学引入国内,却从未放弃心理学学科本土化的努力。早在上世纪40年代,他就在著作《教育心理学》中指出, “注意特殊背景——我国人的心理背景与他国人的心理背景自有一些差别,故在有些事件中,不能根据国外之研究结果推知本国的情形。本书顾及此种特殊背景起见,尽量采用我国的研究资料。在某些问题上如无我本国的研究资料,或有之而在某些方面尚有问题,则采用国外的资料”。萧孝嵘很早便认识到我国心理学研究和欧美心理学研究背景上的差异,并开始了学科研究中国化的探索。
萧孝嵘主张实验法研究心理学,对中国心理测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1931年,他便同艾伟、陆志韦、陈鹤琴等心理学家一道,倡议并筹建了中国测验学会。一年后,中国测验学会会刊《测验》创刊,萧孝嵘在创刊号上发表题为《一种智力测验法之商榷》的文章。
同年,美国心理学家R.斯吐思曼编制了测定幼儿智力的成套测验,并以其所在学校的名称命名为“墨跋智力量表”。1934年,萧孝嵘开始着手修订该量表。他组织、指导心理系部分学生以南京市1500多名儿童为样例进行实验,并修订标准以适应中国人的发展状况,最终得《萧孝嵘修订墨跋量表》,并在修订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实施心理测验的基本技能。
谁的童年不曾留下涂鸦的痕迹?人类总是先学会绘画然后才会书写。绘画被视为一个人内在经验独特的表达,在人类的成长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885年,英国学者库克首先描述了儿童画人的年龄特点。此后,多位学者开始探讨通过儿童绘画,也就是要求受试者画一个人,来了解其智能发展情况。1926年,美国心理学家古迪纳夫首次提出画人测验可作为一种智力测验,并将这一方法标准化。古氏“画人测验”成为适用于4~12岁儿童的智力测量工具。萧孝嵘对画人测验进行了系统研究和修订,提出适合中国孩子的发育指标以进行投射测验,为诊断和治疗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在这期间,他还修订了普雷塞“XO测验”、勒氏“品质评定”和马世通“人格评定”等量表。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立中央大学西迁重庆沙坪坝,心理系迁至重庆柏溪,萧孝嵘便在此处落脚,埋头于心理学实际应用的研究。他实施了“速度与准确性训练的关系”实验,订正“拣选学徒的方法”,编制了“军队智慧测验”。
他借鉴美军挑选军官的分类测验方法,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编制了适合中国军队的军官智慧团体测验。四种类型的测验可以在短时间内量化分值,按分值高低得出优秀、普通、较差的不同等级,被称为“萧氏军官智慧团体测验”。
萧孝嵘是一位纯粹的学者,他从未放弃对于科学研究的热爱。新中国成立后,他鼓励并指导学生,在华东师范大学早期引进的巴甫洛夫实验室,进行“小学儿童两种信号系统转换学说”的实验。除了要熟练掌握实验室中的仪器设备外,萧孝嵘要求学生要熟悉小学生、和儿童建立感情。于是,年轻的研究人员硬着头皮,每天放学时间去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校门口“接近”小朋友。建立感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几个月后,大学生终于结交了一批小学生好朋友。遗憾的是,囿于当时种种特殊情况,这项科研活动不得不作罢,但是通过实验法研究儿童心理学的理念,便深深地埋在了年轻一代心理学学人的心里。
反对带着固步自封的态度去做学问
质疑权威,需要的是求实的科学精神和无畏的学术自信。1935年,萧孝嵘在美国《实验心理学杂志》发表《不相属的印象的相属性》一文, “挑战”教育心理学之父桑代克的学习定律。
学习定律主要由“练习律”“效果律”和“相属原则”构成,是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内容,其不但在西方广为传布,我国心理学教科书也将其广泛引用。1933年,萧孝嵘在国立中央大学开设“学习心理学”课程,通过一系列实验对桑代克的学习定律进行剖析。他指出:教与学的根本问题,一是“教什么,学什么”,一是“如何教和如何学”,其中心是学习的规律的问题,一般人认为,学习定律早经桑代克确定了,这种说法有害学术的进展。萧孝嵘对桑代克的学习定律始终持怀疑态度,反对带着固步自封的态度去做学问。
他认为“练习律”的作用是有限的,不能完全反映事实的真相。而“效果律”也同样存在问题。对此,他提出几点质疑:第一,是否只有满意的情景才能增加反应的势力?第二,满意与苦恼对于记忆的影响是否时常相反?第三,满意或苦恼的情景所影响的联络是否必须有特殊的性质?第四,满意的情景是否时常增加联络的势力,或苦恼的情景是否时常减少联络的势力?萧孝嵘认为,这些问题的答案都不是完全肯定的,常常会有否定的一面。事实上,关于“效果律”,后来桑代克本人也多次要求变更表达方式,内容也产生了变化。
至于“相属原则”,萧孝嵘还做了一些专门的实验验证。他认为,原则自身有矛盾之处,而且应用起来必将流于狭隘。因为有许多不相属的东西,都有和他相接近的东西发生联络的可能。并指出,如果承认桑代克主张的所谓事物的天然属性是学习的前提,那么有许多学习都不能成为学习。因此,相属原则也是片面的。
萧孝嵘做学问从不轻易下结论, “一定要把问题的各个方面都搞得清清楚楚,才可以给出结论”,这也是他对学生的要求。
治学严谨,连一个句号也不容马虎
新中国成立后,萧孝嵘辗转扎根华东师范大学。一时间群贤毕至,张耀翔、萧孝嵘、谢循初、左任侠、胡寄南组成了中国心理学界华东师范大学“五虎将”。自此,萧孝嵘致力于介绍苏联心理学理论和巴甫洛夫高级神经学说。他早年学习过俄语,可以直接阅读大量的俄文原著资料。于是,他便成了福州路上外文书店的常客。华东师范大学的学生去外文书店找一本俄文心理学原版书而不得,去问店员,不料对方只回了句“这本书啊,连你们萧先生都弄不到,你怎么能找到呢”。
在《儿童心理学》教学工作中,萧孝嵘吸取了许多当时苏联的最新研究成果,力图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巴甫洛夫学说解释儿童心理的发展,并撰文介绍高级神经活动和儿童心理学的关系。
上世纪50年代,普通心理学和萧孝嵘的儿童心理学便成了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本科生的必修课。至今,萧孝嵘的学生还记得70年前先生上课时的情形, “萧先生上课逻辑严谨,思维缜密,当时课堂上没有教材,也没有讲义,我们把他讲课的言语记录下来,无需修改,便可成文,还是一篇条理清晰、逻辑性强的好文章”。大师授课字斟句酌,甚至连标点也不容马虎。有一次,课上他对学生讲“你们要注意了,这里是一个句号”。其治学之严谨,可见一斑。
学生的记忆里,1954年上海的夏天特别的热。在那教室里连风扇都没有的日子,即便考前辅导这样的非常规课程,年近六旬的老先生也必亲自上阵。老师的衬衫被汗水打湿了,这再平凡不过的一幕化成了感动,竟被清晰地印在了学生的心底里,这一印便是70个年头。
1956年9月,华东师大教育系开办新中国第一个心理学研究生班,来自全国各地的20名学员和4名进修生进入该研究生班学习,主要课程为“巴甫洛夫学说” “高等心理学” “西方心理学流派”,“五虎将”自然也成了新中国第一批心理学研究生导师。
上世纪50年代末,萧孝嵘便把精力放在了指导青年教师,培养儿童心理学教学和研究工作的接班人上面。青年教师大概每两个星期登门求教,提出阶段学习遇到的问题,萧孝嵘都一一解答,不改言简意赅、清晰严密的风格。
而后,华东师范大学开设心理学专业。学校请萧孝嵘指导青年教师重点加强医学心理学的研究,为开设医学心理学专业打下基础。自此,他的工作重心便由儿童心理学转向了医学心理学。
上世纪60年代初,国家文科教材办公室主持心理学专业主要课程的教材编写工作,编写完成了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三门课程的教材。由于其中的儿童心理学教材主要反映苏联心理学的研究成果,1962年上半年,文科教材办公室提出请萧孝嵘另外编写一本吸取欧美心理学家研究成果的儿童心理学教材。接到任务,萧孝嵘非常开心,当即请助手联系其多年的同事、学生,并很快提交了编写组成员名单,编写准备工作就绪。不幸的是,萧孝嵘很快即被查出患有胃癌,各项工作中断,教材编写工作也不得不作罢。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为中国早期心理学专业教材建设作出的卓越贡献。
作者|刘 迪
责任编辑|杨逸淇
来源|《文汇报》
推文编辑|张鹏骞
华东师范大学
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