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  |  心灵驿站  |  心理知识
心理荟萃 | 你也在被“贩卖焦虑”吗?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 赵雨菲 2021-07-06
字号:AAA
究竟为什么我们会被“强加”焦虑的方式所绑架呢?



       
图片        

     

近年来,在微信、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上,以同辈比较向受众施压的“毒鸡汤”比比皆是(李炅,2020)。媒体通过向大众宣传极端案例,制造压力环境,“贩卖焦虑”,从而达到博人眼球、收割流量的目的。这种被贩卖的焦虑,甚至专门针对社会中不同阶段和年龄的人,制定属于这个群体的专属焦虑。例如,如果你是一个爱美注重身材的女生,媒体会向你贩卖“A4腰”、“漫画腰”等身材焦虑;如果你是一个正在准备考研的大三学生,媒体便向你推荐某某考研专家发表的言论:“你都大三了,你怎么睡得着觉”等学业焦虑;如果你是一个刚刚步入社会工作的人,媒体则会向你传播“车厘子自由”、“年薪五十万”、“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等工作财富焦虑;如果你是一个家长,媒体又会向你推送“别让你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教育焦虑……


图片



       
图片        

     

这些制造焦虑甚至恐慌的爆款话题或文章,因其强大的传播力,将焦虑的氛围笼罩在整个社会,人们对其深恶痛疾,却又不断被其影响,焦虑情绪便逐步攀升。究竟为什么我们会被此种“强加”焦虑的方式所绑架呢?


01


从精神分析角度出发分析焦虑原因      


精神分析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焦虑常用来指知觉危险时期所引起的主观状态(赵丽琴,石勤,2003)。从其人格结构观点出发,弗洛伊德也认为焦虑是一种人格不适应状态引起的痛苦体验(张书义,1998),是个体把冲突看作一种危险或是不愉快的信号所做出的反应。新精神分析学派吸收了弗洛伊德关于焦虑的观念,同时也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正,特别强调社会因素等在焦虑形成中的作用,其中霍妮认为焦虑的来源以社会文化为基础,是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造成的。

现代社会的中青年人,正在被巨大的压力包裹着:高强度的竞争比较、生活繁重的压力、社会关系疏离、自我期许与现实成就之间的落差,我们好像在深海中挣扎着上浮,巨大的漩涡和无边的风浪吞噬着精力也消耗着热情。媒体抓住了我们焦虑的源头,将少数个体有所成就的信息强行“贩卖”给大众,努力夸大社会环境中人与人的差异,唤醒大众的人格不适应状态,进一步引起大众的痛苦体验,最终形成焦虑。我们被与他人或者群体差异和落差的信息包围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全数变为竞争和比较,正因此,焦虑的气温正在我们周围肆意蔓延上升。

图片      


02


基于认知失调理论看社会比较与焦虑的关系      


除了抓住焦虑的形成过程,此类媒体也利用了人们与其他类似个体的“比较”心理来引发焦虑。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人是社会动物,人们具有想要清楚地评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的动机,但常常缺乏客观评估的手段,于是通过与相似个体的比较来评估和定义自我(Festinger,1954; Wood, J. V., 1989)。

社会比较包括如何比较自己和他人的个性品质、观点和行为(例如,绩效、个性特征)(孙炯雯,郑全全,2004)。根据比较方向的不同,社会比较可以分为上行社会比较和下行社会比较:上行社会比较是指与比自己优秀及能力更强的人进行比较,而下行社会比较是指 与不如自己优秀的人进行比较(Mussweiler, T. , K Rüter, & Epstude, K.,2006)。此外,也有研究对焦虑与上行社会比较进行了分析,发现社交网络中上行社会比较和焦虑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杨邦林,叶一舵,邱文福,2017)。

认知失调理论可进一步解释这种差异唤起焦虑情感的过程。认知失调是一种重要的态度改变现象。认知失调理论认为,情感唤起的原因是由人的“预期”与“经历”一致的程度决定的。当二者高度不一致时,情感就随之产生(Festinger, L.,1957)。如果个体总是与和自己差别很大的人相比较,尤其是与比自己强很多的人相比较,那么,由此产生的不平衡就会增多,相应地,也就更容易陷入到对自己能力的焦虑之中。如果个体与和自己比较接近的人或群体相比较,发现自己与他人相差很多,也会导致个体陷入失调的状态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引起的焦虑可能会比上一种情况下的焦虑更加严重(付翠,2001)。

“贩卖焦虑”的信息和文章,使大众被动地与其差别很大的同龄人进行上行社会比较,将环境赋予的标准提高,人们不得不在差距下直面自己的弱点,仿佛面对白炽灯下贫瘠的自己,从而陷入对自我预期的怀疑,挫败感飙升,甚至引起恐慌的情绪。

图片      


03


拒绝被“贩卖焦虑”绑架      


随着网络传播速度的急剧加快,如果大众长期被动接触不良的焦虑信息,预期与现实之间的冲突很难得到解决,从而形成一种焦虑的社会氛围,甚至可能引起社会恐慌。从此观点来看,个体的焦虑感很可能会成为一种负担,“贩卖焦虑”催人上进的积极意义远不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急需从“贩卖焦虑”中脱身出来:

1.认识到群体相似性:陈爽(2015)的研究表明,个体的行为表现或能力表现与周围大多数人一致时,可以缓解认知失调。面对铺天盖地的比较信息,更需要我们认识到大部分引起焦虑的案例都是极端的少数个案。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多与身边的人交流来增强自己的群体性和一致性,减少过高目标给自己带来的焦虑或其他负面影响。

2.观看“治愈性”综艺缓解焦虑:媒介欲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必须针对受众认知特征和认知需求,在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上做出相应的调整。有研究表明,“治愈系”综艺从国人的集体潜意识角度出发,唤醒受众旧有认知图式中对于中国和睦、温情的家庭意识以及对友情、对梦想的追求(李炅,2020)。“治愈系”综艺通过对国人集体潜意识的唤醒来达成媒介与受众的共通空间。因此,在高压和焦虑的环境下我们也可以通过此类综艺来满足自己、缓解压力、走出焦虑。


图片

图片      



       
图片        

     

焦虑就像种在心底角落里的野草,外界的世界越是狂风暴雨,它在心里就越是拼命生长。在“贩卖焦虑”的外界环境下,我们需要清晰的了解焦虑来源,时刻将自己放到身边群体中,伴以放松等手段,才能不被“贩卖焦虑”所裹挟,拥抱最真实澄澈的自己。


           
           
           
           

陈爽.认知失调的产生与缓解. (Doctoral dissertation, 华东师范大学).

付翠.(2001).焦虑产生的社会心理分析.宁夏社会科学(02),95-99.

李炅.(2020).从“贩卖焦虑”到“缓解焦虑”.新闻研究导刊(01),78+80.

孙炯雯,郑全全.(2004).在社会比较和时间比较中的自我认识.心理科学进展(02),240-245.

杨邦林,叶一舵 & 邱文福.(2017).社交网络中上行社会比较对大学生焦虑的影响:链式中介效应分析.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4),1-6.

张书义.(1998).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述评.天中学刊(04), 82-86.

赵丽琴,石勤.(2003).精神分析的焦虑理论述评.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2),75-78.

Leon Festinger. (1954). A Theory of Social Comparison Processes.Human Relations(2), 117-140.

Mussweiler, T., Rüter, K., & Epstude, K. (2006).The why, who, and how of social comparison: A social-cognition perspective.In S. Guimond (Ed.),Social comparison and social psychology: Understanding cognition, intergroup relations, and culture(p.33-54).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ood Joanne V. (1989). Theory and research concerning social comparisons of personal attributes. Psychological Bulletin(2),231-248.


图片    
END

     


排版  |  王璟
责编  |  李梓萌

审稿  |  李延言

[责任编辑:杨虹]
究竟为什么我们会被“强加”焦虑的方式所绑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