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的一个新流派,被看作是继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之后的西方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以其独特的探究对象和方法,影响了西方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它强调人的潜能发展和自我实现,追求对健康健全人格的塑造。
二战后人们追求更高的精神需要满足;
日益严重的社会矛盾和异化现象;
价值观危机进一步凸显。
人性论的性善论;人道主义;
现象学哲学;存在主义哲学。
心理学内部矛盾运动的产物,
行为主义忽视人的能动性;
精神分析则关注人性的黑暗面。
马斯洛(1908-1970)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
基本主张:心理学的首要研究对象为个体内在的意识体验;研究方法上以问题为中心。
01 需要层次论
人类行为的心理驱力不是弗洛伊德指出的性本能,而是人的需要。
有五种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组成一个具相对优势的层次。
人同时存在多种需要,但在不同的时候,各种需要对人的行为的支配力是不同的,在所有需要中,对人的行为具有最大支配力的需要就是“优势需要”。换言之,个体在人生发展的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优势需要,它们的相对强度不同。只有个体较好地满足其所在阶段的优势需要,才能顺利过渡到下一阶段的需要满足。
02 自我实现论
自我实现是使人的潜能现实化的过程,是一种成为具有完美人性的人的趋向。
“一位作曲家必须作曲,一位画家必须绘画,一位诗人必须写诗,否则他始终都无法安静。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忠实于他自己的本性。这一需要我们就可以称为自我实现的需要。”
03 高峰体验论
高峰体验既是自我实现者重要的人格特征,又是达到自我实现的一条重要途径。
主观感受上:巨大的快乐
认知上:存在性认知
时间上:短暂存在
这种体验“可能是瞬间产生的、压倒一切的敬畏情绪,也可能是转瞬即逝的极度强烈的幸福 感,或甚至是欣喜若狂、如醉如痴、欢乐至极的感觉”。
罗杰斯(1902~1987)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
01 人性观
首先,积极是人的本性。 其次,强调人性是发展变化的。最后,人的认识活动的基础是意识经验。这是罗杰斯整个理论的出发点。
02 自我理论
自我是经验的产物,经过引导能认识自我实现的正确方向。自我概念是指个人对自己和环境及其关系的知觉与评价。自我概念有两种类型:真实自我(是较符合现实的自我形象,是主体自我)和理想自我(是一个人期望实现的自我想象,是客体自我)。自我理论是罗杰斯人格理论和心理治疗理论的基础和核心。
03 心理治疗观
也称“来访者中心疗法”。治疗目标:人格成长与人格改变。治疗条件:真诚、同感 、无条件积极关注等。
04 教育观
将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运用到教育中,提出“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变化和成长的人。特别提出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确立以自由为基础的学习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