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  |  心理育人  |  心理育人案例
数字赋能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与实践
原创 河北金融学院 张艳琼 孙宁2024-06-28
文章探索了数字赋能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阐述了数字赋能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为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指导。

 一、引言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数字化已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并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模式。随着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普及,数字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数字赋能,即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提升传统业务或服务的效率和效果,已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其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个体的成长和发展,也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这一现状表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亟需引入新的理念和手段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数字赋能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可能,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可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个性化、精准化和高效化,极大地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和服务质量。

 2. 研究目的与方法

旨在探讨数字赋能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及其实际效果,通过对现有数字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分析,总结其优势与不足,并提出进一步优化的建议。具体内容目标包括:

1. 分析数字赋能的概念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现状;

2. 探讨数字赋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3. 总结数字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应用案例及其成效;

4. 提出数字赋能下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化策略与实践建议。

为了实现上述研究目标,本将采用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等多种研究方法。首先,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系统梳理数字赋能及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成果,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其次,选取若干典型的数字化心理健康教育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应用效果和实践经验。最后,通过设计问卷,调查大学生对数字化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和需求,了解其对现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评价和建议。

的创新点在于,将数字赋能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提出数字化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和新方法。通过系统分析数字赋能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前景和实际效果,探索如何利用数字技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和覆盖面,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同时,本还将结合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提出具体的优化策略和实施建议,以期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数字赋能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通过系统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利用数字技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心理健康问题,实现全面发展。希望本研究的成果能为数字化时代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迈上新台阶。

image.png

               图 河北金融学院金融科技学院成立 

二、数字赋能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理论基础

 1. 数字赋能的定义与内涵

数字赋能是指利用数字技术为个体或组织提供知识、信息和资源,以提升其能力、创造力和竞争力的过程。在教育领域,数字赋能着重于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如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学生提供更丰富、更高效、更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和教育服务。通过数字赋能,学生可以更方便地获取知识、拓展视野、培养技能,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2. 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框架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系统的教育和干预措施,促进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预防和减少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健康心理学理论:强调人的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的、多层次的概念,不仅包括消除心理问题和疾病,还包括积极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如自我意识、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等。

 社会认知理论: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管理和社会适应能力,通过认知与行为的调整,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理论:包括社会支持模式、认知行为模式、心理教育模式等。这些模式强调了教育者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通过各种教育方法和技术手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应对挑战和困难的能力。

 3. 数字赋能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

数字赋能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个性化教育:数字技术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服务,从而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信息共享与互动:数字平台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互动,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获取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获得更全面的学习支持。

 数据分析与干预: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分析,及时发现和干预心理健康问题,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线咨询与辅导:数字化平台可以提供在线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平台与专业心理咨询师进行沟通和交流,获得及时的心理支持和指导。

数字赋能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为教育者和学生提供了更多元、更灵活、更高效的教育方式和服务手段,有助于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三、数字技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技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数字技术不仅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平台,还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推动了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以下将从在线心理咨询平台、心理健康App的开发与使用以及数字化心理健康课程与资源的开发三个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1. 在线心理咨询平台的建设与应用

在线心理咨询平台是数字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应用之一。这些平台通过互联网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便捷、隐私保护和即时的心理咨询服务。在线心理咨询的形式多样,包括文字聊天、语音通话和视频通话等,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首先,在线心理咨询平台的建设需要高质量的技术支持和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团队。技术支持方面,平台应具备稳定的通信系统、安全的隐私保护措施和友好的用户界面;专业团队方面,心理咨询师应具备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技能,能够通过在线形式有效地进行心理干预。

其次,在线心理咨询平台的优势明显。它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心理支持;隐私保护方面,在线咨询减少了面对面咨询的尴尬,有助于学生更愿意表达真实的心理状态;此外,在线平台还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个性化的咨询服务。

然而,在线心理咨询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在线沟通可能会因为技术问题导致信息传递不畅,影响咨询效果;缺乏面对面的交流可能会限制咨询师对学生情绪和行为的全面观察与判断。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不断完善技术手段和咨询方法,提升在线心理咨询的效果。

2. 心理健康App的开发与使用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心理健康App成为大学生获取心理健康资源的重要途径。这些App通过多种功能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监测、干预和自我管理的服务。

首先,心理健康App的功能设计多样,涵盖心理健康评估、情绪管理、压力缓解和心理知识普及等方面。通过心理健康评估,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并根据评估结果获得个性化的建议和干预措施;情绪管理和压力缓解功能包括冥想、放松训练和情绪记录等,帮助学生调节情绪,缓解压力;心理知识普及功能则通过推送文章、视频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水平。

其次,心理健康App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显著。研究表明,使用心理健康App可以显著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例如,一些App通过游戏化的方式进行心理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还有一些App通过社交功能,建立起学生之间的互助网络,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支持感。

然而,心理健康App的使用也面临一些挑战。例如,部分学生可能会因为缺乏自律性而无法坚持使用App;一些App的隐私保护措施不完善,可能会导致用户信息泄露。因此,在开发和推广心理健康App时,应注重提升用户体验,完善隐私保护措施,并加强使用效果的评估与反馈机制。

3. 数字化心理健康课程与资源的开发

数字化心理健康课程与资源的开发是数字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另一重要应用。通过数字化手段,可以将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传递给广大学生,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素养。

首先,数字化心理健康课程的设计应注重内容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课程内容应基于心理学理论和实践经验,涵盖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常见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应对技巧、心理健康的维护与促进方法等。此外,课程形式应多样化,既可以是在线讲座、视频课程,也可以是互动性强的在线工作坊和讨论班,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学习效果。

其次,数字资源库的建立与利用是数字化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源库应包括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材料,如文章、视频、音频、测试工具和案例分析等,供学生随时查阅和学习。资源库的建设需要整合多方资源,确保内容的权威性和实用性,并通过定期更新保持资源的时效性。

此外,数字化心理健康课程与资源的推广与应用需要有系统的规划与实施策略。高校应加强与心理健康专家和技术团队的合作,共同开发高质量的数字化课程与资源;同时,应通过多种渠道宣传推广,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并提供技术支持和使用指导,确保学生能够顺利获取和利用这些资源。


四、数字赋能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

1. 混合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混合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一种将线上与线下教育资源相结合的新型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在数字化时代得到了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展现出独特的优势

首先,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教育模式能够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优势,提供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在线课程、虚拟课堂、电子书籍等多种形式获取心理健康知识。这种形式不仅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还能够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定制化的学习内容。线上教育的灵活性使得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提高了学习的便利性和效果。

其次,线下教育仍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面的互动和交流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通过线下的心理辅导、心理健康讲座、团体辅导等形式,学生可以获得更为直观和深刻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同时,线下教育还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交流平台,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增强心理素质。

混合式教育模式的实施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建立完善的线上学习平台,提供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高校可以开发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或App,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获取学习资料。其次,制定科学合理的线上与线下课程安排,确保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线上课程可以作为线下课程的补充,提供更为全面的知识体系。最后,注重学生的反馈和需求,不断改进和完善教育内容和形式,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2. 个性化与精准化的心理健康服务

在数字赋能的背景下,个性化与精准化的心理健康服务成为可能。数据驱动的个性化心理健康干预能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提供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服务。

首先,个性化心理健康服务需要建立在对学生心理状态的全面了解之上。通过数字技术,学校可以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心理数据,包括心理测评结果、在线咨询记录、学习行为数据等。这些数据可以帮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发现潜在的问题,从而提供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其次,精准化心理健康服务的实现依赖于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和算法。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技术,学校可以对学生的心理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例如,情绪波动、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等因素可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基于这些分析结果,学校可以制定个性化的心理健康干预方案,包括心理辅导、心理训练、心理健康课程等,帮助学生有效应对心理问题。

此外,个性化与精准化的心理健康服务还需要依靠多样化的干预手段。除了传统的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外,数字技术还提供了更多的干预手段。例如,心理健康App可以通过情绪监测、心理训练、心理健康教育等功能,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服务。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模拟各种情景,帮助学生进行情绪管理和应对策略训练。社交媒体平台可以通过在线社区、心理健康宣传、互动交流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韧性。

3. 社交媒体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

社交媒体在现代大学生生活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利用社交媒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数字赋能背景下的重要创新。

首先,社交媒体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信息传播、互动交流和社会支持。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学校可以发布各种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心理健康活动、推送心理健康资源,帮助学生获取最新的心理健康信息。社交媒体的互动性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学生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之间的交流,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认同感。此外,社交媒体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互相支持的平台,帮助他们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获得他人的理解和帮助。

其次,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制定科学的策略。首先,要选择合适的社交媒体平台。目前,微信、微博、抖音、B站等社交媒体平台在大学生中具有较高的使用率,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平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次,要制定科学的内容发布策略。内容发布要有计划、有节奏,可以通过图文、视频、直播等多种形式,吸引学生的关注和参与。内容要注重实用性和趣味性,既要传递科学的心理健康知识,又要符合大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最后,社交媒体平台的心理健康教育还需要注重互动和反馈。学校可以通过在线问答、互动游戏、心理健康打卡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互动性。学生的反馈和需求是改进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依据,学校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形式。

数字赋能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协作。通过混合式教育模式、个性化与精准化服务、社交媒体的应用和全方位支持体系的构建,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科学、全面、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心理挑战,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五、结论与展望

 1. 研究总结

通过对数字赋能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发现数字化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巨大的潜力和优势。数字赋能不仅提升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和便捷性,还提供了更加个性化和精准化的服务。通过在线心理咨询平台、心理健康App以及数字化课程和资源库,大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获得心理健康支持,突破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此外,混合式教育模式和社交媒体的结合,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方法,有助于更好地满足大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2. 未来研究方向

尽管本在数字赋能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有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

首先,数字赋能的长效机制研究。当前的研究多集中在短期效果的评估,缺乏对长期效果和持续性的探讨。未来可以通过纵向研究,评估数字赋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长期影响,探索其长效机制。

其次,数字化心理健康教育的伦理问题研究。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了隐私和数据安全的问题,未来研究需要更加关注如何在保护用户隐私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第三,跨文化比较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和接受数字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态度可能存在差异。未来研究可以通过跨文化比较,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数字赋能心理健康教育的适用性和效果,为全球范围内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此外,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研究。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未来研究可以探讨如何将这些先进技术更好地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实现更加智能化和个性化的教育模式。

河北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研究课题(题目:网络上能随便“撒野”吗?——大学生数字公民素养的培育;课题号:WLSZ2023030)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杨虹]
文章探索了数字赋能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阐述了数字赋能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为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