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  |  心理育人  |  心理育人案例
构建“五位一体、四维联动、五育协同”的新时代心理育人工作模式
原创 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 李明蔚2024-06-17
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以数字化思维重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流程,建构“五位一体、四维联动、五育协同”的新时代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构建“五位一体、四维联动、五育协同”的新时代心理育人工作模式——助推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心理健康工作

 

一、基本情况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重大任务,并强调要“重视心理健康与精神卫生”。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及中央教育领导小组印发的《关于在高等学校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的行动方案》等相关文件精神,已经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特别是在当前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中国目前有数百万高职大学生,如何指导他们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是高等职业院校思政工作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学校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全面提升学生素质为目标,以“大思政”“大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以数字化思维重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流程,建构时代心理健康教育“五位一体”新格局

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不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在工作机制、队伍建设、教学体系、咨询服务、教育活动、危机干预等方面扎实推进,工作特色鲜明、效果显著,处于同类院校较高水平,基本情况如下:

(一)队伍结构合理、素质专业中心现有专职工作人员3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三名专职教师均为心理学背景专业且获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其中一人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长达20年,为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注册系统的注册心理师,并先后在重庆心理咨询所等机构从事过校外心理咨询工作。校内兼职教师有20人,其中获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7人,获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9人,高级职称5人。聘请1名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治疗医生作为学校兼职心理咨询人员。

(二)夯实场地经费保障。从2021年开始,中心扩大使用面积,软硬件设施提档升级,引进设备,扩宽平台,目前中心有办公室、接待室、资料室、督导室、宣泄室、沙盘室、放松室、大型团辅室、咨询室等各种功能室11间,总面积达350平米左右,为心理工作开展提供场地保障。同时,学校每年按一定比例划拨专项经费用于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大学生心理调研及心理危机干预等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保证专款专用。

(三)机制完善、制度健全。为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学生心理健康的预防、疏导和干预机制,学校于2012年以来出台并陆续修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办法》、《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实施方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兼职心理咨询师管理办法》、《学生心理普测管理办法》等制度。完善工作制度保障,建立了议事制度,信息交流制度,心理危机发现、监控及干预制度,咨询师值班与工作考核制度;形成了由班级心理委员、二级学院心理健康辅导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成四级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二级学院心理辅导站.jpg

(四)工作开展全面、形式多样。一是抓课程建设,建立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列为大一新生公共必修课,纳入人才培养教学计划,由通识教育与国际学院心理教研室自编教材,统一安排,并录制“智慧树”线上精品课程,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同步学习与答题;二是抓队伍建设,形成“人防”的发现及危机干预机制。为提升心理危机干预及心理咨询服务能力,中心十分重视心理健康工作队伍建设,重点挖掘“人防”的危机干预措施;三是抓心理普测,建立“技防”为另一主渠道的发现预警机制。我校心理普测工作不仅针对大一新生,同时在大二、大三学生中开展,有效预防和监控心理问题学生和有强烈意愿改变个人现状的学生;四是抓活动特色,不断提升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中心不仅要在发现干预心理问题学生上狠下功夫,更应该在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上狠下功夫。因此,针对全校学生我们注重以活动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和启发学生。

二、重要举措

(一)全覆盖式网络育人模式,构建新时代心理健康教育“五位一体”新格局

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构建“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保障网络、采用“自我帮助-朋辈互动-家校联动-医校联合-校际合作”的工作模式,构建能量双向流动、信息多元传递、整体良性循环的心理育人新生态模式。坚持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结合、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完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形成互联互通的心理育人工作模式。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直面学生心理行为问题,从学生日常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解决学生实际困难,挖掘心理潜能,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结合,强化教师主导作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依托全校性心理健康活动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既面向学生全体又关照个体发展,通过个人心理关注记录提供不同心理服务。通过心理健康活动月、心理活动周等品牌活动,丰富育人活动,拓展育人途径。

(二)数字赋能、五育融合,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式方法,助力走好“心”征程

一是在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通过数字赋能,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全面发展体系的融合,把心理健康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学校坚持对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切理解,通过对高职学生心理特点、规律、特征的实证调查、探索,紧密对接数字化转型改革,通过数字赋能将网络育人与心理育人工作有机结合,利用大数据采集、处理、分析、研判,建立学校心理大数据监测体系,提升“校-院-班级-宿舍”四级心理危机预警防控体系效能,打造以数据探路、动态追踪、精准研判、危机预警为一体的学生态势感知系统,有效优化危机预防干预机制。态势感知系统通过融汇学生学习、运动、消费、生活等各类大数据,及时实施分类梳理和逻辑识别,建模描绘青年学生群体的心理特征。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互联网+心理健康”理念,重点在咨询服务、危机干预,群体心理监测等方面,发挥平台的便捷有效性。通过对大学生心理信息动态数据、日常排查信息结果和每月心理关注记录数据的整合及管理,设立心理健康电子个人档案,同时关注个性化心理成长,根据大学生的个人需求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心理成长计划,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手段,创新心理育人方式,针对性地提供心理咨询与指导服务。

二是五育并举促大学生心理健康。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智、体、美、劳相融合,德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导向,智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条件,体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体质基础,美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涵,劳动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其一,德育心育融合,正确价值引导,提升学生内动力。学校围绕“育心培德”的心理健康教育总体思路,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德育思政工作全过程,纳入“三全育人”大格局,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突出价值引领,用“育心”促“育德”;其二,智育心育融合,健全心智人格,提升学生认知力。学校注重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教师在讲授专业课程的同时,也会融入学习成才、人际交往、情绪调节、恋爱交友等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点,健全学生心智人格;其三,体育心育融合,激发青春活力,提升学生抗挫折力。发挥体育调节情绪、疏解压力作用,2019年伊始,学校全力推进全体学生“有氧健康跑”体育活动,通过平台管理、监测和考核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情况,将结果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学分管理,切实增强全体学生的锻炼意识和身体素质,力争让全体学生达到国家体质健康标准,这也是我校有效开展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健康生活习惯、提升整体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内容;其四,美育心育融合,创意艺术表达,提升学生悦纳力。学校一是开设“表达性艺术治疗团体辅导”系列课程;二是加强传承基地建设,积极开展美育研究。依托“川江号子”“綦江版画”“铜梁龙”等川渝特色非遗项目,在美育工作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三是持续加强学生“百工博雅”合唱艺术团、墨韵书法协会、民乐协会等文化艺术社团建设,丰富美育实践活动;其五,劳育心育融合,创新实践体验,提升学生意志力。学校构建了具有特色的“1+8+N”的劳动教育课程及实践体系,健全劳动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劳动教育管理评价标准、分别对应第一、二、三产业打造校内外劳动实践基地。

图片1.png

三是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心理育人工作,以传统文化温润心田,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引导有社会影响力的传统文化学者走进大学校园,传播研究成果,助力心理育人工作;与博物馆、展览馆等拥有丰富传统文化资源的场馆建立合作关系,发挥传统教育中环境、仪式对个体精神秩序的建构作用,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益补充。

(三)数字强兵,特色活动引领,营造浓厚氛围

一是依托我校作为重庆市“示范青爱小屋”建设单位的优势,全面提升学生自我保健意识。我校“青爱小屋”各类活动的开展旨在引导学生“关爱自我,关爱他人”,帮助学生建立并提升防艾、性健康、心理健康和慈善教育的能力,特别是我校学生慈善意识和责任意识教育获得了重庆市青爱办的首肯。学校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和志愿者团队的作用,大力弘扬青爱教育的志愿者精神,重点围绕慈善和责任意识教育开展工作,我校学生的慈善意识有明显提升。校青年志愿者总队和12个二级学院青年志愿者分队每学期到对口联系的社区、市民小学进行防艾知识宣传、家电维修、义务支教等,深受社区居民和市民学校领导好评。同时,由我校心理咨询中心指导的心灵驿站协会与大溪沟重庆慧灵智力障碍人士援助中心建立起一对一的帮扶工作。每年心灵驿站协会的学生们自制各类手工品,开展“让爱传递,让心相连”的义卖活动,筹集善款、招募志愿者前往援助中心做义工,活动得到了重庆市电视台的报道。活动组织者、心灵驿站协会会长潘教仁同学作为重庆市第26位、重庆市在校大学生第一人无偿捐献全身器官,得到了重庆卫视《新闻解码》专栏专访,《重庆新闻联播》也进行了跟踪报道。

二是依托“525”心理健康月活动、“121”防艾教育月活动以及重庆市大学生成长论坛活动等三大主题活动,建立学生自我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学生心理工作部三级网络,以学院为重点、班级为基础,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挥自我教育与朋辈教育的作用,不断增强学生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心灵驿站协会学生与校医务所联合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校心理工作部学生与学校宿管中心联合开展“寝室文化节之三级心理之家”活动,学生主动自拍微视频等作品,我校每年均在重庆市大学生成长论坛活动中获得优异成绩。

三是依托团辅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学校十分重视团队辅导这一途径开展心理活动,每月定期组织一次主题团辅活动,由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组织实施,招募学生和组织有相关心理障碍的学生共同参与,其团辅主题内容会根据平时咨询中学生反映出急需解决的问题或困惑确定。如在新生开学时开展“团体心理辅导之找寻我的大学目标”、“发现我的优势”,在考试前的“压力应对”、“考试焦虑应对”、“专升本考试的心态与动机”,针对毕业学生的“沟通零距离”、“挫折应对”、“我的阳光心态、我的择业心理”,以及在校学生非常关注的“恋爱心理及技巧”、“家庭关系处理”、“舍友交流123”等。

三、典型经验

学校不断提升心理工作的科学性和创新性,科学引领,精准应对,搭建以数字化平台为核心的学生心理健康综合素质大数据平台,进一步完善德智体美劳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评价体系的有机融合,将培育完全人格、优化个性、全面发展的心理品质为工作重点,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主阵地建设,完善课程研发和更新,开发“智慧树”心理线上精品课程,并配备相应的先进设施设备、测评软件、专业仪器,形成开展心理健康活动的系列场馆,进一步强化团体辅寻、箱庭疗法等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和功能。成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整合师资队伍,加强理论研究、推动成果转化应用,进一步提升心理创康教育与咨询科学化水平。

(一)“强化体制+健全机制”,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设计“链”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21年8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维护心理健康。2023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文件精神,坚持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台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结合、普追性和特形性相结合原则,完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形成互联互通的心理育人工作模式,对其他高校开展此项工作有一定参考意义,为新时代中国特色高职教育向着更高质量、更高效率、更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经验与示范。

(二)“数据融合+浸润感知”,助力心理健康教育的介体“链”

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德智体美劳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评价体系的有机融合,将培育完全人格、优化个性、全面发展的心理品质为工作重点,以数字化思维重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流程,形成全面系统的工作闭环,提升学工团队心理辅导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校园安全稳定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屏障。

(三)“丰富心育活动+创新育人服务”,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链”

在育人成效方面,作为“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大思政”三全育人改革,近年来,学校的育人成果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与赞赏,社会媒体平台如《焦点访谈》、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对我校的技能竞赛、人才培养方式等进行专题报道。学校融合五育,强化心理育人实效,心理育人水平和质量也极大提升,育人成效体现为一是提升内生动力保持多年心理异常率持续走低心理危机事件逐年递减学校近年来无一起因心理问题引发的重大事故,学生心理普测健康水平整体提升二是学生潜能被更多激发发现并帮助心理问题学生的特长并助力其发挥出来我校王某大一时为抑郁症患者,但在学校的培育及关怀下,品学兼优,在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与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分别获得市赛、国赛金奖。学校坚持以赛促教促学,学生技能竞赛硕果累累,近五年获国家级技能竞赛奖项345项,2016年-2020年获奖总数位列全国第二,2020年和2022年均位列全国第一。学校先后培养了“十一届全国大学生十大年度人物”杨某,勇夺2022世界技能大赛光电技术项目金牌的李某、高素质卓越技术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王某等。

(四)“打造品牌特色+输送优质资源”,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环体“链”

学校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在全市乃至全国有一定辐射及影响力,既保证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稳定,又产出了一系列优质资源和成果,为兄弟院校的交流学习提供参考。学校近年来与全国近四十余所职业院校密切往来,与多所心理专业背景高校紧密合作,不定期推出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社会输送优质心理资源,同时精心打造心理服务团队和团辅团队,后期可面向社会推出心理团辅服务,发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价值。

(五)“彰显功能价值+提升情感温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链”

心理服务从咨询中心走向学生社区,学校一站式心理信息测评系统既可用于新生普测也可用于学生自测,所有结果即时上传,实现学生心理状态动态追踪,学生心理情况全面掌握,辅之以心理自助服务终端和身心反馈系统,全方面覆盖学生心理需求,精准高效预防危机。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完善,提升了心理板块在全校工作中的比重,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更大的发挥出来,将心理工作的侧重点从解决学生异常心理问题到整体提升心理健康素质转换。同时,整合校内外资源,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国培中心、校史展览观和各二级学院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等,通过与重庆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争取多渠道心理育人基地,让心理健康教育从教材中跳出来,交织于爱国情怀中,融入到品质塑造中,显露在劳动实践中,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有方法有温度,确保学生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积极健康心态。

四、工作成效

随着育人模式的持续推进,学校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在推广好的经验做法中促进活动深入开展,形成相互贯通、梯次推进的工作模式。学校重视心理活动的开展和参与,中心每年主办心理活动至少20余项,覆盖学生2万余人,常规性开展心理微课大赛、大学生心理成长论坛系列活动等,指导参与二级学院心理活动如心理运动会、游园会,以美育创造为主的微笑创意活动,以德育为主的理论学习和培训等等。中心不定期联系校内外专家面向全体师生举办校内讲座和培训,每年不低于2-3场。同时,向市级推送优秀参赛作品数几十余项,2023年指导学生在重庆市大学生心理成长论坛比赛中获奖9项;在“重庆市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建设发展论坛论文评选活动中分别荣获一、二、三等奖;在2023年重庆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微课评选中荣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等;在重庆市“心起点‘新征程’共成长”高校心育共建共享优质资源征集活动中荣获三等奖2项等;李明蔚荣获2022年度重庆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年度人物。

我校通过智慧校园系统建立学生心理工作台账,每月两次更新状态,实时把握学生情况,近几年未出现恶性心理危机状况。每年进行团辅10余场次,参与学生300余人,借助智能团辅室,承办各二级部门、学生活动、学习培训50余次,新建成的智能放松室至23年9月开放以来,到目前为止有超500人次参与体验。在学生心理工作方面,借助心理测试系统的便利性,每年开展新生普查,每年约有6000-8000余人次参与测试,针对因心理问题需重点关注人员,实行定期访谈的方式,保证了关注名单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同时也减轻了辅导员的工作压力,这一系列工作的持续开展,确保了风险人群的整体可控。近百名心理高危学生通过医校联合方式得到及时干预,有效处置突发心理危机事件百余起,积累了丰富的心理危机干预经验,同时2023年引进AI心理筛查智能设备,可提供更为精准的学生心理状态分析,为心理工作提供时效性与科学性指导。

 

 

重庆市2023年“心起点•新征程•共成长”高校心育共建共享

优质资源征集活动获奖名单

类别

 

成果署名

获奖等级

心理微课类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李  岚

三等奖

典型案例类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李明蔚、江兵、冯思雨、马琳、于凡琪

三等奖

 

 

2023年重庆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微课评选活动结果通报

序号

参赛教师

作者单位

主题

微课题目

获奖等次

1

李岚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尊重生命

心理危机的干预实践

一等奖

2

翟玉珠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人际交往

大学新生如何适应人际交往

二等奖

3

于凡琪、张明悦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身心调试

今日份解“压”教程——压力的识别与疏导

二等奖

 

 

重庆市第十四届大学生心理成长论坛获奖成果名单

类别

序号

 

成果署名

讲课主题

指导老师

获奖等级

心理微课

1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晏星悦、周俊妍、刘熠

走进邓稼先,传承“两弹一星”精神

佘妮娟、孙云龙

一等奖

2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吴世钐、陈子洋、熊明、李青鑫、李光灿、魏靖茹

品读红色家书

赓续红色力量

于凡琪、李明蔚

三等奖

心理之家

1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大学生素质教育管理自律中心心理部

心若向阳、次第花开

李明蔚、马琳

二等奖

2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电子与物联网学院心理部:张永萍、马珲、钟易柯

以“心”铸班 共赴征程

王薇、江兵

三等奖

3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王梦婷、王春燕、

陈红冰、喻玲

骋怀游目

李洁

二等奖

4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曾真、冯缘、

吴心芮、冯秋月

心灵港湾

纪思颖

二等奖

5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唐莉、杨安琪、朱焱焱、

杨霞、张琪、郑玉梅

宿舍公约

陈宗霞

二等奖

心理健康服务

1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谭婧、李松、张秀红、

许云貂

培育朋辈力量、助力心理健康——焦点解决团体辅导技术提升心理委员积极心理品质

朱文昊、欧其语

三等奖

2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李玉萍、谭智、周琪、

涂馨匀、安尧婷

“一点”“多线”“全面”的学困生心理服务方案

李明蔚、于凡琪

三等奖

 

五、未来展望

1.成功申创重庆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重点打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统筹制度、资源、课程、活动等各方面,融会贯通,相互促进,共同构建心理育人共同体,提升全员育人合力。坚持教育和研究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推动成果转化应用,立足典型案例,提高总结凝练、分析研究的能力,努力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特色和研究专长打造成市级乃至全国高职院校的精品项目、品牌工程,积极树立特色品牌,切实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迈上新台阶,力争获得一批高层次项目,取得一批高水平成果。

2.用3-5年时间努力打造一支专业化、专家化的心理健康工作队伍,坚持以专业为基础,夯实专兼职教师专业知识、技能,科学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服务。

3.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新方法,朝着“教育模式特色化、教育途径多样化、教育人员专业化、教育流程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将我校建设成体制健全、机制有效、功能齐全、队伍专业、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教育与研究示范中心,在市级高职院校具有引领与辐射作用、在国内高职院校中具有示范效应。

图片均由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提供

[责任编辑:杨虹]
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以数字化思维重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流程,建构“五位一体、四维联动、五育协同”的新时代心理健康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