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  |  心理育人  |  心理育人案例
他助、自助、互助——做两位抑郁症患者“心理长城”的“哨位兵”
原创 中国药科大学 李信2024-03-06
字号:AAA
基于朋辈互助原理下的心理育人模式探索,变他助为自助,形成互助的局面。

一、案例背景与概述

学生X,女,大学之初进行过心理测评,结果为一级严重心理问题。辅导员老师与其谈心谈话的时候询问“上大学之前有没有发生过重大事件”,该生自述高中时因为学业压力,有割腕自伤行为,母亲发现后带往脑科医院就诊,诊断结果为抑郁症。该生自述后续经过心理咨询、药物治疗,现已好转,并注意调节自身状态,如果有异常心理状态,会立即寻求帮助。

学生Y,女,大二秋季学期该生返校参加补考,在学生宿舍服用半瓶安眠药,被室友发现后,送往医院,经过洗胃等抢救,该生恢复健康。经辅导员老师详细了解后得知,该生自述母亲精神失常,父亲常年在外打工,自身被诊断为抑郁症,后续休学一年在家治疗。现在复学留级到新班级,与学生X在一个班级。

学生X在校表现积极,同时时常与学生Y一起自习,打卡探店“美食网红”,参加社团活动。学生Y不再服用抑郁药物,两位同学都没有出现因心理问题而发生的自伤自残行为,学生X成绩略微提高,学生Y逐步获得重修学分,学业情况好转。

二、案例分析

该案例是两位有抑郁症史的学生一起建设健康积极心态。

三、案例关键点

他助培土:学生X在出现自伤自残行为时,得到的是外部力量的帮助,例如前往脑科医院就医,父母爱的关怀,以及服用抑郁药物,从而使自己摆脱抑郁状态,完成中学学业,应对高考压力,并且顺利考上一所排名较好的大学。是外界的力量帮助学生X培土,培育了健康的成长的环境,造就适宜成长的土壤。

自助发芽:当学生X走出学业压力较大的中学阶段后,能够在大学中成为班级主要班干,服务同学,积极报名核酸检测志愿者,而且能够保证自身学业良好,同时感受自己的心态变化,调节自己情绪,能够自主的生活,完全没有一点抑郁症的样子,是健康积极、阳光开朗的形象。

互助成荫:学生X在进入大学后,认识了学生Y,了解到学生Y目前的状态,并能够主动帮助她,作为一种陪伴,从心理互助小组理论出发,是一种极佳的治疗方法,既帮助了其他人,又在其中锻炼了自身心态,更加坦然接受,更加积极面对生活。从个人单一生活模式转变成双人系统成长模式,是一种较新的心理育人模式。

四、处理措施

(一)查阅文献,验证心理互助合理性

鉴于学生X和学生Y都有过抑郁症经历,担心两人接触会造成不良后果,又考虑两人存在相互帮助的积极成果,辅导员老师立即针对心理治疗理论研究的领域现状,通过查阅文献,了解前人已经进行了哪些探索,得到哪些实证案例,有哪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或者预防。

不知道如何应对两位特殊类型学生的相处模式,苦于不知道如何下手,处理学生交往关系的方式有很多,无法具体实施。通过查阅文献,了解到心理互助小组的作用。朋辈之间心理互助可以解决我国高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人员不足、心理委员欠缺相关专业训练等现实情况,心理互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成员之间联结感,营造轻松平等开放的氛围,发挥解决困难、缓解压力、改善情绪、促进成长的作用。

(二)家校沟通,真诚赢得家长共识面

鉴于学生的情况,首先与学生家长联系沟通学生的基本情况,询问是否了解学生抑郁的前因后果,以及沟通学校方面能为学生提供的帮助,倾听学生家长的反馈,在变化中提供最佳方案。同时也介绍心理互助的作用,介绍两位学生相处模式,相处情况,可让学生真实向家长反馈相处感受,在此情况下赢得家长的理解,鼓励相互帮助。

(三)持续跟进,保卫心理育人新航线

谈心谈话是辅导员老师日常工作之一,投入一定的时间与学生谈心谈话,首先用心倾听他们的心声,听他们聊聊最近的学习生活、谈谈自身感受,给他们时间空间让他们表达自己的心声,缓解心中的压力,在交流的过程中首先安静倾听,有效且积极地回应,多一些共情,营造没有防备的氛围。其次热心帮助,针对与学生聊天过程中,学生反映的问题或者提出的困惑,可先记录下来,然后调研分析,从系统上解决中存在的不足或者优化相关环节。

鉴于两位学生的情况,不定期与该生谈心谈话,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并建议两位同学不定期前往学校心理发展中心或者相关医疗结构进行心理测评,评估自身心理状态,保障在心理互助小组的氛围中两人能够健康成长,而不是形成更坏的情况。

(四)多方合力,营造社会支持局域网

结合文献研读、理论研究和现实呈现,辅导员老师同意认可两位同学结伴学习,共同成长。在个人层面,辅导员老师鼓励两位学生前往学校心理发展中心定期进行心理咨询,获取学校提供的心理咨询服务。在学校层面,辅导员老师积极鼓励两位同学参与学校志愿活动,例如5·25心理健康活动周”,在学校整体积极向上的氛围中陶冶两位学生的身心。在社会层面,相关医院和机构可提供专业治疗方案,以及可以提供心理咨询。

五、案例反思与启示

(一)全员筛查,落实心理测评工作

我校根据实际情况,新生入学后会进行心理测评,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密切的人,辅导员老师组织全体学生集体进行心理测评,并在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的指导下科学规范运用测评结果,分析测评数据,并建立“一生一策”心理健康档案,密切追踪学生心理健康动向,为后续学院、学校相关学生心理健康建设工作提供数据支撑,同时防止信息泄露。

(二)谈心谈话,关注学生心理状态

学院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不同性格男女特征,组织辅导员老师、任课老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学生谈心谈话、将谈话类型分为初识谈话、日常谈话、重点谈话、主题谈话。本科一年级学生做好新生适应性谈话和校规校纪教授谈话,本科二年级学生做好日常谈话,本科三年级学生做好专业知识指导谈话、本科四年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谈话,研究生群体做好科研鼓励谈话。同时,依据日常管理将谈话方式分为进入宿舍谈、进入教室谈、进入食堂谈,谈话主题以学业科研、人际交往、家庭关系、恋爱交友等容易引起困惑的内容为主,引导学生及时调整负面认知,稳定情绪,同时鼓励学生表达和倾诉。

(三)多方联动,形成协同育人合力

努力打造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家庭、学校和社会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主线,在育人过程中充分发挥学校主导、家长主体和社会支持的协同育人职能,形成优势互补、协同育人的新机制和新格局。打造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不仅使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进一步强化,家庭教育主体责任更加到位,社会育人资源利用更加有效,而且有利于促进家校社各展优势、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切实增强育人合力,共同担负起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责任。


[责任编辑:杨虹]
基于朋辈互助原理下的心理育人模式探索,变他助为自助,形成互助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