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  |  心理育人  |  心理育人案例
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现状及提升路径
原创 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 柳佳慧2023-12-21
探讨当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现状及提升路径,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摘要分析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现状,从完善心理健康素养协同运行机制、发挥心理健康教学主体作用、创设心理健康服务情境、建立家校心理健康协同机制、引导朋辈发展自助能力等途径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提升路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力度,提升心理健康素养。高职院校作为育人的主阵地,在育人过程中也要注意育心,培育积极心理品质并引导学生树立每个人都是自己心理健康的第一负责人观念。当前,不少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仍以传统理论教学为主,大部分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仍停留在书本上,再加上当下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一种焦虑和不确定的情绪,导致他们心理健康问题依然普遍存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关联着其日常生活、人际交往、学习就业等诸多方面,也有相关研究表明较高的心理健康素养可以提高个人及集体的心理健康水平。科学合理地为大学生提供心理疏导,培育积极心理品质,转变学生认知观念,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更好地服务于我国产业结构的变革和完善。

一、心理健康素养释义

目前,学术界对心理健康素养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Jorm1997年首先提出了心理健康素养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有助于识别、管理和预防精神障碍的相关知识和信念[1]Lauber 等人认为心理健康素养是从健康素养衍生而来,它指的是可以获取和理解掌握信息资源并能够保持心理健康的能力[2]。在心理健康素养与心理健康关系上,世界心理健康协会解读心理健康包括了自我认知良好、人格健全、智力正常、情绪稳定、意志良好、人际和谐、社会适应良好、心理与年龄相容,以上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高职心理健康素养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202210月,对邢台市三所高职学校的共计1200多名学生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和《心理健康素养问卷》进行调查。其中男性58.9%,女性41.1%;大学一年级占46.2%,二年级占38.5%,三年级占15.3%。朋辈学生团队(心理委员、朋辈倾听员、心理协会等)占25.2%,非朋辈团队学生占74.8%。结果显示女性的心理健康素养整体情况显著高于男性,尤其表现在心理健康知识及心理健康行为上,这可能是与性别角色意识有关,女性更为细致敏感、依赖心理,在遇到心理问题较男性更容易选择主动求助,而男性面对心理问题往往会选择独自面对很少向专业人士求助。朋辈学生团队心理健康素养在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健康行为和心理健康意识三个维度的得分都要显著高于非朋辈团队学生。这可能是因为朋辈学生队伍平时更多的参与到心理活动中,相比非朋辈队伍学到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在帮助其他同学的过程中助人自助,将学到的心理知识灵活转化应用。在年级上,大二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普遍高于大一和大三的学生。大一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水平较高但知识的达标率较低。这可能是因为大一学生刚刚进入大学生活,对大学生活还处于适应阶段,面对重新组成的人际关系网络还在适应和探索,心理健康知识相对缺乏,遇到心理问题和困惑缺乏解决经验,心理健康问题显著高于其他年级,更容易出现情绪问题、人际关系敏感、饮食和睡眠等。大三学生可能面临着就业的抉择,受到疫情封闭环境的影响学生对未来的职场选择较为迷茫,表现出更多的焦虑、强迫、抑郁等问题。

三、提高心理健康素养的途径

(一)完善心理健康素养协同运行机制

坚持健康教育理念,以身心融合的整体健康观为基础,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总体规划。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个孤立运作的工作体系。要充分利用十大育人体系中的心理育人要素,坚持智育与德育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心理教育功能。一是改革和完善评估体系。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落脚在知识的普及,新时代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都发生显著变化,不仅关注学生心理知识更关注心理品质的提升,建立健全心理教育有效性评价机制刻不容缓。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单一技能的学习与运用,更是一项长期的、润物细无声的渗透过程。将心理健康素养作为关键成果指标,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衡量指标、创建以心理健康素养为导向的工作评价机制,制定评估标准和具体评估方法。二是健全心理健康动态监测机制。运用心理测验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定期监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发现问题并做到及时干预。

(二)发挥心理健康教学主体作用

充分发挥心理健康课程主渠道作用,实现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培育全覆盖。努力完善心理健康课程体系建设,逐步设置一系列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块,为全体学生在学习期间接受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菜单式选修课程资源,深化专题教学。一是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方法,打造学生喜欢的且真实需要的心理健康课程。根据年级及专业特点的不同,进一步引导学生从认知、情感、行为等维度关注自我,运用心理知识及技巧解决问题,从对心理的问题模式转移到积极心理的探索模式,不仅解决内心的心理困惑,也能形成积极心理品质和意志力。通过案例教学、行为训练、团体辅导、心理情景剧等不同形式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探索和学习心理学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并对教学效果进行检测和反馈,提升教学质量。学生在掌握基本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学习如何识别和调节心理问题,促进心理认知技能、心理调节技能的全面发展。二是对心理健康教育成果评价模式进行改革,将心理健康素养的提升作为检验课堂成效的标准之一,设计心理健康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工具。建立综合和全面的考核手段,如综合笔试、团队成果展示、生活实践等。三是让心理健康教育从课上延续到课外。根据心理内容和专业的契合度布置课外作业,引导学生主动运用心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积极心理品质的提升。

(三)创设心理健康服务情境

打造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服务情境,提供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服务资源,以满足学生心理健康需求。积极创设心理健康素养的培育环境,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达到育心的效果。一是以节日为契机打造专属心理健康活动,营造积极健康的心理健康氛围。利用“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10·10”世界精神卫生日、传统文化节日等节日开展符合学生生活和实际需求的主题活动,如心理运动会、心理游园会、心理情景剧大赛、和谐宿舍创意大赛等让学生学会悦纳自我、关爱他人,在参与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提升心理健康素养。二是拓展网络阵地,探索心理健康素养培育云模式。可根据当前大学生喜欢通过网络探索知识进行社交的心理特点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平台,如心理微文章、心理微视频、心理AI自助等,在网络中浸润心理营养。

(四)建立家校心理健康协同机制

家庭系统是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支持,但家庭参与度仍然是当前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家庭教育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发展、人际交往、情绪管理、人格形成,健康成长成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同类型的教养方式如民主权威类、绝对权威类、冷漠忽视类、溺爱娇惯类等等对子女的心理发展有不同的影响。建立家校心理健康协同机制,如致家长的一封信、家长咨询热线、家长大讲堂等,通过家校联系向学生家长传递积极的教养理念,引导学生家长采用情感性的温暖支持的教养方式、避免冷漠专制的教养方式,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家庭环境,这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和身心健康的发展全都有益。

  (五)引导朋辈发展自助能力

朋辈力量是高职院校心理建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包括心理委员、心理协会、心理倾听员、心理志愿者等,这些心理骨干接受过专业的心理培训,更多的参与学校的心理健康活动,能够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帮助身边的普通同学,助人自助,实现双方心理获益。在引导朋辈成长的过程中要关注专业知识的培训和实践指导,定期由指导老师带领开展知识学习和指导,如开展朋辈心理培训班、朋辈心理读书会、朋辈倾听督导等。同时要达到朋辈心理力量全覆盖,确保每个班级、每个宿舍都有一位掌握心理知识的同学,对他人的心理问题抱持接纳态度、去污名化,可以在其他同学需要心理援助的时候主动帮助其进行心理调节,能够识别他人的高危心理问题尤其是自杀风险,并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四、结语

现在的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更加关注心理健康素养的培养,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成长特点及真实的心理需要,多角度多方面构建心理健康素养提升网络,培育积极的心理品质,从而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Jorm, A.F. (2012).Mental health literacy: empowering the community to take action for better mental health. American Psychologist, 67 (3), 231-243.

[2] Lauber, C., Nordt, C., Falcato, L., & Rossler , W.(2003)Do people recognise mental illness.Eur Arch Psychiatry Clin Neurosci, 253 (5), 248-251.

8437643.png

(图注:图片说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图片制作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柳佳慧)


[责任编辑:刘鹏,杨虹]
探讨当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现状及提升路径,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