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时期心理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校园文化活动又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它是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铸造完善人格、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第二课堂。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因心理疾病而休学、退学的人数大大增加,加之大学生处于青春期,心理变化波动大,易产生焦虑、迷茫等不良负性情绪,这就需要积极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校园健康氛围,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根据大学生心理特征,基于心理学理论调适学生心理,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营造和谐、积极、融洽的思政育人环境,探索和走出一条与时俱进、契合当代大学生心理需求、专业特点以及年龄特征的校园文化活动路径,为高校心理育人工作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新时期;心理育人;积极心理学;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开展路径
前言
“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的第二教育课堂,它承载着高校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育人职责。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波动起伏较大,如果不给予针对性、及时性的调适和干预,势必会引起心理疾病,产生心理障碍。由于高校大学生群体缺乏社会经验和阅历,他们心理比较脆弱,一旦遇到生活、学习方面的困难,就很容易产生不良情绪,而校园文化活动具有“立德树人”之价值功能,它包含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校园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营造、完善学生人格、培养学生能力以及塑造学生品质等层面有着重要意义[1]。因此,立足于新时期,置身于心理育人视域下探索校园文化活动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一、新时期高校开展心理育人的理论基础
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专业教育、思政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丰富多样、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是教育主客体双方心理活动及其相互作用的过程,校园文化活动实践效能高低,往往取决于教育过程教师组织实施的教学手段和学生所处的外部环境。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来看,有效的、有益的、优质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产生明显的正向效应和效力,有助于学生思想政治意识内化,提升校园文化活动实践认可接受度,进而提升高校心理育人亲和力[2]。因此,教师要结合新时代大学生思想动态呈现出的新特点,探索校园文化活动基本规律,从受教育主体自我认知层面和心理接受机制出发,置身于积极心理学视阈,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于青年思政教育工作精神,基于心理学理论提升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教育有效性。
二、新时期心理育人视域下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必要性
(一)新时期高校教育呈现出新特点,受教育者需要积极人文关怀
一是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形式日渐多元。在传统教学实践过程中,高校思政教育采用单一教学模式,即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授理论知识,学生在台下被动接受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不符合学生受教育需求。由于教育手段相对落后,所以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跟不上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意识变化,导致学生在被动接受思政理论知识时,吸收率低。而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高校教师在校园文化活动实践过程中,可打破地域禁锢局限进行广泛互动,提高学生对于思政知识理论吸收率。
二是校园文化活动主客体关系趋于“扁平化”。过去师生地位不平等,很多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缺乏交流互动,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师生互动性差,教学效能和质量大打折扣。但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教师需将自身个人心得、思维体系、思想价值观等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毫无保留地传递给学生,除了在课堂上进行小思政外,还可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在课后、课外组织学生进行大思政,建立平等关系,让师生进行思维观点碰撞与交互,通过彼此交流沟通,能增强学习效果。
三是校园文化活动知识体系更加垂直,教育教学形式日益开放。心理学语境下,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要随时随地结合学生心理需求和特征,传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让学生充分结合自身喜好和兴趣,选择垂直领域的校园文化活动内容进行学习,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理论的共享和开放、交互传播,使学生在接受相关知识信息的同时,激发内在的发散性思维,调动学生创造性和创新性潜能,启迪学生智慧[3]。
(二)积极心理视阈下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应着力提升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全育人”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文件中首次提出的新型育人观,它是马克思全面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与科学实践观、社会有机体理论一脉相称,为当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提供了新的动力。从“心理学”与“教育学”理论角度而言,基于“心理学理论”探索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路径具有良好的实践基础,一方面,“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呈现出了全新的时代特征,另一方面,国家从教育政策理念和教育导向等多个方面积极倡导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应提升针对性与实效性。高校教育应深入贯彻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理念,重视校园文化活动教育工作,彻底改变传统应试教育体系下部分高校“只教书不育人”的错误观念,而三全育人契合了积极心理学教育理念,它形象生动回答了高校立足于新时期应该培育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才以及如何培养人才等关键育人问题。
三、新时期心理育人视域下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路径探析
(一)树立实践育人理念创新活动阵地,突出校园文化活动主体性
“实践育人”视域下,高校首先要从校园文化活动与素质教育融合的顶层价值定位设计出发,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文化活动理念,突出学生主体性,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活动氛围。对于高校而言,校园文化活动与实践育人的制度环境分别由内部和外部环境组成,其中,内部环境是指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基础设施,而外部环境则是指高校在推进校园文化活动育人过程中的相关信息技术、管理、文化与环境等,由于不同高校所处区域不同,定位不同,发展职能也不同,因此在为学生营造协同融合的校园文化活动氛围时,高校需要结合区域发展优势及学科专业特色,根据自身的发展定位,综合行业、企业和政府等育人平台及政策等外部环境的积极支持,实现校园文化活动资源共享,统筹共青团等学校部门以及学生处、就业服务与指导中心,教务处,科研处,团委等各学院参与主体及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完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制度,形成多主体配合共赢的制度环境[4]。
(二)构建“全员性”实践教学体系,提升校园文化活动针对性
“立德树人”站在教育长远发展角度,回答了高校教育需要培养什么的人才的根本问题,在校园文化活动实践中,高校应以“立德树人”为基点,明确教育定位,充分把握心理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二者联动协同发展的理念,积极探索并构建能够充分适应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一体两翼新模式”,构建校园文化活动实践体系,将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教育这两个体系作为高校双创教育发展的有力两翼,强化全体师生对于心理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实践教育相融合的思想共识,充分凸显心理教育学科与校园文化活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科学性与先进性,并将其渗透到高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专业学科教育及理想信念教育中,用红色校园文化活动主题和内容、资源,丰富教学形式,用创新创业新思维推动教学改革,为校园文化活动实践融合提供主渠道。
(三)拓宽校本文化实践教学渠道,增强校园文化活动实效性
心理育人视域下,校园文化活动归根结底就是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产物,因此二者具有高度契合性。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是为了实现创新知识普及化,将思想观念转化为认知和实践,培养有担当,有文化,有理想,有本领的新兴人才,特别是随着智能时代到来,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提出了新的价值标准,“崇德修身”是基本要求,因此高校要致力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标准,基于问题导向,以“供需协调共振”为出发点,靶向精准服务需求,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出发,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教育体系,依托专业讲座、名师交流、学术竞赛、学科融合等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指引当代大学生夯实基础,锤炼品格,塑造人格,在“三全育人”实践中,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创业精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实践育人实效性[5]。
(四)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机制,确保校园文化活动长效性
在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过程中,高校要重视校园文化活动的价值导向功能,结合大学生心理特征,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校园官网、广播站、校报校刊、图书馆、艺术馆、校史文化馆等场所的功能,有效挖掘校园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设立宣传橱窗,利用班级宣传橱窗、校园板报、教学楼通廊等场所打造校园文化墙,摒弃传统“短视功利”的育人观和发展思想,健全校园文化活动机制,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时代性、多维性与创新性特征,积极搭建校园文化活动与思政育人、心理教育、双创活动等有机衔接、融合的“主阵地”,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兴趣小组、项目团队、创业协会等学生组织,以及双创赛事、创业讲座、创业沙龙等创新的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形式,巩固“互联网+”创新创业+思政+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完善孵化园圃,还可利用省市级赛事和创青春等国家级赛事精英竞赛平台,以赛促学,建设校内创新创业基地与思政教育基地,抓好网络媒介阵地,多利用慕课、微课、微博及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和互联网手段,向学生渗透和传递国家创新创业法律法规、政策、道德品质等相关思政元素要点,使学生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日常教学与网络学习,走出去与引进来,与创业校友企业合作,为学生精准提供支持系统,形成长效的校园文化活动育人保障机制[6]。
结语
“心理育人”是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有效开展的引擎,也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但当前我国高校心理育人面临巨大挑战,学校过度强调专业学习,忽视对校园文化活动的质量管理和学生心理需求,不利于发挥其心理育人功能,导致师生对心理健康认知片面化。鉴于此,高校应种好责任田,守好一段渠[7],使心理教育与实践教育协同发展,同向同行,积极转变传统观念,完善校园文化活动“全员性”管理机制,使心理健康与校园文化活动相交融,将竞技、情感、行为目标作为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载体,通过心理情景剧、心理微视频等针对性、趣味性校园文化活动,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使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校园文化活动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提供
参考文献:
[1] 张靖,苏伟刚.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心理育人工作中的探索[J].就业与保障,2023(04):157-159.
[2] 查方勇,战雨仟,朱修萍.提升高校文化活动育人质量的思考[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31):59-61.
[3] 宋婷.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生命力的三个维度思考[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18):142-144.
[4] 韩笑鑫,韩晶.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承载形式及美育路径探索[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2,38(08):137-139.
[5] 刘玉.高校校园品牌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及突破路径[J].西部素质教育,2022,8(01):29-31.
[6] 王新铭.校园文化活动中蕴含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06):168-170.
[7] 蒋雨材,张欣桐,王雪婷.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路径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3,7(09):148-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