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理  |  心理育人  |  心理育人案例
当代大学生“躺平”心理的形成机理与策略
原创 河北工程大学 郭丹 贾晓朋2023-09-06
拒绝“躺平”,旨在帮助大学生强化责任担当意识,培育积极健康心态,阳光面对生活。

摘要:针对当代大学生群体内出现的“躺平”现象,不仅有悖于高校以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重大冲击,更影响其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在梳理“躺平”现状、特征基础上,深入剖析大学生“躺平”的形成机理,从课程思政、活动育人、文化熏陶、新媒体协同育人等视角提出相应策略,帮助大学生强化责任担当意识,培育积极健康心态,阳光面对生活。

关键词:躺平;内卷;热点词频;形成机理;策略;

继“躺赢”“躺枪”“躺赚”之后“躺族”又增加一创新成员——“躺平”,其与“佛系”、“隐形贫困人口”“内卷”“摸鱼”等共同构成广大当代青年尤其大学生网络热点词频,引发广大网民和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尤其2021年经济日报、北京日报、光明网等主流媒体,在对美国通货膨胀、英国抗击新冠疫情、青年人发展状态等报道中,对“躺平”一词的引用,引发新一轮网络热议[1]。“躺平”与“躺”这一行为动作关系并不大,更多用来描述当代青年人的心理活动状态。一些研究者更将“躺平”与人生观、世界观、思想政治、道德情操等联系起来,分析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

一、“躺平”的内涵

“躺平”是指接受现有事实、放弃追求,在“内卷”中及时抽身,对外部的评价或激励不做任何反馈,按照自己的节奏或状态生活。“躺平”也可以理解为一些青年在承受过大压力后,暂时处于无欲无求的状态,进入一种暂时休息状态、暂时内心顺从状态抑或产生无所谓的处世态度。“躺平”这一网络热词也是一种社会心态的映射,广大青年群体在思想上越来越多的逃避现实,行动上随波逐流,自嘲的同时又满足于现状、不想奋斗(不买房、不买车、不工作、不学习、不结婚等),对生活充满着无意义感、失落感和无价值感。

“躺平”主要分为“主动躺平”“被动躺平”“无奈躺平”三类。“主动躺平”主要指一些经济条件较好、人生阅历较丰富,该享受的物质和精神享受都享受了,不想再在为生活奔波和过度参与内卷,想回归“田园般”平静生活的个体或群体;“被动躺平”是指本身不苟同或不愿意“趟平”,因突发疾病、变故、精神状态改变、阶段性能力所限等状况,只能放下某些执念或追求暂时“躺平”方可平复内心,这类群体往往在生活走上正规之后,不甘于默默无为的“躺平”生活,而重新激起生活的动力和激情;“无奈躺平”是指那些长期生活在高压状态下意志消沉,限于自身能力不足导致进步空间较小,对生活和工作失去动力,无可奈何的“躺平”,这类人群一旦“躺平”就很难再“站起来”[2]

不少当代大学生在大好青春年华本该拼搏、奋斗、勇往直前,却不在乎各种成绩、奖励、荣誉等,选择“躺平”,追求所谓的“舒服即正义”价值观,极大冲击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成效。

二、大学生“躺平”形成机理

1.“躺平”产生的背景

一种群体心态的产生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熏陶,“躺平”心态的流行也是如此。“躺平”网络发布地址主要集中于我国较为发达的东部沿海省市,从某种程度上想“躺平”也不是那么容易,需要一定的资本支撑或精神支撑[3]。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一轮产业革命悄然而至,生产关系面临的重大变革,传统制造行业被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所取代,加之贸易保护主义再次抬头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全球社会经济发展遭受重创推动社会经济快速转型。面对当前国际国内双循环发展格局下世界经济近乎“停摆”、供需关系失衡、就业形式异常严峻、内卷异常严重等,在此影响下广大青年尤其大学生生活圈逐渐固化,对未来生活、学习、工作充满迷茫失错。一些大学生亟需找到新的心灵寄托和冲破现实的羁绊,当前微信、微博、QQ、网络直播等新媒体盛行,在网络虚拟世界的“一夜走红”、“一夜暴富”强大虹吸归属感影响下,一些大学生产生了“躺平”也能挣钱的错误观念,在此背景下“躺平”孕育而生并迅速蹿红。

2.“躺平”的影响因素

许多大学生的“躺平”与教育的“内卷”有着颇深的渊源。当教育资源、就业机会、投笔从戎、创新创业等无法满足所有大学生需求时,大学生群体间的竞争会异常加剧,激烈竞争导致一些个体“收获努力比”下降,奋斗和努力开始变得“通货膨胀”。例如,正常情况下大学生都是都是坐着听课,但对于一些名师的课程、优质的讲座为了追求好的听课效果,大家都强占第一排并时不时站起来听,使得后排的学生不得不也站着听课,而站着听和坐着听用的时间和付出的努力是接近的,然而站着听带来的却是筋疲力尽,效果并没有好多少。激烈的竞争让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不愿意随波逐流,放飞自我并以独特的想法和行为方式——“躺平”,予以解脱。

3.“躺平”文化的实质

“躺平”文化是“佛系”文化的强化和“丧文化”进一步延伸,本质是一种精神状况的亚健康文化。“躺平”文化的背后,是广大年青面对无法直视的社会现实,依托互联网多媒体媒介,而展现出来的挫败感、失落感、颓丧感以及畏惧感[4]。“躺平”文化有时也不失是青年人自我排忧解惑、自我减压、精神释放的“精神灵丹妙药”,更是“阿Q自我精神胜利”的表现[5]

三、大学生“躺平”应对策略

“躺平”文化的盛行与健康活泼、清新高雅、蓬勃向上的校园主流价值观格格不入,消解着大学校园主流文化。“躺平”归根到底是大学生对自己的定位不足、缺乏定力、价值观的扭曲,因此,新形势下高校应通过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进一步加强广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培养[6]

1.课程思政——协同培育健康心态

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是成就事业的动力。理想信念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特征,拥有崇高的理想和科学的信念并为之奋斗,人生前行方向才会更加明朗、动力才会更加强劲,生活才会变得的充实和快乐。课程思政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统中华文化精髓与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高校需要充分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在思政课、专业课、党团课、班会等课堂中,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真正做到将思政如盐入汤、润物无声地融入大学生教育中。

2.平台育人——实践锤炼优秀品质

电视、报刊杂志等主流媒体,通过官微、易班平台、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拍摄成青年学生拼搏进取的电影或小视频、编排情景剧、录制系列专题片、文艺创作等多种形式传播到校园每一寸土地,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在信息化时代高校除传统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平台外,还延伸出网络课堂、短视频等新媒体、微博、微信朋友圈、论坛等众多育人平台,需进一步加强各大平台的价值引导、加大平台监管力度,封堵不良情绪宣泄和排斥糟粕文化。

实践活动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能够促进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增长大学生的才干,培养大学生奉献精神,提高大学生的品质,磨练大学生的坚韧意志。高校应进一步丰富勤工助岗、志愿服务、“三下乡”、“社会调研”、企业实习等实践活动,增强广大学生积极进取信念和培养求真务实的态度,清除“躺平”、“丧文化”滋生的温床。

多姿多彩的校园社团活动帮助大学生培养兴趣爱好,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很大程度上缓解自我焦虑、缓解无助、无奈等负面情绪。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鼓励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对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3.转换思维——为“躺平”正名

思想创新和精神解放固然对社会进步具有推动作用,“躺平”可以视为精神解放的一种试错,但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和社会发展阶段均有其核心价值要求[7]。“躺平”的也应该从现实实际和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出发,合理追求自己的目标,而不是实现过于宏大的“理想”。“躺平”不是放弃追求,而是去追求符合自身情况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对于大学生不是非要去985、211、双一流院校深造;不是非要住豪宅、开跑车,而是要有一个遮风挡雨的温馨小窝,有一个代步的工具便可以;不是毕业一定要进体制内、进名企,而是无论到哪个岗位都可以发挥自己的光和热。青年大学生应摈弃比较思维,拒绝盲目攀比,过好自己才是真正的王道,这才是“躺平”的正解!

参考文献

[1] 马若宏,杜敏.“躺平”的流行及其语用指向[J].语文建设,2021(18):78-80.

[2] 陈友华,曹云鹤.“躺平”:兴起、形成机制与社会后果[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09):181-192.

[3] 李向玉,张蕾.西方青年“躺平”的由来以及对我国的启示[J].广东青年研究,2021,35(04):53-62.

[4] 张舟.面对“躺平”青年 说教不如换位思考[N].四川日报,2021-05-17(12).

[5] 徐振华.躺平之维:躺平文化的话语表征与省思辩证[J].新疆社会科学,2021(05):139-145.

[6] 任鹏.青年主流价值观形成的当前特征、演变逻辑和夯实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2):67-71.

[7] 胡静.“躺平”现象:现实困境、异化逻辑及纾解路径[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21(05):49-54.

28c6420fea0bf646249dfd57b6a609c_WPS图片.jpg



[责任编辑:刘鹏,杨虹]
拒绝“躺平”,旨在帮助大学生强化责任担当意识,培育积极健康心态,阳光面对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