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具有心理疾病史学生危机事件学校处理机制
原创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 孙昊2022-07-13
如何让学生减少或消除成长经历经历带来的影响?具有心理疾病史的学生如何有效进行心理干预?

近年来,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频频受到关注,由于今年新冠疫情影响,高校长期处于封闭管控状态,学生由心理问题引发的危机事件明显增多。作为高校辅导员,应充分发挥心理育人作用,培养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合格人才。

一、案例简介

学生A,女生,来自一个云南普通工人家庭,自幼和祖父母长大,父亲患病,家中依靠母亲打工作为唯一收入来源。2020年,由于A确诊出抑郁症(重度),之后办理了休学手续,在家休学一年,并于次年返校继续学业。2022年4月3日下午六点,她由于在学校社团活动中与同学发生口角,出现情绪失控状态,把自己锁在自习教室中,并表现出轻生的念头。

在事件发生后辅导员第一时间联系其家长,说明学生情况,分析事件可能带来的后果。但是由于疫情管控影响,其家长无法赶到学校,家长委托辅导员和学校处理解决本次事件。当晚,校学工处负责突发事件处理的领导、心理咨询室专职老师和辅导员均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经过苦口婆心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学生最终心情得到平复,当晚情绪恢复稳定,A在老师和朋友的陪同下回宿舍进行了休息。由于A所在宿舍是混合宿舍,其舍友是大四学生,由于疫情原因都没有返校。因此,由辅导员每日安排学生党员和班干部到该生宿舍进行陪同,落实每日情况汇报制度,防止其出现过激行为,但过程中,该女生还是存在有割腕的意图和行为。一个月之后,属地疫情管控结束,辅导员与家长及时联系沟通,家长同意带学生回家休养。但是学生以在家缺少与同龄人的沟通交流为理由一开始不愿意回家,经过辅导员的多次沟通协调,最终学生同意与家长一起回家进行休养,避免了事态进一步升级。

二、案例分析

通过辅导员与该生在社团的朋友、该生的舍友和父母、本人交流沟通后,初步判断其心理问题是人际关系矛盾而引发的心理失衡,这种失衡状态引发了心理危机,使该同学产生了自暴自弃、轻生的念头。心理危机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一)既往病史影响

A在2020年大二学年时存在长期失眠、厌食的情况,辅导员建议其去医院就诊,诊断结果为抑郁症(重度),在学校的建议和家长的同意下休学一年。休学期间,A的症状有所改善,一年后返回校园继续学习。本学期返校后,根据A所述平时坚持服用治疗药物,但据其舍友表述A手腕上经常能看到伤痕,因此A存在心理疾病还未完全治愈的情况,此次事件存在病情复发的可能性。

(二)过往经历的影响

根据校专职心理老师的反馈,A自述由于自小和祖父母一起生活,身边几乎没有同龄的朋友,因此缺少父母和朋友陪伴的她特别渴望友情,在感情上特别重视朋友关系,希望自己收获友情、受到朋友的关注。因此当此次社团内人际关系出现矛盾时,瞬间打破了A内心的平衡,心理出现紊乱,产生了厌食、自残、自杀的念头。

(三)校园封闭式管理的影响

自寒假开学至今,我校严格按照防疫规定封闭校园管理,当学生面临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工作环境重大调整时,会出现心理求助的需求,特别是学校师生长期被封控,确实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和情绪上的问题,因此在本次事件中,长期封控状态带来的心理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也是重要影响因素。

三、解决问题的思路

根据A出现的心理创伤,本案例的危机干预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本次事件发生后的3天内A仍属于心理应激状态,应迅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对其身心状态和自杀倾向进行综合评估,防止其再次出现危险行为;在心理干预过程中应进行共情,充分表达关心、积极的态度使A感受到温暖,避免使其陷入孤寂感和绝望感。

第二阶段:本次事件发生后一周内为心灵重建期,辅导员应与A本人达成口头安全承诺协议,与A家长讲清目前所处状况,并建议其回家休养;由学校专职心理老师、辅导员、班级党员专人负责其危机阶段谈话,为其营造安全的环境,避免其出现过激行为。

第三阶段:事件发生后的1个月内为创伤愈合期,引导学生A在人际交往、父母感情建立等方面加强稳定性,积极帮助其建构内在动力,完善社会支撑,积极把创伤经历整合到新生活中。

四、实施路径

(一)倾听学生需求,积极进行心理疏导,与学生产生共情

由于同学A较为敏感,这时作为辅导员应该慎重选择谈心谈话方式,尽量选择女性心理老师进行陪同谈话,同时应选择较为安静的隐私场所作为谈话地点,倾听A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本次社团人际关系矛盾事件的详细经过,深挖内心症结, 帮助她分析问题,解开内心困惑,引导她逐渐接受正确的感情观,帮助其缓解原生家庭成长经历带来的影响。

(二)争取家长充分理解和支持,安排学生干部陪伴成长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积极与学生家长保持沟通联系,由于疫情管控影响家长第一时间不能及时到校,辅导员应详细了解A学生家庭和入学之前的相关信息,与家长共同分析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同时家长表示等疫情结束后会第一时间到达学校,带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从专业角度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在校期间,安排同班级学生党员严格按照值班制度进行宿舍陪护,督促A定期服用治疗药物,给予A心理支持,通过运动、保持专注、重新回归社团活动等方式逐步帮助A恢复理性思考。

(三)保持长期连续的关注,加强社会支持

疫情管控结束后由家长带领其回家治疗休养,为学生建立谈话档案,定期进行线上谈心谈话,了解学生内心想法,疏导心理困惑,加强心理辅导的效果。积极联系家长,了解学生近期在家表现和家长想法,鼓励家长多与A进行深入交谈,改善家长与孩子的亲密关系。同时建议A的朋友多与A进行沟通交流,鼓励他们积极分享自己在校内的生活和所见所闻,帮助A逐渐摆脱心理困扰,卸下思想包袱,回到正确的生活、学习轨道。

五、案例启示

今年来由于疫情管控影响,江浙沪地区大多数院校处于封闭管理状态,校园心理危机事件频发,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需引起高度重视,具体来讲,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和加强:

(一)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压实相关责任

高校应高度重视疫情防控背景下的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建立健全新生入学心理问题排查机制、重点关注学生档案记录机制、心理危机突发事件干预机制、心理咨询访谈制度,力争做到全过程管控、责任到人,形成闭环管理。

(二)强化心理健康教育, 创新工作方式

高校应结合当下时政热点与心理健康教育,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趣味性和参与度;同时辅导员还需关注大学生网络动态,积极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透过现象深挖学生心理动态,及时回应学生的心理诉求,在潜移默化中落实心理健康教育。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应注重打造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能力强、服务水平高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通过相关正向激励机制促使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自主学习心理健康工作知识和技能,提升心理健康工作素养,注重在平时工作中利用新理念、新方法增强知识储备,做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时俱进。

(四)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形成家校合力

辅导员要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定期反馈学生在校表现,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同时积极向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和社会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和医院求助,加强社会支持系统,形成强有力的工作保障。

六、需要探讨的问题

(一)如何让学生减少或消除成长经历经历带来的影响?

原生家庭的影响是在学生成长生活经历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先导性、感染性、终身性等特点,一旦影响形成便比较稳定。案例中的A因为从小的经历使得她非常需要陪伴,非常重视朋友感情,一旦朋友之间出现矛盾分歧便会否定自己。在外界的帮助下,正面的影响不会持续太久,继而又陷入之前的状态,很难彻底消除成长经历带来的影响。

(二)具有心理疾病史的学生如何有效进行心理干预?

通过日常观察和本人、同学的反馈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并及时进行心理干预,是辅导员扮演好心理危机事件发现者、协助处理者等角色的重要工作内容。具有心理疾病史的同学往往仍存在情绪波动较大的特点,在进行心理干预时应充分考虑学生过往病情对当前事件的影响,在危机干预时应“立足学生、为了学生、回归学生”,对于具有心理疾病史的学生应进行差异化干预,制定专门预案,最终帮助学生努力促进心理状态恢复至危机前的水平。

[责任编辑:杨虹]
如何让学生减少或消除成长经历经历带来的影响?具有心理疾病史的学生如何有效进行心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