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医统》有言:望闻问切四字,诚为医之纲领。望闻问切是中医的核心诊断手法,用于判断病情虚实,查明病因、剖析病理机制,进而给出解决方案。大学和高中之间有如一道鸿沟,在学习节奏、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差异和不同。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不仅需要从生活习惯、学习方式上做出调整,更需要在心理上进行调试。开学后的秋冬季节,由于日照时间减少、气温下降等环境变化,学生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如情绪低落、抑郁、焦虑等,这些问题有时被称为季节性情绪失调。文章依托多年辅导员工作经验,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法,在特殊阶段和关键时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大一新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号脉”“开方”,用“治未病”思维防患未然,努力为新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望”——要望见班团建设和个性发展,眼观六路察学情。
或许刚刚开学时的“新鲜气儿”一过,会有班级学生反馈“开学两个月过去了,我们班同学都没认全”或者“我们宿舍有个室友总是特立独行,不和别人说话”.......这说明我们迎来了新生初到的“适应期”。辅导员老师可以用中医“望”的方法,深入学生看到新生在这一阶段暴露出的情况和问题,注意学生的情绪和行为变化,这些可能是他们内心状态的反映。首先,辅导员老师要深入到学生宿舍中去“望”——宿舍能反应出学生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对内务极少和东西极多且杂乱无章的新生要做重点关注,因为生活物品有时能反馈学生当前的心境状态。此外,在宿舍也能感受到各宿舍人际关系的基本情况,对于“不合群”或“默不作声”的学生也要更多的关心。其次,通过组织班团会议、活动去“望”,学会观察新生的“精”“气”“神”,从新生活动的参与情况以及表情、动作等方面,尽量了解学生更多的信息和表现,一方面可以帮助选好班团干部,另一方面做好班情熟知可以为敏锐察觉问题做好铺垫。
图片来源:承德医学院
“闻”——要闻到真情实感与广听善择,耳听八方知学意。
“倾听”是辅导员老师必备的专业技能,倾听并非仅仅是用耳朵听,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去听,去设身处地地感受。用“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技术,为学生提供情感支持,让学生知道他们并不孤单,有人愿意倾听和帮助他们。新生年级的辅导员可老师事务性工作繁杂,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做到“闻”——编辑发布学生成长经历、亲子关系、心理状态等问卷,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辅导员老师要做到善于倾听,主动关心学生,引导学生表达自己,运用定期新生座谈会去“闻”,充分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想法,学会换位思考,广泛的听取学生的意见建议,避免问题积压,为新生的心理适应和调节提供一条畅通的渠道。
“问”——要问出内在困惑与真实需求,刨根问底晓学想。
谈心谈话是辅导员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制胜法宝,辅导员老师在谈心谈话中能否成为学生的“引路人”,要看他是否精于设问。如同中医“问诊”一样,用敏锐的“听觉”和“嗅觉”,提出建设性、引导性、针对性的问题,需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做基础。辅导员老师首先要通过学习心理学知识、了解新生常见的心理问题,结合心理测评数据,通过面对面谈心谈话有针对性的“问”,不仅问存在的行为表现,也要问现象背后的原因,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学生存在的心理困惑及问题。此外,要学会心理咨询的“询问”技术,面向新生家人、朋友等社会关系,用开放性、比较性、中立性的提问方式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助助人,协同多方力量解决实际问题。在“问”中为学生提供情感支持,了解学生实际困惑和需求。
图片来源:承德医学院
“切”——要切中心理脉搏与问题症结,一剂良方暖学心。
中医通过“切脉”了解患者病变的性质和程度,可是说是辨证论治最为关键的环节。辅导员面对新生纷繁多样的问题时,从大一新生常见的人际关系、学习目标不清晰、家庭因素等多方面复杂多变,需要进行辨析,不要急于下结论,要找准问题的原因。比如新生因为失眠寻求帮助,但全面了解具体情况后发现他是高中的“尖子生”,到大学产生心理落差导致压力过大而引发的心理问题。辅导员老师需要结合学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去“切”准成长需求的脉象,用“合理自我评价”“激发学习兴趣”的良方引导学生逐渐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竞争。此外,辅导员老师要学会的“治未病”思维,针对共性问题“切”准集体脉搏,通过开展心理健康科普,营造积极氛围,开出“开学心理调适指南”“户外素质拓展”“班级凝聚力建设”“秋冬心事作品征集活动”等引导学生培育积极心理品质的良方。
图片来源:承德医学院
大一新生入校的适应期非常重要,系好人生的第一颗纽扣,也特指这一关键适应期,秋冬季节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预防胜于治疗。心理学和中医学有很多共同共通之处,可以说都是围绕“以人为本”关注身心健康的调理和全面发展,学生工作可以学习借鉴中医文化瑰宝的传统经验技术。辅导员做好新生心理育人工作可以借鉴学习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法,将心理健康教育做实做细,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