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简介
小A,女,大二学生,大一刚进入到班里的时候,我只觉得她文文静静的,性格内向乖巧,有些不善于与人交流。大二开学授课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我发现小A在上课时频繁发呆,总是无故旷课。我曾试图和小A进行交流,可是小A似乎比较抗拒我的主动交流与接近,但我始终坚持初心,持续关心、询问她的学习生活状况。
直到某天凌晨两点钟小A突然给我发信息,向我哭诉自己近况。虽然夜已深但是我认为这却是我与她交心的好机会。我去宿舍找到她,在交流中我看到小A一直在抚摸她的胳膊,我耐心询问,她缓缓道出实情,我了解到了她存在自残的情况,紧接着我带小A去了医院。帮助小A处理完伤口之后,我们进行了深入交流,得知小A在进入大学后交往了一个男朋友,但是相处得不太顺利最终双方分手,分手后的小A十分消极悲观,觉得自己的生活失去了意义,上课注意力无法集中,并且对自己进行了自我伤害。
二、案例定性分析
这是一个大学生因失恋导致消极悲观心理进而影响身心健康引起的心理应激反应,具体表现为自残行为。小A因为感情受挫无法走出失恋的阴霾,导致整个人呈现出一种消极厌世的状态,进而产生了自我伤害的情况。这种极端的自我伤害行为通常与个体对情感的过度依赖、情绪调节能力不足以及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有关。
三、问题关键点
首先通过交流和沟通使小A正确接纳自己情感,找到前行的动力,帮助小A学会应对策略和情绪调节。其次建立正向的自我认同,通过正面反馈、成功体验以及提升自我效能的活动来实现,掌握有效的情绪调节技能和应对策略。
四、解决思路和实施方法
1. 做情绪价值的提供者,提供专业心理辅导与支持。面对受到情感困扰并采取自残行为的小A,首要任务是确保其安全,并安排专业的心理辅导。让小A感受到老师的真诚,鼓励她表达内心的痛苦,提供情绪价值。同时链接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委员会或推荐外部专业心理咨询服务。通过定期的心理咨询,帮助学生理解和处理复杂的情感,改善情绪状态,逐步消除自残行为。此外,建立持续的特殊关爱机制,通过定期的谈心和关怀,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并不孤单,在校园中有一个温暖和支持的角落。
2. 做正向引导的开拓者,开展情感教育和自我价值重塑活动。针对失恋问题,可以组织系列情感教育活动,旨在帮助小A建立正确的爱情观和提升自我认知。活动中可以包含沟通技巧的训练、情感经历的分享,以及自我价值的探索等模块。这些活动有助于引导小A认识到个人价值并非取决于恋爱关系,而是自身独特性的体现。通过团体活动和讨论,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助与交流,共同成长。
3. 做情绪疏导的引领者,促进学生兴趣拓展和社交网络建设。为了缓解因失恋产生的负面情绪,鼓励小A参与校园社团活动、兴趣小组以及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的集体活动。这样可以帮助她发现新的兴趣点,丰富课余生活,并通过社交互动建立起新的人际关系。参与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分散她的注意力,还能增强其社会支持网络,提高抗压能力。
4. 做健康成长的指引者,实施学业辅导与时间管理计划。由于心情低落可能导致小A学习成绩下滑,作为辅导员,应当及时为她提供学业辅导,帮助其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和时间管理方案。这包括教授有效的学习方法、如何合理分配时间以及怎样应对考试压力等。同时,鼓励小A设定短期和长期的学业目标,通过持续跟踪和激励,帮助她重新找回对学业的兴趣和自信,确保她能够尽快回归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轨道上来。
通过上述四个方面的努力,小A的状态明显好转,开始走出失恋的阴影,重拾自信与活力,让青春的色彩再次绚烂斑斓。
五、经验与启示
心理健康是人生成就和幸福的重要基石。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呈现出一种“低龄化”的趋势,逐步延伸到大学生群体,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作为高校辅导员更要全力推进落实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助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1.要重视早期识别与干预
辅导员应该提高对学生的关注度,平时多思考学生们可能面临的问题。比如,生活上的困难、学习上的压力、社交方面的困扰等等。学生反常行为的出现往往不是偶然现象,而是经过一系列情绪累积的结果。因此,作为高校辅导员,要敏锐地发现学生行为的异常变化,如情绪波动、社交回避等,并提供及时的援助。通过定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个别谈话,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面对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应对机制。
2.要强化自我价值感和自尊心的培养
经验告诉我们,稳固的自我价值感和自尊心是预防自我伤害行为的关键。作为辅导员,我们不仅是学生的学业导师,更是他们的情感支持者,与学生建立朋友关系,走进学生内心,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强调每个学生的独一无二和个人价值所在。通过赞扬学生的优点和成就,鼓励她们追求个人兴趣和目标,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自信建设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并非仅仅取决于恋爱关系,要去提升自己,丰富自己,大胆地表现自己。
3.要教学生学会调节情绪
情绪管理对于个人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学会调节情绪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抗压能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较好地应对他们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也能够避免因情绪失控做出的错误决定,保护身心健康。学会调节情绪还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自己的情感,从而建立更好的社交关系和社交圈。如今,大学生普遍不够重视情绪变化给自身带来的影响,对于调节情绪的方法掌握较少甚至不甚了解,所以,作为辅导员可以定期召开班会或讲座,督促同学们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通过建立良好的心态、培养情绪管理能力、学会时间管理、采用积极的应对策略以及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防止同学们因小小的情绪变化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帮助学生发现其真正需求,寻找更可行、更高效的方法帮其调节情绪的不稳定性,以更为积极向上的姿态面对生活,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要将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结合形成合力
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同等的影响力,三者在学生的成长路上缺一不可的。作为辅导员,要充当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桥梁,通过协调各方面的资源为同学们提供支持和帮助。我们可以与学校教师合作,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为有需求的同学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辅导;与家长沟通合作,通过对学生日常生活的细致观察,及时发现学生学习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及时予以帮助;与社会资源对接,寻求更优质的社会资源,寻找专业人士提供帮助,及时调节学生遇到的情绪问题。学校包容性强、能够为学生提供情感支持,家校实时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成长状况,社会及时提供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支持,三者合力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发展,让多彩的青春不再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