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中伴学
“实验室里,鱼儿陪我过年!”
浙江海洋大学 鸥讯社2025-01-29
访亲友、吃大餐、拜大年…… 这些都不是他们打开春节的方式 这个除夕 当大多数人热热闹闹地迎接新年时 海大的研究生薛祥龙、冯天
访亲友、吃大餐、拜大年……
这些都不是他们打开春节的方式
这个除夕
当大多数人热热闹闹地迎接新年时
浙江海洋大学的研究生薛祥龙、冯天宇
在实验室与鱼儿一起过年

微信图片_20250129230835.png

(图源舟山日报)

1月28日一大早,浙江海洋大学研究生薛祥龙就来到学校科研中心121实验室,开始为屋里的1000余尾虎头鱼(学名褐菖鲉)准备早食。

图片

(图源浙江海洋大学)


除夕,这个日子虽特殊,但这一天的工作对薛祥龙而言却与平时无异。自1月15日学校放假,选择留校继续做实验后,他就成了这间实验室的“独侠客”。

图片

(图源浙江海洋大学)

作为浙江海洋大学水产学院Y23水产专业的研究生,薛祥龙是张秀梅教授科研团队成员之一。他目前的研究工作主要聚焦于岩礁性鱼类群体能量流动与碳转换模式分析。“现在实验正处于关键期,这些‘实验鱼’很重要,必须有人看护,保证实验数据的完整性和科学性,所以我就申请留校了。”

得知儿子春节要留校继续从事科研工作时,远在金华的父母虽思儿心切但也表示支持,只将思念化为细细的叮嘱,浓浓的关爱。

图片

(图源浙江海洋大学)

“其实我这里也挺热闹的,毕竟有1000多尾鱼儿陪我过年。”性格略显腼腆的小伙,一说起屋里的鱼儿们,整个人变得活泼,话题不断。“比如褐菖鲉,它很贪吃。每次‘吃饭’都像是在参加‘抢食大作战’。只要水面有丁点波动,哪怕只是气泡稍微冒了一下,它们就会立刻冲上来,生怕错过一口美食。但吃饱后,它们又会瞬间化身‘佛系鱼’,乖巧地趴在缸底不动……”

薛祥龙自认留在实验室过年既不孤单也不乏味,每天在实验室里喂鱼、记录实验数据,再到总结工作、查阅文献和优化实验方案,虽然每天的工作周而复始,但他却享受到了学术上的充实感。

图片

(图源浙江海洋大学)


同在科研中享受“另类团圆”的,还有来自浙江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Y23海科专业的研究生冯天宇。“我研究的课题是张月星教授负责的新型鱼饲料配方研发,实验周期得持续3个多月,中间不能断。”因此,他主动选择留在实验室陪着1500多尾“实验鱼”一起过春节。

两人的实验室相邻,主要任务之一是“喂食”,但研究的目的不一样。如果说,薛祥龙研究的是“鱼怎么吃饭”,那么冯天宇研究的是“鱼吃啥会长得更好”。

图片

(图源浙江海洋大学)


但即使同样是“喂鱼”,冯天宇投喂过程更显复杂:每次投喂前,他得先检查养殖系统;记录水温、氨氮浓度、亚硝酸盐浓度、溶氧浓度和PH值等水质数据;确认一切正常后,再按照比例配制不同饲料,给鱼儿们投喂,并采集样本进行检测;餐后,还得在桶内收集“剩饭”、清污,再对“剩饭”计数。

“喂一顿,至少要2小时,一日三餐就得花费6小时。”除了保障鱼儿们的“一日三餐”,冯天宇还得观察实验鱼的“每日状态”,完成相关数据的检测等工作,准备好第二天每桶鱼的“三餐”分量。

图片

(图源浙江海洋大学)

由于冯天宇所在实验室的工作量较大,一位今年新加入团队的坦桑尼亚籍留学生Sam一起协助他完成每天的工作。两人每天早上7点进实验室,10点后结束回宿舍。

“作为传统节假日的除夕虽然特殊,但我们的工作和平时没多大区别。只是晚上我俩抽空去吃了个年夜饭。”昨天傍晚,冯天宇受张月星教授邀请去家里吃了年夜饭。而Sam也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留学生年夜饭。

晚上7时多,冯天宇和Sam陆续回到实验室为鱼儿们准备“年夜饭”,继续检测鱼儿们的实验数据。

“这个年,我们并不孤单!过会儿,我和鱼儿们一起看春晚!”此时,隔壁的薜祥龙也在给鱼儿们喂食,书桌上还有一份导师郭浩宇副教授为他准备的热腾腾的饺子。

[通讯员:陈甸甸]
[指导教师:沈家迪]
[责任编辑:浙江海洋大学]
访亲友、吃大餐、拜大年…… 这些都不是他们打开春节的方式 这个除夕 当大多数人热热闹闹地迎接新年时 海大的研究生薛祥龙、冯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