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歌共唱,永忆弗谖:浙大校歌首次在完成地何家巷由浙大学生唱响
原创 浙江大学 顾宇舟2022-08-22
字号:AAA
浙大二院“心之所向·黔往光明”实践团于2022年8月7日赴贵州遵义寻访浙大西迁足迹,在浙大校歌完成地何家巷首次唱响校歌。

1937年,日军侵华战争全面爆发,为保存中华民族的珍贵文脉,免遭侵略者蹂躏荼毒,时任浙江大学校长的著名地理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怀揣“教育救国”、“科学兴邦”的理想,带领上千名不愿做亡国奴的浙大师生,毅然从杭州举校西迁,历时两年多,辗转浙西建德,赣中吉安、泰和,桂北宜山,行程2600多公里,于1940年元月抵达贵州,于遵义、湄潭等地坚持办学7年,胜利完成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文军长征”。

2022年8月7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之所向,黔往光明”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团在浙大二院教学部副主任、学生党总支副书记禹华良的带领下,追寻着浙大先辈们“文军长征”的脚步来到了遵义市。实践团成员在贵州省遵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陆昌友的陪同下,寻访了竺可桢住处、何家巷、子弹库、可桢桥等一系列浙大在遵义办学的旧址和纪念地。

1-1.jpg

(图为实践团在遵义城内寻访浙大办学旧址和纪念地 张晨昀 摄)

其中,何家巷是浙大在遵义办学时重要的教学中心,彼时,工学院、教务处、训导处以及绝大多数的教室和男生宿舍皆位于此。同时,何家巷也是脍炙人口、历久弥新的浙江大学校歌的完成地,这其中也有一段曲折的故事。1938年11月19日,国立浙江大学西迁至广西宜山办学,国学大师马一浮应竺可桢校长之邀,写就一首文采斐然的四言体校歌歌词。时隔一年多,浙大已迁址贵州遵义,竺可桢校长于1941年6月14日在遵义何家巷总办公室召开第100次行政谈话会,议定函请著名作曲家应尚能先生为校歌歌词谱曲。1941年8月7日,歌谱寄达遵义,经浙大“回声”、“大家唱”、“飞燕”三个合唱团声情并茂的试唱后,历时近两年,浙江大学校歌终于确定下来,开始在全校师生中学习、传唱,遵义何家巷也被视为浙大校歌的最终完成地。

2-1.jpg

(图为陈列于陈列室的西迁时期浙大“喜鹊”歌咏队使用的校歌歌谱 张晨昀 摄)

去年,身为浙大西迁历史研究专家的陆昌友在原何家巷所在地,现遵义市新华桥社区精心辟出“浙大西迁与何家巷”陈列室,传承文化底蕴,传播求是精神。2022年8月7日下午,浙大二院实践团一行不畏炎炎烈日,步行来到何家巷陈列室,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何家巷完成的浙大校歌”主题展览。实践团师生们看着墙上西迁时期浙大“喜鹊”歌咏队使用的校歌歌谱,情不自禁地唱出了声,“大不自多,海纳江河……”从浅唱低吟到引吭高歌,优美动人的旋律萦绕回荡在何家巷的上空。

3-1.jpg

(图为实践团与陆昌友老师在何家巷陈列厅合影 张晨昀 供图)

这是浙江大学的医学生首次在何家巷——浙大校歌的完成地唱响校歌,竺可桢校长曾说,“校歌为一校精神之所附丽,故学生必善歌之,即至毕业离校,二三校友晤对时,亦可于引吭唱和中,依稀前事,永忆弗谖也”。实践团师生们怀着拳拳之心歌之咏之的时候,八十一年前战火离乱中老一辈浙大人筚路蓝缕、艰难办学的场景仿佛历历在目,国难当头之下,作为民族脊梁的知识分子们不屈不挠,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教育史上的奇迹,无时无刻不激励着全体浙大医学生、学生党员们迎难而上,怀揣初心“医”路前行!





[责任编辑:魏天元,沈佳豪(实习)]
浙大二院“心之所向·黔往光明”实践团于2022年8月7日赴贵州遵义寻访浙大西迁足迹,在浙大校歌完成地何家巷首次唱响校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