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4500米上的初心!
西南交通大学 余雅茜2023-05-06
字号:AAA
曲子名字便叫做‘海拔4500米上的初心’。”除此之外,罗铮蒸想不到更动人的词去描述。   【科研进行曲:钻坚研微,砥砺深耕】   《犀安路999号》是写给交大120周年校庆的歌曲,也是考研那一年,罗铮蒸每周末从被窝爬起来去上快题班的精神支柱,有时她在画室一待便是一整天,从清晨到迟暮,再从迟暮到清晨。
作者名称:余雅茜
学校名称:西南交通大学
作品简介: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罗铮蒸在科研道路上不断探索,在4500米高原上将理论付诸实践的奋斗。硕士期间,她驻村调研4个月,参与多个设计项目,足迹遍布近30个欠发达地区。
指导教师:胡广翰


人物介绍

罗铮蒸,建筑学院2019级建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中国建筑学会学生分会首批成员,硕士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2篇,以第二作者发表论文1篇,以学生身份参与课题研究4项。

图片1.png 

“在校园里,我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学习建筑设计,经常站在边缘看社会、看弱势群体、看人生百态。对于一名新时代的研究生而言,只看是远远不够的,我得用脚步去丈量信仰高地,用时间的长度和生命的宽度去唤醒建筑的内在生命力。”

 

建筑狂想曲:逐梦高原,果毅力行

 

乘坐大巴从川西到拉萨,天地间静谧得听不见生息,夜间在公路上行车有一种最浪漫的惊喜,是来自月色的祝福。这条路线于罗铮蒸而言,再熟悉不过了,每一次都是探索建筑世界与自我边界的勇敢尝试,在出发、停驻、调研、返程之间收获知识的重量、成长的初心与勇气。

 

驻村调研早已成为罗铮蒸研究生生活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因为研究课题的需要,大量精确可信的数据得实地调研才能获得,之后再对症下药找出相应的处理方案”,于是来回穿梭于青藏高原与成都平原之间成了她最真实的写照。

 

“我知道驻村调研的艰苦,我也做好了吃苦的准备”,然而高原驻村调研的艰苦程度远远超过了罗铮蒸的想象。

 

糟糕的路况,陡然间变化的天气,危险的泥石流,严重缺氧的高原反应,日常起居的不适,语言不通的困扰……这一切都是她无法逃避的难题。“4500米的高原空气稀薄,安稳睡觉对我来说是奢侈品,总感觉呼吸不畅,似睡非睡、似醒非醒,有时也会一夜未眠,睁眼到天亮”。

 

俗话说得好,“风吹石头跑,十里不同天,氧气吃不饱,四季穿棉袄”,像大家戏谑的一样,高原只有两个季节,一个是冬季,一个是大约在冬季。4500米的高原,面对连山鹰都飞不过的高度,而罗铮蒸需要用自己的双脚去丈量,她常常在深夜独自落泪,一遍遍叩问:选择如此艰苦的道路是否值得?

图片2.png

此刻看着罗铮蒸眼里的光,那个答案想必不言而喻了。她面含微笑地回忆到,“在漫天风雪中,我接过藏族同胞递上的酥油茶;在泥石流砸断前行的道路时,我坐过彝族老乡牵来的毛驴;在不熟悉村落构造时,村官带领团队熟悉每一个角落;在因听不懂藏语惆怅时,得到小红领巾们的热心翻译。”这些灼热的善意遍布在拉萨,在盐源,在康定,在宁南,游走在罗铮蒸的心里,恍然间以为凛冬散尽,春日已至。

 

香雄美朵产业园设计项目,让初到拉萨的罗铮蒸内心感受到剧烈的反差。零下10°C的冬日凌晨6点,她和团队在克服语言障碍,与工人讨论第5稿设计施工细节,同藏族同胞交流空间使用需求时,她看到坐着现代交通工具的游客与磕长头的藏民共存于同一个时空,她看到原始与现代、神圣与世俗在此相融,她看到历史底蕴与现代新潮建筑在此共生。

 

林语堂先生说过:“最好的建筑是这样的,我们深处在其中,却不知道自然在哪里终了,艺术在哪里开始。”在那一刻,她意识到,这就是最真实的拉萨,是她能运用专业知识为其添砖加瓦的拉萨。也是在那时,她深切体会到梁思成先生保护古建筑的赤子之心,吴良镛院士“让人民居有定所”的责任感。


图片3.png

浅水喧哗,深水静默。几年来,罗铮蒸的足迹遍布近30个欠发达地区,驻村调研累计4个月,以多学科融合优势,参与近50项如由中国科学院等单位联合组织的规划设计项目,8次项目成果汇报,在专家云集的评估会现场,她都是唯一的在读硕士汇报人。

 

“走乡入村、融入基层是我们的工作常态;蹲点调研,问计于民是我们的工作内容;刨穷根,问穷底是我们的工作方法。”见过川西的秀丽与神秘,见过西藏的庄重与圣洁,罗铮蒸在建筑设计的道路上奋楫前行,步步笃实。

 

“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我的这首曲子名字便叫做‘海拔4500米上的初心’。”除此之外,罗铮蒸想不到更动人的词去描述。

 

科研进行曲:钻坚研微,砥砺深耕

 

《犀安路999号》是写给交大120周年校庆的歌曲,也是考研那一年,罗铮蒸每周末从被窝爬起来去上快题班的精神支柱,有时她在画室一待便是一整天,从清晨到迟暮,再从迟暮到清晨。

 

20199月,罗铮蒸带着土木工程专业背景,满怀对建筑学的热爱,如愿成为了犀安路999号的一份子,站在浅秋的路口,默送炎夏的离去,静静注视着犀浦校门,她立志做一名优秀的建筑师。

 

愈是接近建筑学,愈发觉建筑学的可爱,建筑学中蕴藏的逻辑之美关乎层次、秩序与表达,各种设计与课题深深吸引着罗铮蒸,但科研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非易事,即使对于本科期间便发表了一篇核心期刊论文的罗铮蒸也是如此。还没等她真正融入到科研训练的过程中,便爆发了新冠疫情,无法返校的不便像一只拦路虎横在了罗铮蒸的面前。

 

笃志不倦,只争朝夕是罗铮蒸一向的风格,随着她对新冠疫情的了解逐渐增加,她明白等不是办法,她开始着手准备研究生阶段的第一篇论文,得益于平时的积累、专一的态度和导师的远程指导,在克服编程、数据爬取、参数化转换等难题后,她完成了第一篇论文,但投递过程却不那么顺利,整整经历了一年之久。当问及她认为做研究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她说是坚持和耐心。

 

“寻找话题、收集数据、数据分析都需要一定时间,而这只是刚刚开始,再加上写作和投递阶段,整个战线会拉得很长,我有一篇论文已经迎来了终审,结果却出乎意料,论文被拒了,挫败感很强烈,但没有办法,这就是科研的家常便饭!”

图片4.png

   提到女建筑师,总是会想到林徽因,罗铮蒸认为她的导师张樱子教授更像“现代版林徽因”,顺着古建筑就能寻找到林徽因与梁思成的记忆,从华严寺到应县木塔,从晋祠圣母殿到五台山佛光寺,而沿着气候适应性建筑便能找到张樱子教授与其导师刘院士的足迹,从拉萨到那曲,从那曲到康定,一代又一代人在建筑的道路上默默耕耘着。

 

“气候适应性建筑像一条绳,将我、我的导师,导师的导师紧紧串联在了一起,或许这就是传承的力量。”

 

拉萨的气候并不适合一般的建筑设计,在罗铮蒸和导师团队的细心观察下,发现拉萨南向的窗户开得很大,由于气候原因,这样会导致屋内夏季太阳辐射过强,冬季寒风凛冽。于是,她们将窗墙比、风向、气候以及生活习惯等联系起来,在建筑设计上做了因地制宜的改善,为当地贡献了一份她们力所能及的力量。

 

也许多数建筑师首要追求的是设计的格调,强调的是生活的态度,而罗铮蒸和她的导师将这一条件置后,她们更关注的是底层群众的冷暖,因为高原上很多人的需求其实很简单。“最让我快乐的是通过设计让弱势群体在建筑的庇护下温暖生活,让更多人能诗意栖居。”

图片5.png

两年多的历练,罗铮蒸已经逐渐褪去了青涩和稚嫩,言语间多了几份自信和坦然。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她同时参与多项科研课题项目,将驻村调研积累的实践经验转换为学术成果,构建了形态变量与环境参数的耦合关系模型,探索了基于微气候优化的城市空间与建筑设计关键技术,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为城市和乡村提供了科学严谨的规划思路。

 

本科,养眼与感性建筑观的养成;研一,方法学习与理性思考;研二,逻辑思维重构与溯源思维培养,沉淀的时间,走过的风景,已经让罗铮蒸更有底气去完成更专业化更交叉的设计与研究。她始终认为真正决定一个建筑师高度的是她的人文素养、对世界的感知、以及自身的浪漫主义色彩。

 

“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关于成长的记忆,城市也一样,建筑就是城市的一份记忆,而我的责任就是要促成城市记忆的保存。”此时,罗铮蒸的眼神和语气透露出一份从容与坚定。

 

初心协奏曲:何惧萤火弱,汇聚成星河

 

两年前的一次驻村走访调研,仅是匆匆一瞥,罗铮蒸便被海拔4500米上的羊卓雍措的旖旎风光所折服。而她也希望自己的初心能像安静坐落于高原上的羊湖一样,始终纯净、淡然。

 

“茅以升老校长就是这样一个纯净的人,理想信念高于天,一生钟情于桥,一生致力于桥,一生奋斗,一生为民。”罗铮蒸如是说道。

 

茅以升老校长从历史中走来,在“奋斗”这座桥与罗铮蒸相遇,永远激励着她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读书人,做一个有人文情怀的建筑师。

 

角色转变间,罗铮蒸并不那么注意分数、论文、奖项的多寡,只希望把甘于奉献的社会责任感,努力从高原延续融入日常。她担任建筑学本科两门设计课助教,任学院研究生会文体部部长,在班级任心理委员,作为学院研究生羽毛球俱乐部的负责人,于细微之处,尽心尽力,暖人于心。

图片6.png

这已经是她在交大作为志愿者的第三年,罗铮蒸小小的身影出现在国际交流、学术会议、社区服务、敬老活动等各处。社会各界从未忘记养老院那些慈祥的面孔,罗铮蒸也同样如此。“最开始只有我一个人,现在我们已经有一个小团队啦。”

 

养老院的志愿经历给了罗铮蒸一些正向反馈,她的大眼睛总是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她开始尝试从老人视角看世界,也对建筑有了别样思考,并最终将这份思考融入设计中。在“天作杯”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中,罗铮蒸和队员充分考虑适老化无障碍设施营造,其作品获全组最高分。

 

谈到兴趣爱好,罗铮蒸笑称自己是个“十分无趣”的人,她不喜欢看综艺、电视剧,也不喜欢逛街、玩游戏。相反,她喜欢在运动中寻找自我,闲暇时间选择在羽毛球场、瑜伽馆和练舞房中度过,在挥拍、冥想和舞蹈中,与内心的自己进行对话。

 

“运动不仅让我学会了坚持与拼搏,在低谷时刻更会让我对人生产生一些新感悟。”于罗铮蒸而言,运动不单是兴趣爱好,除去强身健体的功效外,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与内涵,从瑜伽冥想中蕴含的生命之道,到中国舞所包含的传统美、韵律美,再及羽毛球中隐藏的法无定式与动态博弈。运动和做人的道理可以触类旁通,是自我心灵与身体方方面面的博弈。

图片7.png

在相同的时空下,罗铮蒸兼顾了很多,也许这正是她的强大与超人之处,被称为“时间管理大师”也不为过。

 

红砖不夜城,长夜漫漫,那一抹钻研的身影,是她;雪域高原上,寒风呼啸,那一抹前行的身影,是她;运动场上,激情拼搏,那一抹活力的身影,是她;练舞房中,挥汗如雨,那一抹起舞的身影,是她……

 

跻身于项目和学术之间,罗铮蒸已经记不起上次回家的日子了,但庆幸的是,她多了两个“家”,一个是交大,一个是海拔4500米之上的高原。



[责任编辑:张振香]
曲子名字便叫做‘海拔4500米上的初心’。”除此之外,罗铮蒸想不到更动人的词去描述。   【科研进行曲:钻坚研微,砥砺深耕】   《犀安路999号》是写给交大120周年校庆的歌曲,也是考研那一年,罗铮蒸每周末从被窝爬起来去上快题班的精神支柱,有时她在画室一待便是一整天,从清晨到迟暮,再从迟暮到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