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廉心润洞庭
海南大学天工书院 曾译瑾2023-10-11
字号:AAA
此行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初见的车水马龙,也不是大都市的繁华,而是与他朝夕相处已久的王月奎同志。从那天起,这位正直、清廉、一心为公的场长同志,成为爷爷学习的对象,我们后辈的榜样。

爷爷这辈子只去过一次上海,那是在1973年5月的一天,他作为西洞庭农场工交科长,陪同场长王月奎同志,赴上海解决农场钢材紧缺问题。

此行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初见的车水马龙,也不是大都市的繁华,而是与他朝夕相处已久的王月奎同志。从那天起,这位正直、清廉、一心为公的场长同志,成为爷爷学习的对象,我们后辈的榜样。关于王月奎同志的故事,也从家庭的餐桌上传到书本里,于2021年9月,被中国农业出版社收录于《农垦印记》中。

20世纪70年代,国营西洞庭农场开始大规模平整土地,计划经济时期,钢材是计划分配物资,那一年农场分配的钢材指标远远不够。场长王月奎同志带着爷爷赶赴上海,想请他的老首长,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陈国栋同志,帮忙解决困难。

出发前,爷爷脑海里满是对大都市生活的幻想,没承想,刚踏上前往上海的火车,现实便与想象大相径庭。

“我给你买张卧铺票吧?”买票时,爷爷心想,王场长是处级干部,按规定可以坐卧铺。王月奎同志听后摇头:“咱睡什么卧铺,给公家省几个钱,就买硬座。”两人坐在硬座上,时而闭目小憩,时而看看窗外风景。午饭时间,爷爷提议去餐车吃午饭,他却要爷爷趁小站停车,去站台买几个馒头,再倒两杯车上不要钱的开水。两人就这样吃了一个午饭,当天的晚饭也和中午一样。据爷爷回忆,这馒头配水,一吃竟是几天。

傍晚,抵达上海,爷爷找了多家旅社,回来告诉王场长,最便宜的也要三十元一晚,他摆手:“咱不住那么贵的,你在这儿等着,我去找。”半个小时后,他兴高采烈地回来对爷爷说:“江边有家澡堂,晚上十二点以后躺椅就是床,只要五元一晚,我们到点再进去。”于是,两人在江边走走坐坐,直到晚上十二点才进澡堂睡觉。

第二天清早,王月奎同志带着爷爷赶到上海市委大楼,获得首长的批条后,两人即刻买票返程,将批条交给办事处同志,并要求他们迅速去省计委办理。三天内,西洞庭农场钢材紧缺问题得到解决。

回到农场,同事们轮番问爷爷:“你小子一定跟着领导看尽上海的繁华、尝遍了美味吧,是不是还受到上海市委书记的亲自宴请?”

“吃了几天馒头,睡了几天澡堂,黄浦江边走了几个小时,连南京路在哪都不知道,就回到了农场。”

爷爷的回答,是对此行的真实写照。再次回想,故事中王月奎同志的话语,字句动人,出差一趟,他啃馒头、睡澡堂,一心为西洞庭人民办事,解决厂里的钢材问题,毫无特权、享乐思想。爷爷说,他常想着法为公家省钱,“贴着本”办公事。

王月奎同志的作风,深远地影响着身边人。为官期间,爷爷始终强调“像王月奎同志学习”鼓励党员干部增强党性修养。与此同时,他的言传身教,还规范并约束着家庭成员的风尚,“勤俭节约”是他常常挂在嘴边的话。每当周围人打趣他总是穿伯伯和爸爸不穿的衣服时,他便理直气壮地说:“毛主席一件睡衣穿了几十年,上面重重叠叠共有73块补丁呢!我这算什么?”弟弟忍不住反驳:“现在物质条件变好了,没必要再这样。”“勤俭节约是传统美德,无论在哪个时代都得这样!”说到这,爷爷目光坚定,党性修养闪烁其中。廉洁奉公是爷爷对自己、对下属干部的要求,勤俭节约是他对晚辈的教导,这么多年来,他始终坚持向王月奎同志学习,传播、发扬清廉精神,他修身、齐家,坚守勤廉之本。

不光是我们一家,在西洞庭农场这个大家庭里,西洞庭农垦者们也深受影响。正是因为有像王月奎同志和爷爷这样的干部以身作则,才会有西洞庭人民的一心奉公,勤廉之德浸润着每一名西洞庭人的心田,在洞庭湖西畔蔚然成风。

1955年和1956年,西洞庭农场相继建起打米厂和油厂,农场一年内产的粮食够西洞庭人吃三年多,但是为了给国家多提供商品粮,西洞庭人民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吃双蒸饭,以藕、冬南瓜充饥。粮油加工厂生产出几千斤香味扑鼻的花生油,没有职工多吃一滴。爷爷说,这就是他们那个时代最可贵的品质,将家国、人民放在第一位,将自身的幸福享乐排在最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优秀的价值观,构成社会的精神内核,影响着每个公民的一言一行,也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如今,洞庭湖西畔,树影婆娑,高楼林立,昔日的荒滩湖泊变成生机勃勃的“滨湖新区”,这一巨大的发展与勤俭奉公的西洞庭人民、清廉正直的党员干部密不可分。老一辈的西洞庭农垦人,在王月奎同志以及其他优秀党员干部的影响下,有着对时代责任的高度自觉。在中国经济恢复时期,他们宁愿自己挨饿,也要为国家省下米和油,始终贯彻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以一种自觉意识,克服艰难困苦,锐意进取,为时代贡献青春,这种时代责任感不应只存在于那一辈西洞庭农垦人的身上,它还应化为一种初心,刻在每一代中国人的骨子里。这种清廉精神,不仅存在于湖南洞庭湖西畔,它还应在中国每一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暑假回家,爷爷和我一起看了湖南反腐警示片《忠诚与背叛》,片中许多湖南省的干部没有经受住执政的考验、逐利的驱使,让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占据头脑,丧失了党性原则,最终沦为阶下囚。 看到他们,爷爷深感痛心,他认为这些党员领导干部在思想上松了劲,在高压态势下仍未树牢“不想”的意识。他说,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里,领导干部带头翻地、种菜,背框捡粪,与普通农民没两样,像王月奎同志等人更是争当人民公仆,而现在物质条件变好了,许多干部却守不住初心了。爷爷认为,党员干部的初心就是为国家办事,为人民服务,担当是履职之要,忠诚是为政之魂,如果一个人当官是为了谋私利、享清福,那么他就不配成为一名官员。

当下,社会掀起公务员报考热,“铁饭碗、工作稳定、清闲……”成为人们对“公务员”的普遍认知,许多年轻人只看重“公务员”身份给自己带来的好处,忽视了这一职位应有的职责。他们对干部、官员的定位不正确,没有意识到——干部,是人民的公仆而非人民的主人。如果从一开始就报着享乐主义任职,那么在危急关头,该如何牺牲小我、服务大众?如果从一开始就没有树立勤俭节约初心,那么在利益诱惑面前,又该如何坚守初心、廉洁为官?因此,新时代加强廉洁教育,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初心,把俭、廉二字贯彻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变得尤其重要。

爷爷向我们讲述这些故事,是为了纪念廉洁奉公的王月奎同志,赞扬优秀的品质;中国农业出版社将故事收录进《农垦印记》是为了强调廉洁纪律,弘扬清廉精神;而我写下此文,是想进一步将故事传播,传承优良家风。我们虽然只是普通百姓,但也是中国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廉洁正直的家风,需要每个中国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俭以养廉,从生活中做到勤俭节约,减少贪欲,杜绝享乐主义,勤廉之花必定如一朵青莲绽放在我们心田,我们的社会也将开满一池青莲。

水以清为贵,人以廉为尊,这位啃馒头、睡澡堂的场长就像一汪清水般珍贵,值得我们敬佩。他的故事构成我们家庭的精神内核,他的为人也成为我们的标杆。这种清廉精神不仅浸润着洞庭,还滋润着洞庭百姓的心灵。我相信,王月奎同志的优秀品质将会代代相传,他身上的清廉精神将如一条奔涌向前的河流,从洞庭湖流向长江、黄河,流向大海,传遍中华大地,在新时代书写出清廉新篇。

 


[责任编辑:张振香,贾丰蔚(实习)]
此行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初见的车水马龙,也不是大都市的繁华,而是与他朝夕相处已久的王月奎同志。从那天起,这位正直、清廉、一心为公的场长同志,成为爷爷学习的对象,我们后辈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