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等奖】书香门第的缔造者——祖父的学习、研究与生活
中国人民大学 宋一达2022-03-18
字号:AAA
我的祖父贫农出身,生于旧社会,成长于新中国。祖父的一生,是近现代中国史的缩影,文章主要按时间顺序介绍了祖父的学习、研究与生活,以小人物的视角展现了近现代中国的历史。

历史的天空中,引人注目的往往是日月般闪亮的王侯将相,才子佳人。但请您不要忘记,有了繁星的璀璨,才有日月的光芒万丈。历史之所以成为历史,绝不仅仅是因为留名汗青的伟人巨擘,它更多的,是由无数默默无闻辛勤耕耘的人民群众铸就的。

我的祖父,他,就是平凡的人民群众中的一员。但他的一生,却又是不平庸不寻常的。

一、祖父的家庭与祖父的童年

我的家庭,和千千万万个家庭一样,都是中国社会中普普通通的一份子,没有出过叱咤风云的大人物,更没有干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平凡得近乎渺小。但是她对于我和我的家人来说却是意义重大。在我的家庭中不能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我的祖父。

我的祖父姓宋,讳树森。辽宁省新民县人,祖籍山西。1935年1月15日(此为户口簿上信息,实为当年的元宵节,登记户口时方便记起见记为1月15日即农历正月十五,公历时间应为1935年2月18日)出生于新民县,在兄弟中排行第一。祖父家里几代都是贫农,祖父的父亲,也就是我的曾祖父,讳海峰,本是农民出身,后来举家迁到城里。伪满时期在沈阳做过税务所职员,建国后在本溪市钢铁厂当工人。我的曾祖母谭氏,讳宝媛,是个普通的家庭妇女。

那时的我们家实在是个一贫如洗的家。祖父兄弟四个,家里只有三间茅草房。房子中间顶根立柱,怕房顶塌下来。我的曾祖父自幼体弱多病,又比同辈的兄弟过得都差一些,由此产生了自卑心理。加之固有的小农意识,造就了曾祖父脾气暴躁蛮不讲理的性格。祖父的兄弟姐妹们大多继承了他们父辈的性格,只有祖父例外。祖父性格比较内向,不爱说话,也不会耍嘴皮,在兄弟中常像个另类,又因为家里的贫穷,所以十一二岁的祖父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家中的活计几乎都担在他一个人身上。种地、除草、收割、打柴,每天两捆柴打成个“人”字扛在脖子上,看不见头,只看见柴在地上走。

面对家庭的窘境,祖父自幼便发誓要用自己的力量改变生活,脱离愚昧与贫穷,那便只有读书。

民国时期的小学分为初小和高小两个部分,初小是四年,一至四年级;高小是两年,五至六年级。初小高小两部分加在一起,才算是完整的小学,称之为完小。当时,如果是一个完小毕业的人,就算是一个不错的小知识分子了。毕业以后,能够找个事做个店员了。因为,起码珠算没有问题,写个字算个账都可以胜任。

祖父在乡间读了两三年小学。不正规不系统。但是,就在方方正正的“人口手,牛马羊”中,他明白了读书能改变命运的道理。为了不让那种日子再来,祖父决心用知识开拓出一条人生的道路。

二、祖父的中学时代

中学时代往往是人们最美好的回忆,也是最缤纷多彩的,但对于祖父来说,却是单调,甚至有些痛苦的。

1950年我们全家来到本溪,曾祖父就职本溪市钢铁厂。曾祖父从家庭考虑,本想让祖父去做伙计赚钱,但他极力要求读书。同年祖父考入本溪市第一中学初中部。这时家中也渐渐稳定下来,可仅靠曾祖父微薄的收入养活6口人。仍然是穷,有吃没穿,有穿没吃。  

在农村断断续续读了两年书,祖父的学习基础仍然很薄弱,只能算百以内加减乘除,会看看报纸。但是他刻苦努力,坚持不放弃,即便是干活也手不离书,很快就赶上并超过了其他同学。祖父学习成绩优异,乐于助人,人品忠厚。在班里他是最穷的,衣服上的补丁最多,学校组织看电影的两角钱(此处为祖母口述,有误,1949-1953年我国通用第一套人民币,多为千元乃至万元的面额)他拿不出来,写观后感时,老师只好为他另外出题。后来毕业了,照毕业照的钱也拿不出,多年后找同学翻印了一张。但祖父又是学习最勤奋,最肯吃苦的。当时的学校不分文理科,无论文科还是理科,祖父的成绩在学校都是数一数二的。祖父不是天资聪颖的人,但他做事的恒心和惊人的毅力使他站到了同龄人的前列。

1951年正值抗美援朝,为了躲避美帝飞机对安东(辽宁省的一个市,临近本溪市,1965年改称丹东)的轰炸,本溪的学校全部迁到乡下。祖父也因此休学了一年。在这一年里,祖父白天去工地帮人挖土方补贴家用,晚上还要跑到有路灯的地方温习功课,日复一日,从未间断。工地距有路灯的市中心有几公里远,每天都要走很多路,也就是这个时候,祖父开始了长跑,每天的路程无不是以跑的方式进行的。瘦弱的祖父认为这是锻炼身体最好的方法,他的饭量也一天天大了起来,当然也少不了曾祖母的抱怨。

1952年我们家搬到平山乙楼(伪满时期,日帝侵略者在东北修建的侨民住宅。分为甲楼和乙楼,甲楼一层两户,乙楼一层四户,甲楼设施条件要比乙楼好些),不足十平方米的房间住六口人,十分拥挤。读书没地方,每天晚上都要在厨房灶台上读书、复习写作业。待曾祖父睡醒一觉起来看祖父还在厨房点灯熬油地学,因担心电费的一顿吵闹是必不可少的。祖父也不恼,只是默默地承受这一切。

同年,祖父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入本溪市第六中学(本溪市高级中学的前身)。读高中时的祖父无论理科文科仍然样样都是高分,成为同学的榜样和学校的典型。当时学生们的思想都很淳朴,都只向学习好的,思想进步的同学看齐。祖父在空余时间还是喜欢长跑来锻炼身体,只要他一出现在操场上,同学们都会围观,看他健步如飞的同时,更想看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学习这么好!

在校期间,祖父与本溪高中的一代名师富春安先生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富先生——后来高中的教学副校长,是化学教师出身,他的课堂,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很受学生们的喜爱。富先生因此也被学生们称为“课堂的魔术师”。深受苦难折磨的祖父在化学的世界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空间,肯吃苦的他又爱钻研,总能用一般人想不到的思路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而使自己永远占据第一名的位置。富先生欣赏他的才华,同情他的遭遇,更佩服他的毅力。下课后祖父经常与富先生一起研究问题,渐渐地,祖父便成为了富先生的得力助手。爱才的富先生得知他家情况后,也经常在生活上帮助他,时不时邀请他到教工宿舍,一起吃富师母做的饭菜;甚至将办公室钥匙给他,让他有一个安静的学习空间。这使祖父享受了不可多得的关爱与温暖。富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钻研精神更是给了祖父极大的影响,让他受用一生。

祖父由衷地感激富先生对他的关爱,回本溪后每年都会看望这个亦师亦友的好老师,直至先生去世。

三、祖父的大学生活

燕园北大荣一生,水木清华耀门庭是现在多少高中学子的梦想,在当时祖父的心里更是如此。

富先生无私的爱让祖父没齿难忘,但祖父并没有成为一名化学家。高考报考时祖父义无反顾的选择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原因很简单:北大物理系的分数是最高的。而祖父认为分数越高意味着将来待遇越优厚,生活就会越好——这也是祖父当初学习的唯一目的。

1956年本溪六中有两名考生考上了北京大学,一个文科一个理科。不久《辽宁日报》登载了高考成绩:“本溪学子物理最好,几乎是满分!”说的就是祖父。(此处为祖母口述,疑有误)

考上北大是件多么高兴的事啊,可是家里人却发愁担心读不起。祖父便在暑假里去打工挣了几十块钱,用这些钱做了一套中山装,买了去北京的火车票。祖父说,他临行时,家里为他饯行,依旧是窝窝头加咸菜,唯一多了一样东西——曾祖母花2分钱买的一碟虾酱。

对于祖父来说,1956年—1962年的大学时光是他一生中最快乐、最难忘、最珍贵的日子。北大的治学是严谨的。祖父有一次考试得了98分,却被判为“不及格”,原因是丢掉的那二分是因为一个数算错了。低级的错误是不被允许的,尤其是像物理这样的学科。从那一次起,祖父便要求自己每一个数都要算精准。他给自己作了规定:算错一个数,就自罚一百道数学题。

我记得小时候,祖父常给我讲北大的红楼和“一塔湖图”。有一次,堂姐高考后兴奋地告诉我,上大学就可以自由自在了。我便去问祖父是不是这样,祖父却使劲摇摇头,说了一句话:好大学,能累死人!

祖父的六年大学,没花家里一分钱,都是公费,他感谢毛主席,感谢共产党,感谢新中国。祖父常说:“没有共产党我这一辈子就是土里刨食的农民。”燕园严谨的教学风格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更使祖父一辈子受用不尽。

3

       (1956年摄于北京大学)


4

           (大学毕业照,后排右三为祖父)


5

(2006年北京大学校庆,祖父与同班同学合影,前排右三为祖父)

 

父辈记忆中的祖父是那样一丝不苟,的确像个北大人应有的模样。日常谈吐中极少听到祖父使用方言土语,听到家人讲话,发音不标准,他会马上制止。祖父惜时如命,平日里为一些琐事耽搁几分钟他都会十分懊悔。祖父热爱学习,即便是在晚年他依然坚持着每晚不读书就不睡觉的习惯。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常见的知识没有他不精通的。据祖母回忆,祖父走路捡到一本自行车维修手册,都会津津有味地研究一番。读书的习惯一直坚持到2016年祖父去世。

四、工作的祖父

请您想象一下,在一家钢厂里,一个身材矮胖,其貌不扬的中年人,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劳动服,终日穿梭于嘈杂的各个车间。他的手中总是拿着三样东西:笔记本,计算尺和一只掉了漆的英雄钢笔......

这,就是祖父工作的真实写照。

1962年祖父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北京钢铁研究院三室。1972年祖父回到家乡,任职于本钢一钢厂,是一钢厂的责任工程师。炼钢炼铁的企业,根本用不上高深的理论,祖父完全可以每天优哉游哉。但他仍然用严谨的治学精神对待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

祖父带头负责的是汽轮机叶片钢攻关项目,只要是炼钢,他便白天夜里跟班走,生怕哪个环节出现差错。他像对待自己孩子那样精心呵护他的研究成果,装炉他要求铁多少,合金多少,严格按比例装料。工人们都嫌他过于认真,斤斤计较,总在一旁说俏皮话:“这炼钢大粗活儿,几十吨几百吨的一炼,还能像中药铺抓中药,几两几钱几克那么量吗?”祖父却永远是一句话:对待工作是来不得半点马虎的!厂里领导看着他,常常不无钦佩地说,宋工真是个严谨的知识分子!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80年代许多本溪人乘改革的春风到南方下海经商,后来都成了赫赫有名的人物。许多人看祖父勤勤恳恳干了这么多年也没有升官发财,都劝他下海去捞一笔。1989年,四川江油一家工厂的负责人亲自到祖父家,表示愿意以数千元月薪聘请祖父。当时祖父在本钢年薪也不过千元。巨大诱惑面前,祖父却是婉言谢绝。他说,做工作就要踏踏实实,一辈子在一个地方做好一件事,就是功德圆满。

祖父真正做到了“功德圆满”。80年代,祖父主要以研制汽轮机叶片钢为主,合作研制开发了几个新钢种,为我国钢铁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因为不断发明创造,祖父获得了许多奖项。最可贵的是在1992年获得了政府特殊津贴。由于祖父为人宽容厚道,加上自己在学术上的成绩,他被评为市拔尖人才、学科带头人,后来被辽宁省政协连续三届选举为委员、常委,还是本溪市唯一的知识分子代表。用祖父的话说,被选举为政协委员是值得珍视的,这是党和政府对我的肯定。

五、祖父的退休生活

1995年,祖父从本钢退休。艰苦奋斗了60年的祖父,终于可以休息一下了。

可是,祖父从来没有真正休息。

祖父向来是重视知识文化的,但我的父辈又偏偏都没有什么学历。伯父16岁初中毕业便当了工人,姑姑和父亲也都是技校毕业。祖父终日在工厂为炼钢绞尽脑汁,有时几天都不回家。祖母也是一心为了班级学生而没有更多时间照顾自己的孩子。我的父辈也正是因此而与高学历无缘。街坊四邻总揶揄说,宋工和夏老师都是大学生,孩子却没一个知识分子!正像俗话说的“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子女教育的失败,是祖父的一大憾事。

1992年我的堂姐出生,祖父便提出今后堂姐交给他和祖母抚养。1995年祖母退休后准备去私立高中教书,被祖父制止,说我们当年欠儿女的太多,不能再把遗憾留给孙辈,还是在家好好培养孙女吧,金钱虽好,但和知识比起来,就显得太渺小了。堂姐和我在祖父母悉心教导下,最终都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祖父一辈子没有什么业余爱好,如果说有,那就是学习研究。祖父不打牌,不吸烟,不喝酒。生活简朴,唯一的开销就是买书。祖父的藏书可谓是汗牛充栋了,天文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有。祖父没有什么值钱的宝贝,他最珍视的就是书。他曾经说,藏书是最好的,书不贵,里面的知识却是无价之宝;藏书最安全,小偷不偷强盗不抢,卖废品才两毛钱一斤,说完祖父总是哈哈大笑。

2016年5月14日,祖父在病床上安详地走完了他平凡而不平庸的一生,弥留之际,口中还仿佛念叨着脑海中的算术题......


[责任编辑:刘鹏]
我的祖父贫农出身,生于旧社会,成长于新中国。祖父的一生,是近现代中国史的缩影,文章主要按时间顺序介绍了祖父的学习、研究与生活,以小人物的视角展现了近现代中国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