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至7月25日,华中农业大学赴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暑期社会实践团(以下简称“实践团”)抵达新疆库尔勒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期间,实践团成员厚植“三农”情怀,围绕当地农业实际生产问题开展棉花产量差调研活动,跟随新疆尉华现代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学习了解棉花产业知识,在尉华种业建立了华中农业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并前往团结镇东海子村和哈拉玉宫乡中兴社区进行红色访谈活动。
产业实践学习前沿知识
棉花产业是新疆的名片之一,作为全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区,新疆一直以优异的棉花质量和较高的单位产量而闻名于世。为了回应习近平总书记对于青年学生“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的期盼,实践团成员们深入田间地头,“自讨苦吃”,在翠绿的棉花田间穿梭,测量光合速率数据50余个,同时开展了田间植株的表型调查,为研究新疆棉花栽培提供了科学数据支撑。此外,实践团成员们跟随张献龙院士一行人在尉华种业棉花加工车间了解了现代化的棉花加工技术,学习了现代化的皮棉加工流程与高效优质的棉花种子加工筛选技术,感受到了科学技术赋能棉花产业加工的力量。
图为经作所老师向实践团队讲解棉花黄萎病病状 曹锦辉摄
图为实践团成员和张献龙老师一行人一起参观皮棉加工 曹锦辉摄
图为实践团队在经作所处理棉花花粉样品 曹锦辉摄
线下调研解答棉农困惑
“同一个县,使用相同质量的种子、相同的肥料,田间管理方式也基本类似,为什么不同地块的亩产差异如此之大?”实践团指导老师朱龙付给实践队员们介绍当地棉花产业问题的时候如此问道。为了探究产量差异的原因,实践期间,实践队员走访东海子村与哈拉玉宫乡,线下收集了当地的棉农生产数据60余份,为棉花栽培研究课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资料。
图为实践团队队员在农户家中调研 王永康摄
图为实践团队队员向农户讲解问卷 曹锦辉摄
红色活动助力民族团结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实践过程中,实践团成员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分别采访了东海子村党支部书记王涛和阿拉多尕村妇联主任美丽古丽,两位党员同志为实践团详细介绍了当地的特色文化活动和日常管理中存在的困难等内容。
在东海子村学习、调研的过程当中,实践队员对于停放在村头的多台大型棉花采收机械惊叹不已,同时感叹于村民们自发组织并参与升旗仪式的团结信仰,还在丰富多彩的夜校活动中收获颇丰。在与书记谈话的过程中,她详细介绍了当前东海子村的发展状况,并提出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农民收入的建议。谈话的最后,她寄予实践团成员们厚望,希望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尽己所能,参与到新农村的建设和产业发展当中,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力。实践团成员表示将不负期待,为三农事业发展添砖加瓦。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和当地村民们一起学习夜校的课程内容 曹锦辉摄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向王涛书记了解村民升旗仪式的具体情况 曹锦辉摄
回顾此次实践活动,团队成员们始终将华中农业大学“勤读力耕,立己达人”的校训铭记于心,冲锋在农业生产一线,把田野热土当做广阔课堂,走入新疆深处,去田间地头“沾泥土”、“接地气”,融合产业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将棉花的种子种在心中,为产业发展贡献了青年智慧。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与实践基地挂牌仪式 闵玲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