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焕新彩 红纸轻裁映匠心
原创 安徽师范大学 孙瑞婷2024-09-23
字号:AAA
为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书香沁·支教情”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泾县二中,为这里的同学上了一节剪纸课程。

为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促进学生们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2024年7月12日,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赴泾县“书香沁·支教情”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泾县二中,为学校九(4)班的全体同学上了一节体验中国剪纸的拓展课程。

非遗文化入心扉。

“在课堂开始之前,我想问问大家,你们知道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吗?”伴随着授课志愿者孙瑞婷的一声发问,原本充满期待与热情的课堂陷入了短暂的寂静,但紧接着取而代之的是热烈的讨论。在学生们的相继回答中,志愿者了解到他们眼中的非遗或是一门建筑技术,或是一门独家手艺,但万变不离其宗,孩子们眼中的非遗是带有中国文化色彩的以非物质文化形式传承的文化。

在后续的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中,志愿者立足泾县本土特色——其为中国宣纸的发源地,宣纸博物馆的座落地,以“宣纸”为中心展开对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因其中带有深厚的个性化特色,从而激起了学生们的乡土共鸣与文化自豪,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反馈,大家纷纷抒发自己前往宣纸博物馆的经历与对其的见解。

图片1.png

图为队员在介绍课程主题。 张锦华 摄

方寸剪纸续佳话。

“一剪之趣奇神功,美在民间永不朽。”课堂进入了正式环节——学剪纸。在简单地对工具及其使用注意事项进行介绍后,志愿者播放了剪纸教程视频、带领同学们进行叠纸步骤,以确保所有准备工作都顺利完成。最后,志愿者为同学们提供了几个剪纸素材,但更鼓励同学们发挥想象力自行设计剪纸花纹。

在这堂剪纸课上,志愿者看到了传统元素穿越千年,历久而弥新,扎根于孩子们的心田,化为绮丽的云纹、盛开的牡丹与秀丽的凤尾花;看到了传统与现实的激烈碰撞,看似迥异实际水乳交融,他们将传统建筑的对称之美融入枪械的设计,也将秀美的纹饰为当代动漫形象添襦戴冠;更有更多天马星空的想象,看似荒诞却意味丛生,如内部镶嵌着枫叶的雪花,像一个撕裂季节时间限制的瑰宝,跌入志愿者眼帘:

“我喜欢秋天,我也喜欢冬天,我喜欢的东西就要在一起!”紧攥着剪纸作品的孩子兴奋地介绍着自己的创作想法,眼里闪着纯粹而质朴的光亮。

图片2.png图为学生在跟随授课队员完成剪纸叠纸步骤。 张锦华 摄

妙笔工花臻至善。

“我其实准备了40张纸,因为全班学生只有30个出头,但最后带回去的只有两张,”授课志愿者孙瑞婷表示,“我也没想到大家这么热情,追求精益求精。”在课堂的后半程,不少同学完成了既定的剪纸环节拥有了自己成熟的作品,然而,当剪刀传递给下一个人时他们却不止步于此,而是巧妙运用“撕”、“描”、“刻”等手法,对作品进行精益求精的雕琢。这股不懈追求完美的热情,甚至驱使着部分同学主动索求第二张纸,继续沉浸在创作的喜悦中。

“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了匠人精神,”授课志愿者后续在课后表示,“或许这就是时代的后浪,每一代人都承载着时代的浪潮,而在这股洪流中,总有那么一群后浪,他们不仅紧随时代脉搏,更以超越前辈的姿态,展现出独特的后浪风采——那是一种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不懈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

图片3.png图为队员在向学生们介绍如何正确设计绘画剪纸花纹。 张锦华 摄

一阵舒缓的铃声悄然已至,却改变不了学生们扎根座位,潜心完善作品的虔诚。短短40分钟的课堂道不尽中国剪纸2000年的波澜壮阔,更说不完神州文化5000年的沧海桑田。乾坤泱泱华夏,文化历久弥新。从婉约明丽的昆曲,到淡雅素致的国风画卷;从巧夺天工的刺绣,到栩栩如生的窗花剪纸。多姿多彩的传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绵延千年,时间的年轮非但没有抹去它们的美,使其变得黯然,反而冲掉了其原来的糟粕,让其焕发出新的生机。历史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历史的血脉。穿过历史的云雾,将剪纸文化的神秘面纱逐渐解开,一窗美景,一方天地。桌上的倒影,斑驳明艳,窗上的剪纸,眼下逢春,剪是诉不尽的生动故事,纸是赏不完的姹紫嫣红。图片4.png

图为队员与泾县二中九(4)班部分学生同自己剪纸作品的合影。 张锦华 摄

“剪”出你的出彩,捡起传统文化的色彩。在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赴泾县“书香沁·支教情”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志愿者们眼中,文化浩如烟海,非遗恒河沙数,此行,只愿倾尽微薄之力,助力赓续文化之昌。敬请让微光携手朝阳,一同走进中国传统文化,倾耳聆听古老乐章发出的灿灿之音!

通讯员:孙瑞婷

指导教师:项念东 章池 唐雨晴

为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书香沁·支教情”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泾县二中,为这里的同学上了一节剪纸课程。